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军;方晓丽;黄春换;何应学;刘丁龙;高原
目的:从四季、六气角度探讨天津市2006 ~2013年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过敏性鼻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医疗气象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市2006 ~2013年过敏性鼻炎病例及气象资料,按四季、六气分别进行归类,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结果:按四季划分,过敏性鼻炎秋季高发,与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数呈正相关,与平均风力均呈负相关.按六气划分,过敏性鼻炎四之气高发,与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力均呈负相关,与日照百分数呈正相关.结论:天津市过敏性鼻炎发病有季节性,不同的季节划分方式以9月高发,平均风力为主要气象因素;以六气划分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优于四季划分.
作者:刘丹;史丽萍;袁卫玲;步怀恩;杨东;杨正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防治该病的作用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而现有的防治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TLR4信号通路可基于转录水平激活多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机制之一.因此就近年来TLR4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及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在调节TLR4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燕燕;王训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升降散是升清降浊的代表方,结合5则验案,探讨升降散在五官科疾病的临床应用:火郁五官疾病的病因有外邪入侵、情志因素和体质;其发病因素有外邪入侵、过于保暖、过食温补食物、当令季节和居住地域改变等;其机理一是五官有位置在上、直接与天气相通的特殊性,六淫中风,火、暑、燥等阳邪尤以火性趋上,上者上之,首先易犯上部清窍,二是内脏火郁循经上炎;其辨证要点在于火郁五官疾病的主症伴见一系列火热症状;其治疗应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与其他方药配合,既突出该方升清降浊之特长,又顾及相合方药之妙用,则疗效更为理想.
作者:舒鸿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扶阳理论认为人体以阳气为本,辨治疾病重视保护、强壮人体的阳气.故通过论述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特点,认为阳气虚弱在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预防疾病、截断病势、善后调养等3个方面论述了扶阳理论在本病的具体应用,拓展了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为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甘营奇;王东强;李志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张志远教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于民国时期即悬壶济世,至今仍在行医.民国时期在行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铃医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特别是铃医治病时注意对秘方保密,如故意不写真实方名而以不相干的方名掩人耳目,俗谓之“腾笼换鸟”,但仍有部分秘方被人识破.现将张志远教授忆及的铃医秘方两味汤、大补养阴汤、雪里送柴汤、满氏验方三回头、扫帚丸等简介如下,供同道们研究与借鉴.
作者:李玉清;张成博;齐冬梅;王新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冠心痛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脏腑亏虚为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邪气侵袭心脏脉络为标.笔者跟随施小墨教授临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配伍用药,善用药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祛除病因,调和气血,从而解除病痛.
作者:李智;李思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威灵仙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可单用可入方,可内服可外用且功多效广,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及古医方书籍等资料,并结合名医用药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等资料,探索威灵仙中药功效理论.初步界定威灵仙功用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温中散寒、解毒抗癌、泻下通便、利胆排石、利湿退黄、涤痰化饮、止咳平喘、破血逐瘀、利水消肿、行气降逆,从而为指导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赵敏;聂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在收集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现代文献基础上,建立穴位敷贴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心绞痛穴位敷贴处方128条,其中膻中使用频次高,其次为心俞、内关,常用的腧穴配伍为心俞与膻中,经络分布以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居多,腧穴分布以胸腹部、背部居多,选穴重视特定穴.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临床选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故应重视局部取穴、前后配穴,特定穴是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洁;樊海龙;范华英;柏琳;赵凌;任玉兰;陈姣;梁繁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中医证型和证素的研究,为临床“辨证论治”IPF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核心所收录的关于IPF证型研究的现代文献,并对其证型、证素以及证素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F共有31种证型,10种证素,气阴两虚、痰瘀阻肺型,气虚痰瘀型和气虚血瘀型为为常见的3种证型,气虚、血瘀、痰浊和阴虚为分布广的4种证素.结论:“气、阴、痰、瘀”是IPF四大致病因素,IPF是一种多证候相互混杂的疾病,治疗时要从多方面考虑,以求准确辨证治疗.
作者:徐飞;崔文强;刘宝君;董竞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谨守病机与守法守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喻嘉言一则医案,展示喻氏高深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诊疗技术.由此悟出深入病机、有维有守,体察物性、取象比类,守法守方、不失人情,学以致用、探微索隐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于智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北京西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从2013年10月至12月运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量化积分表,对5家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9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主要中医症状腰膝酸软占75.3%(225例),乏力占70.9%(212例),口干64.9%(194例)等;常见证型中气阴两虚证占39.5%(118例),阴阳两虚证占25.4%(76例),气虚证占11.7%(35例),肝胃郁热证11.0%(33例);常见夹证中夹瘀55.5%(166例),夹痰浊50.2%(150例),夹湿44.1%(132例).结论:1.以证测因,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病机的关键,而血瘀与痰浊是演变过程中的焦点;依证测法,益气养阴是其主要治法,并应根据疾病的证候演变过程,重视活血化瘀及祛痰化湿之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嘉良;魏军平;郑燕;李艳;李爱茹;李燕;沈琦;孟雪芬;杨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综观历代医论,对于“心肾相交”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为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心肾相交”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功能正常的概括,其病理改变“心肾不交”主要有上热下寒、阴虚阳亢、心肾两虚和火热伤阴4种证型,并分别列出治法、方药.如能尽快地制定出心肾不交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对于完善中医藏象理论体系,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和临床将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祝建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神医普救方》是太平兴国六年至雍熙四年(981~987年)贾黄中等奉诏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著作,也是宋政府刊刻的第一部官修方书著作.该书采取“分以部居,条其类例”的编撰体例,不仅汇集了大量前代和宋代初年的医学知识,而且也保存了历代珍稀医学文献.现存《神医普救方》的内容主要为符禁门知识,来源于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和其他道教著作.该书有雍熙四年刻本和元符二年刻本,先后被宋政府颁赐到诸路州县和高丽等地,受到宋朝皇帝、医学家、文人和外国使臣的重视.该书卷帙浩繁,加之未能列为中央医学教育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约在南宋末年散佚.
作者:韩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伤寒论》中很多“不存在症”如不恶寒、不发热、不渴等是张仲景辨别病证和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张仲景“平脉辨证”和“谨守病机”思想的主要体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辨证内容和极高的思辨水平.“不存在症”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理解“不存在症”的意义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张仲景方证,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故从辨病辨证、鉴别诊断、遣方用药3个方面阐述了“不存在症”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朝宁;李金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玄府与络脉均为中医理论的微观概念,二者同是中医学人体结构中遍布全身且为细小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仍有不明之处.通过系统整理玄府与络脉的结构、功能、病变、治法内容,指出玄府与络脉在结构上相互补充,功能上共同担负着气血流通、神机运转的作用.玄府开阖失司与络脉通利不及是病变发生的基本病机,调节玄府开阖与通补络脉虚滞是基本治疗原则,故旨在完善微观理论内涵,以期为临床指导微观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陆鹏;由凤鸣;胡幼平;周龙甫;侯君;潘迪;刘丽香;任凤艳;呼永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世医家对其诠释虽各持己见,但都是从中医治病的角度进行阐述.故将依据药食同源理论,从形、精不足与体质的关系以及食养食治入手,对“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加以补充诠释,着重关注由形精不足所致的偏颇体质,以及如何改善偏颇体质以防止由此所导致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卞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探讨身柱穴防病与治病的临床应用.身柱穴属于督脉穴,具有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临床可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喘、癫痫、痤疮、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效专力宏,不仅对沉疴痼痰具有良好疗效,更被誉为“通治儿科百病”的要穴.灸身柱对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感冒等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功效.治疗时身柱穴多采用透刺、艾灸、放血、埋线等方法,疾病不同刺灸方法各异.身柱穴操作简便,效专力宏,既是小儿保健之要穴,又对疑难杂症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华金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贝牡莪消丸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血清IGF-1、TGF-β1的影响,探讨贝牡莪消丸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服用贝牡莪消丸)及优甲乐组(服用优甲乐),疗程共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大结节的大内径及血清IGF-1和TGF-p1水平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中药组甲状腺结节大内径比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组优于优甲乐组.中药组血清IGF-1水平较优甲乐组明显降低,TGF-β1较优甲乐组明显升高.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优甲乐组TS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中药组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结论:贝牡莪消丸可明显降低结节性甲状腺肿血清TGF-1,并明显提高TGF-β1水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IGF-1及TGF-B1的水平达到治疗效果,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杜丽坤;李楠;马建;仲丽丽;马宝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郁证多由情志内伤而致脑神失调、肝失疏泄、脏腑气机逆乱,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咽部异物感、胸闷、太息、食欲不振、心情烦躁、睡眠障碍等,常见于抑郁症、强迫症、咽喉神经官能症(梅核气)、癔症等,采用调神疏肝针法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典型案例整理总结以供同仁参阅.
作者:李桂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人,经常会感到无助,以至于总是期待外部有神来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帮助我们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的宏伟大业.但现实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当人们希望找到什么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时,却发现蕴含宝贵原创思维的中医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被许多新创但浅薄的概念淹没,变得模糊不清了,更有许多内涵歧义甚至名实分离、空洞化及异化.当人民希望我们基础理论研究队伍能担当大任时,我们却发现自己学力不逮,势单力薄,蓦然回首发现既往“理论-临床-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药实践、研究与成才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队伍和体系分化、水土流失的情形愈演愈烈.
作者:胡镜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