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貌·进化·元气

陈小野

关键词:美貌与生物进化, 美貌与元气, 美貌与智慧, 美貌与寿命
摘要:以往人们对美貌意义的讨论只局限于社会科学领域,如将“美貌”与“道德”对举、“美貌”与“才能”“智慧”对举.实际上,美貌的本质在于生物学、在于生物学的根本——生物进化.美貌就是在人类进化的方向上,比平均值多进化了一点.从医学角度来说,一个人进化的完全度即是其元气的充盈度,所以美貌者元气较足.首先美貌者进化层次较高.从头部、面部、额、眉弓、鼻梁、腮、口、唇、上下颌齿槽突、牙、下巴、下颌角、耳垂、脸的宽度、面的中下部所占比例、脖子、女性乳房、腹肌、腹型、腰、臀、头高与身高、脚长比例、直立、直立相关的行走姿势、肤色、体毛等美貌的评价点以及美貌者与智商的关系进行论证.其次美貌者元气较足.笔者以往已揭示元气即人体的有序一面,而生物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即从低有序度到高有序度.所以,人体进化层次高者其元气则充盈,因此美貌者元气较足,若干美貌与寿命、生育能力关系的研究表明,美貌者元气较足,而元气不足者其容貌衰败,衰败的顺序与进化相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广义估计方程的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纵向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入院时、3、14、28、90 d分别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IHSS评分与各证候要素评分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NIHSS评分的改变对证候要素风、火热、痰、气虚、阴虚阳亢评分的改变有影响,NIHSS评分每增加或减少1分,相应证候要素评分分别增加或减少0.403分、0.224分、0.355分、0.376分、0.157分.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与多个不同证候要素评分的变化相关,其相关程度不同.

    作者:江丽杰;胡镜清;易丹辉;徐宁;陈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思路与方法

    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缺乏中医证候学和症状学等方面内容.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思路首先是以疾病发生或疾病终点指标作为目标结局变量,其次确定并采集与目标结局相关的关键信息,然后运用数理方法筛选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后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Markov模型、随机森林.此外在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时需注意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结局变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的数据特点.

    作者:魏戌;谢雁鸣;田峰;申浩;姜俊杰;孙帅玲;章轶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银屑病不同证候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研究

    目的:观察银屑病不同证候(血热证、血瘀证、血虚证)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TNF-α、IFN-γ、C RP、IL-17 A、IL-6、IL-8、VEGF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银屑病不同证候的关系.方法:入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90例,其中血热证、血瘀证、血虚证各30例,另取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不同证候银屑病患者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TNF-α、IFN-γ、CRP、IL-17 A、IL-6、IL-8、VEGF水平,并对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血热证组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IFN-ILγ-6、II-8、CR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血瘀证组TNF-α、IFN-γ、IL-6血清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血虚证组TNF-α血清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热证组血清TNF-α、IFN-γ含量与其PASI值正相关.结论:银屑病不同证候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某种或某几种细胞因子可被用于判断银屑病的证候.

    作者:龙剑文;皮先明;涂亚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唐江山辨治急难重症验案七则

    目的:总结整理全国名老中医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急难重症验案.方法:分别列举七则以大承气汤、桃花汤、大柴胡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胆囊炎并败血症、冠心病心绞痛等急难重症验棠.结果:名老中医唐江山主任医师善用经方治疗急难重症,其经验丰富,效果显著.结论:中医不仅能治疗慢性症,也能治疗急难重症,治疗急难重症的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作者:陈霖;李小玲;唐江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主疏泄的源流追溯及现代研究

    一直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肝主疏泄”的源流问题上意见纷纭.追溯其源流,“疏泄”一词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说文解字》中也能找到肝主疏泄的影子.其后经历金元时期“相火论”的影响,明清时期医家对该理论内涵的不断外延补充,新中国时期肝主疏泄终被确立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并被写入教材.现代西医研究为肝主疏泄的5个主要内涵提供了合理性解释,海马区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也被证实为疏肝解郁药的主要靶区.此外,肝主疏泄的功能可能是调节脑肠肽的核心,而肝主疏泄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生殖.

    作者:赵迪;任杰;安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从阴阳本体结构探讨温阳化浊法对养生及抗衰老相关疾病的现实意义

    衰老的加速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从历代中医典籍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认识,探源阴阳的本体结构,提出“内阳外阴”的阴阳体用本体结构.认为“阳虚阴实”是衰老及老年病的病因病机的本质;探讨温阳化浊法在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痴呆病、癌症等是具代表性的衰老相关性疾病及养生中的现实意义,旨在为养生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新思路,为其中医治疗和合理用药提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者:王晋平;吴林;唐农;刘布谷;谢胜;胡跃强;邢远;黎军宏;翟阳;吴金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贾跃进运用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经验举隅

    国家级名老中医贾跃进主任认为“气郁为百病之先”,现代人因为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情绪波动较大,失眠的患者也日渐增多,很多病人在发病前有明确的不良事件刺激或者情绪变化,笔者将其治疗失眠的案例收集加以整理分析,发现其在治疗失眠病人时多从肝郁血虚论治,主方为逍遥散合酸枣仁汤,疗效满意.逍遥散为中医经典的解郁名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酸枣仁汤为医圣创制之经方,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效.贾跃进在主方的基础上根据兼证加减化裁,若病程长、久病入络则加入行血活血之品;若肝郁化热则加清热除烦之品;若肝郁日久克伐脾胃、血虚肠燥,则加入健脾养血润肠之药.

    作者:张红丽;冯玉华;贾跃进;陈燕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β-内啡肽过度释放参与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形成

    目的:研究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与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脾气虚模型组(模型组),每组10只;代谢笼检测大鼠24 h进食/水量,炭末法评估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μ受体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进食/水量显著下降,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β-EP水平和μ受体表达显著增加.结论:β-EP过度释放参与了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形成.

    作者:王凌志;柴纪严;刘旭东;刘文俊;赵金茹;王守岩;单德红;张立德;王德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医理论创新琐谈(一)——以肝藏血主筋论治重症肌无力为例

    在概括重症肌无力症状以劳力性无力为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传统理论逐层分析病机,根据中医肝主疲劳的理念,将其病位定位于肝,围绕肝体阴用阳、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等理论认识,形成了以养肝血强筋力为中心的重症肌无力治疗方法.

    作者: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独活肠吸收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张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独活肠吸收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其舒张机制.方法:应用外翻肠囊法制备独活含药肠吸收液,采用离体血管环技术制备大鼠胸主动脉环,使用累积加药法分别检测独活肠吸收液对PE、KCl刺激的内皮完整与去内皮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并探讨其Ca2调节机制.结果:独活肠吸收液能够浓度依赖性地舒张PE、KCl引起的内皮完整与去内皮血管环收缩,内皮完整组与去内皮组大舒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PE或KCL预收缩的血管,独活肠吸收液均能抑制CaCl2所致大收缩效应.结论:独活肠吸收液对PE、KCl引起的血管收缩均具有较好的舒张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外Ca2内流密切相关.

    作者:黄颖;吴宏伟;王燕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腑病视角论治消渴

    六腑是人体的结构组成部分及功能单元,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消渴是常见的津液代谢失常性疾病,与六腑的关系密切.故从腑病的角度对消渴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腑气损伤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消渴病程的病机演变可概括为六腑损伤为先,腑病及脏为继,脏腑同病,变证丛生为终,从而为消渴从腑病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亓涛;徐云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金匮要略》胸痹“阳微阴弦”病机探微

    对历代医家以“心阳虚、心脉痹”衍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提出商榷,并以《金匮要略》原条文为依据,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脉学意义、病机理论和治疗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胸痹病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胸痹基本病机.

    作者: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对近20年来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统计1994 ~2014年间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相关的期刊论文和著作,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医症状术语标准已经从分类、规范化、症状量化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结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应立足于信息化,进一步开展更适合临床和科研实际应用的标准研究.

    作者: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化痰通腑法治疗217例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化痰通腑法对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患者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及相关证候影响的分析,研究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法在中风病病势转归中的作用.方法:检索东直门医院信息中心1975年至2005年中风病案号从病案室获取原始病案,严格遵照中风病和痰热腑实证的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遵循双人双录交叉核对原则,将纸质病案转化为结构化电子数据,运用频次统计和t检验分析通腑前后患者在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及火热证、痰证的改变情况.结果:共得到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病案217例72.81%的患者,其证候在发病72 h内出现,化痰通腑法可使83.41%的患者腑气通畅,58.5%的患者神志转清,同时促进了意识恢复的速度,缩短了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降低了火热证、痰证程度,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痰热腑实证出现与中风病严重程度相关,化痰通腑法促使腑气通畅、降浊解毒,减轻痰热、痰火证的同时,对改善中风病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病情有积极作用.腑气通畅在中风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使腑气通畅对中风病预后转归有重要作用,提示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脑与肠存在密切关联.

    作者:任丽娜;任晋婷;陈婷婷;贺忠延;孙畅;王冬慧;孙明广;谢颖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黄帝内经》“酒风”病因病机探析

    酒风即漏风,是因为过度饮酒引发中风的一类疾病,早见于《素问·病能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风的发病几率也与日俱增.酒性剽悍峻烈,能酿痰涎,易于助热化湿,如若过饮则伤脾胃导致湿热蕴蒸于中焦,且酒性辛热发散,过饮则阳气发散太过而耗伤阳气,表现为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畏寒、倦怠无力、口干善渴、不耐劳累等症.故通过对酒风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阳气以及湿热之邪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说明“酒风”病的治则治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颜培正;孟庆岩;常兴;赵晓旻;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黄帝内经》“咸走血”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

    探讨长期过食成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与饮食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后天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紧密相关,并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据《黄帝内经》“成走血”理论,长期过食成味可导致血瘀体质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成入血寒凝泄津、入肾损精伤血、入心伐脉滞血.

    作者:夏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电针足三里对雷公藤甲素致急性肝损伤大鼠IL-10与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雷公藤甲素致急性肝损伤大鼠IL-10与TNF-α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模型组给予雷公藤甲素灌胃5d,电针组给予同等剂量雷公藤甲素灌胃并给予电针足三里刺激5d后,检测各组大鼠ALT、AST、TNF-α、IL-10含量.结果:模型组ALT、AST、TNF-α含量高于空白组,IL-I0含量低于空白组;电针组IL-10含量高于模型组,TNF-α、ALT、AST含量低于模型组;电针组IL-10、AST含量高于空白组,TNF-α、ALT含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减轻雷公藤甲素所致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抗炎及促炎作用平衡有关.

    作者:程鉥泺;言枫;顾一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氟骨症针灸治疗概况分析

    氟骨症是地方性疾病,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重者关节变形、骨质破坏.中国古代文献没有氟骨症确切记载,中医将此病归于“痹症”,采取补肾壮骨、通络止痛、化瘀祛痰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其病机和效应机理尚在研究之中.针刺治疗此病文献报道十分稀少,故展示了针刺治疗氟骨症的现状,对文献质量进行了总结,对针刺治疗氟骨症的疗效、病因、病机等进行了探讨,认为针灸治疗氟骨症疗效肯定、成本低、毒副作用少,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

    作者:周劲草;吴中朝;王京京;陈仲杰;赵晓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腧穴运用规律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腧穴运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和严格筛选后,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针灸数据挖掘系统V1.0进行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96篇,单腧穴使用频次和支持度前五位分别是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内关”分别在两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置信度高,“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在三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高,“足三里+关元+肾俞+脾俞”在四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高.结论:针灸治疗CFS以辨病取穴为主,多选用足阳明、足太阳和足太阴腧穴,重视补益穴和背俞穴的使用,在配伍上多采用表里经配穴、交会经配穴和三部配穴,体现了重视先、后天调理的学术思想.

    作者:谭惠娟;罗婷婷;瞿玉竹;文明霞;杨蕾;吴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医学术创新

    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中医学的“文化基因”,其以关系为逻辑起点,重视整体、动态联系的特征,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确立了中医学术的基本特征;而与之相伴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又成为制约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而言,中医学的发展应当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建立一种太极图式的互补、和谐、互动关系,必须继承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其缺陷,借鉴近代科学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积极引进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法,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