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西城区社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调查研究

高嘉良;魏军平;郑燕;李艳;李爱茹;李燕;沈琦;孟雪芬;杨琳

关键词:2型糖尿病, 社区, 证候分布
摘要:目的:探讨北京西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从2013年10月至12月运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量化积分表,对5家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9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主要中医症状腰膝酸软占75.3%(225例),乏力占70.9%(212例),口干64.9%(194例)等;常见证型中气阴两虚证占39.5%(118例),阴阳两虚证占25.4%(76例),气虚证占11.7%(35例),肝胃郁热证11.0%(33例);常见夹证中夹瘀55.5%(166例),夹痰浊50.2%(150例),夹湿44.1%(132例).结论:1.以证测因,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病机的关键,而血瘀与痰浊是演变过程中的焦点;依证测法,益气养阴是其主要治法,并应根据疾病的证候演变过程,重视活血化瘀及祛痰化湿之法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噬与创面修复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自噬作为主要的细胞内降解系统,对维持细胞稳态非常重要.创面修复过程中,自噬在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细胞中具有促进细胞存活或死亡的双重角色,对创面血管新生、肉芽组织形成、上皮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从气血阴阳及脏腑理论等角度对自噬有不同认识,中医药干预对自噬具有调节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创面相关细胞自噬进而促进创面修复.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围绕自噬与创面修复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综述.

    作者:李淑娟;阙华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结合方法造模,并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进行药物反证评价模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全血黏度、红细胞凝集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明显升高,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干预后,各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方法复制的动物模型与临床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特征相似,并佐以祛痰化瘀法治疗有效,证明该法成功复制了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作者:杨宇峰;曹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从伏邪学说论治慢性荨麻疹的思考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张秉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子午流注纳甲法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区NSE、 NGF、bFGF的影响

    目的:通过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观察不同时段NSE、NGF、bFGF的表达变化,探究子午流注针法对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内源性激活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体质量200~ 250 g的14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组、辨证取穴组(简称辨证组)和纳甲法组(简称纳甲组)5大组各45只动物,再将5大组动物根据针刺治疗时间的长短,在各组内再随机分为术后6h、3、7、14、21 d5个小组,其中每小组各8只动物.参照Longa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局灶性缺血模型(MCAO).治疗于实验第2天开始针灸治疗,每日同一时间治疗.常规辨证组参照《实验针灸学》选穴,选取水沟、合谷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每次留针30 min.纳甲组根据郑魁山《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所记载的徐氏子午流注纳甲法,依日按时开穴针刺治疗,手法与留针时间同辨证组.处死动物观察神经元形态学病理变化,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脑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CAO组大鼠的神经元结构受损,与正常组比较MCAO大鼠大脑的NSE、NGF、bFGF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动态表达变化,各治疗组均可抑制NSE的升高,增加NGF、bFGF的含量,其作用效应也呈现出同样的先升高再降低动态表达变化规律,其中子午流注纳甲法组、综合组作用在早期优于常规组.结论:针刺能促进MCAO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修复,促进MCAO大鼠缺血侧大脑匀浆NGF、bFGF的表达,抑制NSE的表达,纳甲组、联合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针刺在缺血早期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作用更明显,提示针刺早期干预的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王亚军;方晓丽;黄春换;何应学;刘丁龙;高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贝牡莪消丸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血清IGF-1、TGF-β1的影响

    目的:观察贝牡莪消丸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血清IGF-1、TGF-β1的影响,探讨贝牡莪消丸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服用贝牡莪消丸)及优甲乐组(服用优甲乐),疗程共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大结节的大内径及血清IGF-1和TGF-p1水平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中药组甲状腺结节大内径比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组优于优甲乐组.中药组血清IGF-1水平较优甲乐组明显降低,TGF-β1较优甲乐组明显升高.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优甲乐组TS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中药组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结论:贝牡莪消丸可明显降低结节性甲状腺肿血清TGF-1,并明显提高TGF-β1水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IGF-1及TGF-B1的水平达到治疗效果,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杜丽坤;李楠;马建;仲丽丽;马宝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验案三则

    郁证多由情志内伤而致脑神失调、肝失疏泄、脏腑气机逆乱,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咽部异物感、胸闷、太息、食欲不振、心情烦躁、睡眠障碍等,常见于抑郁症、强迫症、咽喉神经官能症(梅核气)、癔症等,采用调神疏肝针法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典型案例整理总结以供同仁参阅.

    作者:李桂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外科心法要诀》方剂特色初探

    《外科心法要诀》集清乾隆以前中医外科学之精华,全书共十六卷,载方567首,内容全面,立论允当,启后学之功显著.笔者通过研读,从内容选择、疾病治疗、选方用药特点、疾病发展预后等方面对其学术特色作出初步探讨,并对其学术地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学术思想对于现今中医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王三沆;沈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清热活血方药对CIA大鼠Wnt信号通路成骨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分析清热活血方(QRHX)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清热活血方药对CIA大鼠骨破坏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热活血方药组、依那西普组.通过滑膜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大鼠关节滑膜病理改变,采用RT-PCR方法对各组大鼠滑膜DKK-1、β-catenin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通过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DKK-1、β-catenin、TCF、LRP5的蛋白含量.结果:滑膜病理显示清热活血方药组大鼠滑膜中的炎症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清热活血方药组大鼠滑膜中DKK-1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中DKK-1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β-catenin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β-catenin、TCF、LRP5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结论:清热活血方药能降低滑膜炎症水平,抑制Wnt信号通路中DKK-1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β-catenin、TCF、LRP5的表达,可能通过作用于Wnt/β-catenin通路在CIA大鼠骨破坏过程中发挥骨保护作用.

    作者:李波;姜泉;巩勋;吴振宇;唐晓颇;杨卉;焦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从四季、六气角度探讨天津市7年间年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目的:从四季、六气角度探讨天津市2006 ~2013年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过敏性鼻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医疗气象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市2006 ~2013年过敏性鼻炎病例及气象资料,按四季、六气分别进行归类,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结果:按四季划分,过敏性鼻炎秋季高发,与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数呈正相关,与平均风力均呈负相关.按六气划分,过敏性鼻炎四之气高发,与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力均呈负相关,与日照百分数呈正相关.结论:天津市过敏性鼻炎发病有季节性,不同的季节划分方式以9月高发,平均风力为主要气象因素;以六气划分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优于四季划分.

    作者:刘丹;史丽萍;袁卫玲;步怀恩;杨东;杨正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古今痔概念溯源及辨析

    中医文献中痔概念的内涵众说纷纭,计有五官九窍突出物皆为痔、肛门部疾病的总称、痔瘘合用、现代痔概念等多种认识,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痔概念逐渐发展为融合静脉曲张学说或肛垫下移学说概念的现代痔概念,古今痔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中医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以下规律,古代文献中的痔概念的本义指肛痈或肛瘘,属于肛周化脓性感染类疾病;痔病名增多的现象,属于词义范围增多研究的范畴,反映了古文献中痔概念的本义一定程度上是指肛肠病的总称;而现代痔概念以静脉曲张学说或肛垫下移学说为主要内容,属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对中医文献中痔概念的本义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痔病相关中医文献的价值.

    作者:张飞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从“同类不可离”解析相须科学内涵

    《本草纲目》解释“相须”即“同类不可离也”.我们通过整理古代和现代文献,结合现代系统论理论认为相须药对常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特点,其增效作用是非加加性的体现.因此,建议重点进行相须药对(如人参白术相须治疗脾虚证)配伍前后物质基础、生物活性作用强度、作用靶点、调节方式等方面对比研究,以揭示相须“同类不可离”的科学内涵.

    作者:敖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张志远忆铃医效验方

    张志远教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于民国时期即悬壶济世,至今仍在行医.民国时期在行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铃医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特别是铃医治病时注意对秘方保密,如故意不写真实方名而以不相干的方名掩人耳目,俗谓之“腾笼换鸟”,但仍有部分秘方被人识破.现将张志远教授忆及的铃医秘方两味汤、大补养阴汤、雪里送柴汤、满氏验方三回头、扫帚丸等简介如下,供同道们研究与借鉴.

    作者:李玉清;张成博;齐冬梅;王新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红景天苷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功能的影响

    目的:考察红景天苷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胸主动脉缩窄法(TAC)制备高血压模型,观察长期连续给予红景天苷对大鼠血压、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COX1及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红景天苷干预治疗12周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值及死亡率,改善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对PE的反应性增强及时Ach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减弱;上调高血压大鼠血管COX1表达水平,抑制COX2表达,并能明显减少高血压引起的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结论:长期给予红景天苷治疗可明显改善高血压大鼠血管功能异常,有效降低血压,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重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作者:张涵;陈海琪;赖世龙;张海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伤寒论》“不存在症”的临床意义探析

    《伤寒论》中很多“不存在症”如不恶寒、不发热、不渴等是张仲景辨别病证和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张仲景“平脉辨证”和“谨守病机”思想的主要体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辨证内容和极高的思辨水平.“不存在症”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理解“不存在症”的意义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张仲景方证,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故从辨病辨证、鉴别诊断、遣方用药3个方面阐述了“不存在症”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朝宁;李金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与“天师”解诂

    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天师”二语出自王冰之手的事实,对其含义做了详细考辨,提出“登天”当依王冰注,作“白日升天”解,指的是成仙之事;“天师”本是对通晓道术之人的尊称,王冰将其作为“岐伯”的专称,而此改动似既有《庄子》旧典的影响,又与王冰信奉道教成仙之说有密切关联.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基于古代文献数据库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研究

    目的: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中华医典》内肺与大肠表里关系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理论基础.方法:依托java web技术建立“肺与大肠相表里”文献数据库,检索《中华医典》408部古代医籍相关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肺与大肠功能关系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条文2126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肺与大肠表里关系中,频数所占比例较高的功能关系依次为经络络属、气机升降、津液相关、呼吸作用及糟粕传导作用.结论:根据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依据为经络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和津液相关功能是肺与大肠表里的功能基础,鼻和魄门是肺与大肠表里的解剖基础.

    作者:孟庆岩;颜培正;相光鑫;尚怡冰;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食治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世医家对其诠释虽各持己见,但都是从中医治病的角度进行阐述.故将依据药食同源理论,从形、精不足与体质的关系以及食养食治入手,对“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加以补充诠释,着重关注由形精不足所致的偏颇体质,以及如何改善偏颇体质以防止由此所导致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卞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调和营卫法治疗IgA肾病的理论探微

    通过对IgA肾病病因病机、营卫学说理论及IgA肾病与营卫二气关系的梳理,归纳出营卫失调导致IgA肾病发病的机理及调和营卫法则治疗IgA肾病的理论依据,并从现代免疫学理论角度探讨营卫二气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以调和营卫法则确立的自拟方益气固本调免方治疗IgA肾病的可行性,从而提出营卫失调是IgA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关键,调和营卫是既继承传统理论又符合IgA肾病现代免疫学发病机制认识的治疗法则.

    作者:李雯雯;贾维;沈沛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中医证候的科学本质是中医基础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揭开中医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奥秘的关键,但目前对其的认识仍然有限.通过介绍复杂性状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提出将证候作为生命活动表现的复杂性状,运用复杂性状遗传学研究手段,特别是当前迅速发展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以解析证候个体化差异的分子遗传基础.除了进行人群的证候GWAS研究,还可利用遗传参照种群小鼠资源进行证候的分子及系统网络GWAS研究.故展望了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利用模式动物建构合适的中医病-证模型进行GWAS研究的广阔前景,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将在新的方向上推动中医基础研究的发展.

    作者:陈刚;周欣;薛文达;吴颢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温阳通络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应用

    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吴生元教授继承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遵从《黄帝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及“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提出“阳虚邪凑”为风湿病的关键病机,并将张仲景《伤寒论》活泛用于临床实践,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雷诺氏综合征等风湿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学习和推广运用.

    作者:杨会军;刘维超;李兆福;吴晶金;彭江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