杨程;王义军
目的:考察红景天苷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胸主动脉缩窄法(TAC)制备高血压模型,观察长期连续给予红景天苷对大鼠血压、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COX1及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红景天苷干预治疗12周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值及死亡率,改善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对PE的反应性增强及时Ach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减弱;上调高血压大鼠血管COX1表达水平,抑制COX2表达,并能明显减少高血压引起的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结论:长期给予红景天苷治疗可明显改善高血压大鼠血管功能异常,有效降低血压,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重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作者:张涵;陈海琪;赖世龙;张海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伤寒论》中处处贯穿扶阳思想,阳气未伤者防患于未然,阳气既伤者温助阳气.阳气贵在流通,阳气不能枢运亦可致其不足,此时运通阳气即是扶阳,故张仲景的扶阳法主要体现在温补阳气与运通阳气两方面.故分析辛味药在六经病中所起的通阳、护阳、运阳及回阳的作用,如通阳扶阳以辛甘温,清热通阳以辛寒,调枢运阳以辛苦,温扶阳气以辛热,指出了张仲景对阳气的重视,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思路.
作者:朱红梅;周扬;李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本草纲目》解释“相须”即“同类不可离也”.我们通过整理古代和现代文献,结合现代系统论理论认为相须药对常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特点,其增效作用是非加加性的体现.因此,建议重点进行相须药对(如人参白术相须治疗脾虚证)配伍前后物质基础、生物活性作用强度、作用靶点、调节方式等方面对比研究,以揭示相须“同类不可离”的科学内涵.
作者:敖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观察不同时段NSE、NGF、bFGF的表达变化,探究子午流注针法对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内源性激活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体质量200~ 250 g的14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组、辨证取穴组(简称辨证组)和纳甲法组(简称纳甲组)5大组各45只动物,再将5大组动物根据针刺治疗时间的长短,在各组内再随机分为术后6h、3、7、14、21 d5个小组,其中每小组各8只动物.参照Longa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局灶性缺血模型(MCAO).治疗于实验第2天开始针灸治疗,每日同一时间治疗.常规辨证组参照《实验针灸学》选穴,选取水沟、合谷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每次留针30 min.纳甲组根据郑魁山《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所记载的徐氏子午流注纳甲法,依日按时开穴针刺治疗,手法与留针时间同辨证组.处死动物观察神经元形态学病理变化,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脑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CAO组大鼠的神经元结构受损,与正常组比较MCAO大鼠大脑的NSE、NGF、bFGF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动态表达变化,各治疗组均可抑制NSE的升高,增加NGF、bFGF的含量,其作用效应也呈现出同样的先升高再降低动态表达变化规律,其中子午流注纳甲法组、综合组作用在早期优于常规组.结论:针刺能促进MCAO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修复,促进MCAO大鼠缺血侧大脑匀浆NGF、bFGF的表达,抑制NSE的表达,纳甲组、联合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针刺在缺血早期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作用更明显,提示针刺早期干预的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王亚军;方晓丽;黄春换;何应学;刘丁龙;高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玄府与络脉均为中医理论的微观概念,二者同是中医学人体结构中遍布全身且为细小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仍有不明之处.通过系统整理玄府与络脉的结构、功能、病变、治法内容,指出玄府与络脉在结构上相互补充,功能上共同担负着气血流通、神机运转的作用.玄府开阖失司与络脉通利不及是病变发生的基本病机,调节玄府开阖与通补络脉虚滞是基本治疗原则,故旨在完善微观理论内涵,以期为临床指导微观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陆鹏;由凤鸣;胡幼平;周龙甫;侯君;潘迪;刘丽香;任凤艳;呼永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防治该病的作用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而现有的防治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TLR4信号通路可基于转录水平激活多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机制之一.因此就近年来TLR4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及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在调节TLR4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燕燕;王训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吴生元教授继承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遵从《黄帝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及“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提出“阳虚邪凑”为风湿病的关键病机,并将张仲景《伤寒论》活泛用于临床实践,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雷诺氏综合征等风湿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学习和推广运用.
作者:杨会军;刘维超;李兆福;吴晶金;彭江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冯兴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谢海洲、方药中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医疗与研究工作40余年,逐渐形成了痹症“贵肝”的学术特色.笔者跟师临证学习,逐渐领悟了老师痹症从肝论治的学术精髓.现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其痹症“贵肝”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辨证要素和常用方剂.
作者:宋竖旗;李灿;冯兴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析中药配伍组分改善糖尿病兔大血管病变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四氧嘧啶静脉推注配合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诱导大兔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中药配伍组分(40%麦冬多糖,30%黄连生物碱,30%三七总皂苷)高、中、低剂量进行干预.结果:中药配伍组分能够有效降低FBG、GHB、GSP、AGEs、TC、TG、LDL-C、hs-CRP、IL-6、TNF-α、ET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中剂量组疗效更佳.结论:中药配伍组分能够降低血糖相关指标,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缓解炎症反应进展,从而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症状.
作者:相田园;高普;宋光熠;宋芊;靳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人,经常会感到无助,以至于总是期待外部有神来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帮助我们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的宏伟大业.但现实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当人们希望找到什么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时,却发现蕴含宝贵原创思维的中医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被许多新创但浅薄的概念淹没,变得模糊不清了,更有许多内涵歧义甚至名实分离、空洞化及异化.当人民希望我们基础理论研究队伍能担当大任时,我们却发现自己学力不逮,势单力薄,蓦然回首发现既往“理论-临床-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药实践、研究与成才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队伍和体系分化、水土流失的情形愈演愈烈.
作者:胡镜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探讨身柱穴防病与治病的临床应用.身柱穴属于督脉穴,具有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临床可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喘、癫痫、痤疮、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效专力宏,不仅对沉疴痼痰具有良好疗效,更被誉为“通治儿科百病”的要穴.灸身柱对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感冒等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功效.治疗时身柱穴多采用透刺、艾灸、放血、埋线等方法,疾病不同刺灸方法各异.身柱穴操作简便,效专力宏,既是小儿保健之要穴,又对疑难杂症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华金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自噬作为主要的细胞内降解系统,对维持细胞稳态非常重要.创面修复过程中,自噬在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细胞中具有促进细胞存活或死亡的双重角色,对创面血管新生、肉芽组织形成、上皮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从气血阴阳及脏腑理论等角度对自噬有不同认识,中医药干预对自噬具有调节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创面相关细胞自噬进而促进创面修复.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围绕自噬与创面修复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综述.
作者:李淑娟;阙华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庄子》以阴阳喻万物,以恬淡无为蓄养人生,故蕴含了天人合一、静以疗疾的思想,其中不乏一些医学语词的记载,如表示病之总名的“疾”“病”等,表示病名、病证的“龟手”“漂疽”“溲膏”等,表示病因病机的“阴阳不和”“内热”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医学发展的历史风貌.整理考释这些医学语词,对于深入开展先秦医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付慧艳;王明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在明确传承学术思想概念的基础上,理清中药传承研究思路,分析金世元学术思想传承特色.传承是中药大家传授和弟子继承的有机组合;学术是中药学科学问、知识和实践中应用的技术、手段;思想是中药大家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对专业学问、知识、技术、方法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金世元传承的是经过自身70余年从业经验打磨并反复思考形成的“学”与“术”.在此基础上,明确传承其学术思想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全面记录、整理金世元学术内容,提出解决其认可标本收集这一难点的方法:高目标是凝练、实践中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中医学术传承比较,总结金世元中药学术传承模式特点,一是补经典学习,传大家衣钵;二是传承实践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通过概念梳理、目标确定、模式特色凝练,总结对国医大师金世元学术传承研究体会、浅析特色,以期为研究中药专家学术传承提供参考.
作者:罗容;王秀娟;刘长利;赵学敏;王燕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分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相反相成作用,提出肝的疏泄作用具有疏通阻滞、祛除外邪的作用,其过程伴随着肾精的消耗,常表现为相火亢进.持久的肝气疏泄太过导致肾精亏虚,以致肝之疏泄乏源,可能出现肝气郁结.并结合疾病时高激素水平、应激反应及常见病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进行阐释,进一步深化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认识.
作者:刘启华;张钰琴;彭玲玲;凌江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张志远教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于民国时期即悬壶济世,至今仍在行医.民国时期在行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铃医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特别是铃医治病时注意对秘方保密,如故意不写真实方名而以不相干的方名掩人耳目,俗谓之“腾笼换鸟”,但仍有部分秘方被人识破.现将张志远教授忆及的铃医秘方两味汤、大补养阴汤、雪里送柴汤、满氏验方三回头、扫帚丸等简介如下,供同道们研究与借鉴.
作者:李玉清;张成博;齐冬梅;王新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张秉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时病论》为清末著名温病学家雷丰的代表著作,是一部全面总结外感时病证治的专书.雷氏兼参先圣后贤之训,荟萃百家之长,积平生之心得方撰此书.本书学术思想深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影响,而其中的知时论治、辨体立法则是对《内经》中“三因制宜”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充分体现了中医辨治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巧妙融合.故主要以《内经》中“三因制宜”思想为基础,从因时、因人、因地三方面对《时病论》中相关内容及理论内涵进行探讨.
作者:李燕村;张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虽经后世注家的释义,仍有令人费解之处.故时至今日,对原文反复推敲、前后互参,仍是领悟其中奥旨的有效途径.故就阳明病提纲证“胃家实”的含义及其所涵盖的证候进行探讨,通过文字与医理双重层面的分析,结合张仲景在阳明病篇的行文特点而得出结论,即“胃家实”是阳明腑实证病机特点的反映,是张仲景对阳明病关键证候的概括之言,其作为阳明病提纲起到了执简驭繁的纲领性作用.
作者:朱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医证候的科学本质是中医基础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揭开中医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奥秘的关键,但目前对其的认识仍然有限.通过介绍复杂性状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提出将证候作为生命活动表现的复杂性状,运用复杂性状遗传学研究手段,特别是当前迅速发展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以解析证候个体化差异的分子遗传基础.除了进行人群的证候GWAS研究,还可利用遗传参照种群小鼠资源进行证候的分子及系统网络GWAS研究.故展望了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利用模式动物建构合适的中医病-证模型进行GWAS研究的广阔前景,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将在新的方向上推动中医基础研究的发展.
作者:陈刚;周欣;薛文达;吴颢昕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