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史丽萍;袁卫玲;步怀恩;杨东;杨正飞
中医证候的科学本质是中医基础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揭开中医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奥秘的关键,但目前对其的认识仍然有限.通过介绍复杂性状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提出将证候作为生命活动表现的复杂性状,运用复杂性状遗传学研究手段,特别是当前迅速发展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以解析证候个体化差异的分子遗传基础.除了进行人群的证候GWAS研究,还可利用遗传参照种群小鼠资源进行证候的分子及系统网络GWAS研究.故展望了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利用模式动物建构合适的中医病-证模型进行GWAS研究的广阔前景,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将在新的方向上推动中医基础研究的发展.
作者:陈刚;周欣;薛文达;吴颢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吴生元教授继承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遵从《黄帝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及“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提出“阳虚邪凑”为风湿病的关键病机,并将张仲景《伤寒论》活泛用于临床实践,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雷诺氏综合征等风湿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学习和推广运用.
作者:杨会军;刘维超;李兆福;吴晶金;彭江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升降散是升清降浊的代表方,结合5则验案,探讨升降散在五官科疾病的临床应用:火郁五官疾病的病因有外邪入侵、情志因素和体质;其发病因素有外邪入侵、过于保暖、过食温补食物、当令季节和居住地域改变等;其机理一是五官有位置在上、直接与天气相通的特殊性,六淫中风,火、暑、燥等阳邪尤以火性趋上,上者上之,首先易犯上部清窍,二是内脏火郁循经上炎;其辨证要点在于火郁五官疾病的主症伴见一系列火热症状;其治疗应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与其他方药配合,既突出该方升清降浊之特长,又顾及相合方药之妙用,则疗效更为理想.
作者:舒鸿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人,经常会感到无助,以至于总是期待外部有神来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帮助我们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的宏伟大业.但现实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当人们希望找到什么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时,却发现蕴含宝贵原创思维的中医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被许多新创但浅薄的概念淹没,变得模糊不清了,更有许多内涵歧义甚至名实分离、空洞化及异化.当人民希望我们基础理论研究队伍能担当大任时,我们却发现自己学力不逮,势单力薄,蓦然回首发现既往“理论-临床-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药实践、研究与成才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队伍和体系分化、水土流失的情形愈演愈烈.
作者:胡镜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考察红景天苷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胸主动脉缩窄法(TAC)制备高血压模型,观察长期连续给予红景天苷对大鼠血压、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COX1及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红景天苷干预治疗12周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值及死亡率,改善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对PE的反应性增强及时Ach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减弱;上调高血压大鼠血管COX1表达水平,抑制COX2表达,并能明显减少高血压引起的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结论:长期给予红景天苷治疗可明显改善高血压大鼠血管功能异常,有效降低血压,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重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作者:张涵;陈海琪;赖世龙;张海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自噬作为主要的细胞内降解系统,对维持细胞稳态非常重要.创面修复过程中,自噬在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细胞中具有促进细胞存活或死亡的双重角色,对创面血管新生、肉芽组织形成、上皮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从气血阴阳及脏腑理论等角度对自噬有不同认识,中医药干预对自噬具有调节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创面相关细胞自噬进而促进创面修复.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围绕自噬与创面修复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综述.
作者:李淑娟;阙华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析中药配伍组分改善糖尿病兔大血管病变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四氧嘧啶静脉推注配合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诱导大兔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中药配伍组分(40%麦冬多糖,30%黄连生物碱,30%三七总皂苷)高、中、低剂量进行干预.结果:中药配伍组分能够有效降低FBG、GHB、GSP、AGEs、TC、TG、LDL-C、hs-CRP、IL-6、TNF-α、ET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中剂量组疗效更佳.结论:中药配伍组分能够降低血糖相关指标,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缓解炎症反应进展,从而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症状.
作者:相田园;高普;宋光熠;宋芊;靳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冠心痛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脏腑亏虚为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邪气侵袭心脏脉络为标.笔者跟随施小墨教授临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配伍用药,善用药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祛除病因,调和气血,从而解除病痛.
作者:李智;李思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虽经后世注家的释义,仍有令人费解之处.故时至今日,对原文反复推敲、前后互参,仍是领悟其中奥旨的有效途径.故就阳明病提纲证“胃家实”的含义及其所涵盖的证候进行探讨,通过文字与医理双重层面的分析,结合张仲景在阳明病篇的行文特点而得出结论,即“胃家实”是阳明腑实证病机特点的反映,是张仲景对阳明病关键证候的概括之言,其作为阳明病提纲起到了执简驭繁的纲领性作用.
作者:朱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庄子》以阴阳喻万物,以恬淡无为蓄养人生,故蕴含了天人合一、静以疗疾的思想,其中不乏一些医学语词的记载,如表示病之总名的“疾”“病”等,表示病名、病证的“龟手”“漂疽”“溲膏”等,表示病因病机的“阴阳不和”“内热”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医学发展的历史风貌.整理考释这些医学语词,对于深入开展先秦医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付慧艳;王明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本草纲目》解释“相须”即“同类不可离也”.我们通过整理古代和现代文献,结合现代系统论理论认为相须药对常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特点,其增效作用是非加加性的体现.因此,建议重点进行相须药对(如人参白术相须治疗脾虚证)配伍前后物质基础、生物活性作用强度、作用靶点、调节方式等方面对比研究,以揭示相须“同类不可离”的科学内涵.
作者:敖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张秉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综观历代医论,对于“心肾相交”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为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心肾相交”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功能正常的概括,其病理改变“心肾不交”主要有上热下寒、阴虚阳亢、心肾两虚和火热伤阴4种证型,并分别列出治法、方药.如能尽快地制定出心肾不交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对于完善中医藏象理论体系,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和临床将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祝建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在收集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现代文献基础上,建立穴位敷贴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心绞痛穴位敷贴处方128条,其中膻中使用频次高,其次为心俞、内关,常用的腧穴配伍为心俞与膻中,经络分布以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居多,腧穴分布以胸腹部、背部居多,选穴重视特定穴.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临床选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故应重视局部取穴、前后配穴,特定穴是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洁;樊海龙;范华英;柏琳;赵凌;任玉兰;陈姣;梁繁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伤寒论》中很多“不存在症”如不恶寒、不发热、不渴等是张仲景辨别病证和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张仲景“平脉辨证”和“谨守病机”思想的主要体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辨证内容和极高的思辨水平.“不存在症”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理解“不存在症”的意义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张仲景方证,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故从辨病辨证、鉴别诊断、遣方用药3个方面阐述了“不存在症”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朝宁;李金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以叶天士《温热论》“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论述为主线,按照肺肝脾同病、风湿热搏结的病变机理,依据临床症状将急性湿疹分解为风邪郁表、热结三焦、湿中伏火3个证型,依据证型特征分别确定透风肃肺、清热凉肝、渗湿健脾3个治则;依据治则要求以辛凉轻宣之剂透风于外,使在表之风邪不得助长内热;以苦降寒凉之剂清热于中,使郁结之邪火不得伤津动血;以甘淡利水之剂渗湿于下,使停蓄之水湿不得都蒸蕴结,同时强调透风、清热、渗湿并用,辅之以凉血散血、解毒消疹,结合临床实践探究急性湿疹中医辨证论治.
作者:郝云;吴红彦;窦建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伤寒论》中处处贯穿扶阳思想,阳气未伤者防患于未然,阳气既伤者温助阳气.阳气贵在流通,阳气不能枢运亦可致其不足,此时运通阳气即是扶阳,故张仲景的扶阳法主要体现在温补阳气与运通阳气两方面.故分析辛味药在六经病中所起的通阳、护阳、运阳及回阳的作用,如通阳扶阳以辛甘温,清热通阳以辛寒,调枢运阳以辛苦,温扶阳气以辛热,指出了张仲景对阳气的重视,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思路.
作者:朱红梅;周扬;李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北京西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从2013年10月至12月运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量化积分表,对5家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9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主要中医症状腰膝酸软占75.3%(225例),乏力占70.9%(212例),口干64.9%(194例)等;常见证型中气阴两虚证占39.5%(118例),阴阳两虚证占25.4%(76例),气虚证占11.7%(35例),肝胃郁热证11.0%(33例);常见夹证中夹瘀55.5%(166例),夹痰浊50.2%(150例),夹湿44.1%(132例).结论:1.以证测因,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病机的关键,而血瘀与痰浊是演变过程中的焦点;依证测法,益气养阴是其主要治法,并应根据疾病的证候演变过程,重视活血化瘀及祛痰化湿之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嘉良;魏军平;郑燕;李艳;李爱茹;李燕;沈琦;孟雪芬;杨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扶阳理论认为人体以阳气为本,辨治疾病重视保护、强壮人体的阳气.故通过论述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特点,认为阳气虚弱在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预防疾病、截断病势、善后调养等3个方面论述了扶阳理论在本病的具体应用,拓展了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为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甘营奇;王东强;李志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谨守病机与守法守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喻嘉言一则医案,展示喻氏高深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诊疗技术.由此悟出深入病机、有维有守,体察物性、取象比类,守法守方、不失人情,学以致用、探微索隐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于智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