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勇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的饱胀不适感,即“痞”,其证候主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6个主要证候.尚有一些不常见的证候及其治法可独立存在,也常兼见在主要证候之中,部分为主要证候不同时期病机演变的变证,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故对这些证候的治法作一初步探析.
作者:李壵;姜莉云;郑玉;吴文笛;董月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结合方法造模,并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进行药物反证评价模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全血黏度、红细胞凝集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明显升高,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干预后,各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方法复制的动物模型与临床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特征相似,并佐以祛痰化瘀法治疗有效,证明该法成功复制了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作者:杨宇峰;曹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神医普救方》是太平兴国六年至雍熙四年(981~987年)贾黄中等奉诏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著作,也是宋政府刊刻的第一部官修方书著作.该书采取“分以部居,条其类例”的编撰体例,不仅汇集了大量前代和宋代初年的医学知识,而且也保存了历代珍稀医学文献.现存《神医普救方》的内容主要为符禁门知识,来源于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和其他道教著作.该书有雍熙四年刻本和元符二年刻本,先后被宋政府颁赐到诸路州县和高丽等地,受到宋朝皇帝、医学家、文人和外国使臣的重视.该书卷帙浩繁,加之未能列为中央医学教育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约在南宋末年散佚.
作者:韩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外科心法要诀》集清乾隆以前中医外科学之精华,全书共十六卷,载方567首,内容全面,立论允当,启后学之功显著.笔者通过研读,从内容选择、疾病治疗、选方用药特点、疾病发展预后等方面对其学术特色作出初步探讨,并对其学术地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学术思想对于现今中医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王三沆;沈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综观历代医论,对于“心肾相交”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为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心肾相交”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功能正常的概括,其病理改变“心肾不交”主要有上热下寒、阴虚阳亢、心肾两虚和火热伤阴4种证型,并分别列出治法、方药.如能尽快地制定出心肾不交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对于完善中医藏象理论体系,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和临床将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祝建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张志远教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于民国时期即悬壶济世,至今仍在行医.民国时期在行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铃医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特别是铃医治病时注意对秘方保密,如故意不写真实方名而以不相干的方名掩人耳目,俗谓之“腾笼换鸟”,但仍有部分秘方被人识破.现将张志远教授忆及的铃医秘方两味汤、大补养阴汤、雪里送柴汤、满氏验方三回头、扫帚丸等简介如下,供同道们研究与借鉴.
作者:李玉清;张成博;齐冬梅;王新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天师”二语出自王冰之手的事实,对其含义做了详细考辨,提出“登天”当依王冰注,作“白日升天”解,指的是成仙之事;“天师”本是对通晓道术之人的尊称,王冰将其作为“岐伯”的专称,而此改动似既有《庄子》旧典的影响,又与王冰信奉道教成仙之说有密切关联.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谨守病机与守法守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喻嘉言一则医案,展示喻氏高深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诊疗技术.由此悟出深入病机、有维有守,体察物性、取象比类,守法守方、不失人情,学以致用、探微索隐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于智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本草纲目》解释“相须”即“同类不可离也”.我们通过整理古代和现代文献,结合现代系统论理论认为相须药对常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特点,其增效作用是非加加性的体现.因此,建议重点进行相须药对(如人参白术相须治疗脾虚证)配伍前后物质基础、生物活性作用强度、作用靶点、调节方式等方面对比研究,以揭示相须“同类不可离”的科学内涵.
作者:敖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从四季、六气角度探讨天津市2006 ~2013年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过敏性鼻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医疗气象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市2006 ~2013年过敏性鼻炎病例及气象资料,按四季、六气分别进行归类,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结果:按四季划分,过敏性鼻炎秋季高发,与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数呈正相关,与平均风力均呈负相关.按六气划分,过敏性鼻炎四之气高发,与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力均呈负相关,与日照百分数呈正相关.结论:天津市过敏性鼻炎发病有季节性,不同的季节划分方式以9月高发,平均风力为主要气象因素;以六气划分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优于四季划分.
作者:刘丹;史丽萍;袁卫玲;步怀恩;杨东;杨正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中华医典》内肺与大肠表里关系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理论基础.方法:依托java web技术建立“肺与大肠相表里”文献数据库,检索《中华医典》408部古代医籍相关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肺与大肠功能关系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条文2126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肺与大肠表里关系中,频数所占比例较高的功能关系依次为经络络属、气机升降、津液相关、呼吸作用及糟粕传导作用.结论:根据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依据为经络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和津液相关功能是肺与大肠表里的功能基础,鼻和魄门是肺与大肠表里的解剖基础.
作者:孟庆岩;颜培正;相光鑫;尚怡冰;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三则白塞氏病的临床验案,阐述了在白塞氏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张仲景甘草泻心汤清热祛湿解毒之常法,临床中辨证当灵活变通.湿热郁滞、口疮反复者不可一味清热解毒,要重视疏肝和通腑的作用,通过通腑泄浊畅气机之法以祛肝脾湿热,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并能防苦寒直折伤阴;兼见皮损红斑者,以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血滞程度深浅,合理选用和血行血、活血散瘀以及破血逐瘀之药;疾病后期阴伤或久服激素药物者重滋养肝肾之阴,通过潜纳妄动之相火以正本清源,异病同治,临证贵在变通.
作者:杨程;王义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对IgA肾病病因病机、营卫学说理论及IgA肾病与营卫二气关系的梳理,归纳出营卫失调导致IgA肾病发病的机理及调和营卫法则治疗IgA肾病的理论依据,并从现代免疫学理论角度探讨营卫二气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以调和营卫法则确立的自拟方益气固本调免方治疗IgA肾病的可行性,从而提出营卫失调是IgA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关键,调和营卫是既继承传统理论又符合IgA肾病现代免疫学发病机制认识的治疗法则.
作者:李雯雯;贾维;沈沛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在明确传承学术思想概念的基础上,理清中药传承研究思路,分析金世元学术思想传承特色.传承是中药大家传授和弟子继承的有机组合;学术是中药学科学问、知识和实践中应用的技术、手段;思想是中药大家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对专业学问、知识、技术、方法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金世元传承的是经过自身70余年从业经验打磨并反复思考形成的“学”与“术”.在此基础上,明确传承其学术思想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全面记录、整理金世元学术内容,提出解决其认可标本收集这一难点的方法:高目标是凝练、实践中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中医学术传承比较,总结金世元中药学术传承模式特点,一是补经典学习,传大家衣钵;二是传承实践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通过概念梳理、目标确定、模式特色凝练,总结对国医大师金世元学术传承研究体会、浅析特色,以期为研究中药专家学术传承提供参考.
作者:罗容;王秀娟;刘长利;赵学敏;王燕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吴生元教授继承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遵从《黄帝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及“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提出“阳虚邪凑”为风湿病的关键病机,并将张仲景《伤寒论》活泛用于临床实践,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雷诺氏综合征等风湿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学习和推广运用.
作者:杨会军;刘维超;李兆福;吴晶金;彭江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框架,也是古代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框架.此外,对资肇中医药医学观和方法论的构建和发展也殊为重要,以此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特质的要蕴之一.百年来,对于它从认知方式、研究方法、理论解读、临床操作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突破,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但阴阳五行仍不容暌绝,有递起演明的穿越价值.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第二,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中医药在肝癌的发展过程中均起到治疗作用,针对湿、热、痰、瘀等邪进行依法施药,并结合扶正补虚法则,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延长患者生命有着重要意义.故将中医药对肝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病理基础、病变脏腑等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对肝癌的治则归为扶正与祛邪,主要总结分析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等祛邪治法与益气健脾、补益肝肾、补气养阴等扶正治法.
作者:贾文霞;赵红兵;陈桂杰;张春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在收集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现代文献基础上,建立穴位敷贴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心绞痛穴位敷贴处方128条,其中膻中使用频次高,其次为心俞、内关,常用的腧穴配伍为心俞与膻中,经络分布以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居多,腧穴分布以胸腹部、背部居多,选穴重视特定穴.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临床选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故应重视局部取穴、前后配穴,特定穴是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洁;樊海龙;范华英;柏琳;赵凌;任玉兰;陈姣;梁繁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医文献中痔概念的内涵众说纷纭,计有五官九窍突出物皆为痔、肛门部疾病的总称、痔瘘合用、现代痔概念等多种认识,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痔概念逐渐发展为融合静脉曲张学说或肛垫下移学说概念的现代痔概念,古今痔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中医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以下规律,古代文献中的痔概念的本义指肛痈或肛瘘,属于肛周化脓性感染类疾病;痔病名增多的现象,属于词义范围增多研究的范畴,反映了古文献中痔概念的本义一定程度上是指肛肠病的总称;而现代痔概念以静脉曲张学说或肛垫下移学说为主要内容,属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对中医文献中痔概念的本义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痔病相关中医文献的价值.
作者:张飞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自噬作为主要的细胞内降解系统,对维持细胞稳态非常重要.创面修复过程中,自噬在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细胞中具有促进细胞存活或死亡的双重角色,对创面血管新生、肉芽组织形成、上皮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从气血阴阳及脏腑理论等角度对自噬有不同认识,中医药干预对自噬具有调节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创面相关细胞自噬进而促进创面修复.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围绕自噬与创面修复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综述.
作者:李淑娟;阙华发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