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志;柴纪严;刘旭东;刘文俊;赵金茹;王守岩;单德红;张立德;王德山
从H型高血压痛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机制等方面入手,探析H型高血压的病机特点.一方面H型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痰湿、血瘀密切相关,且其“痰”“瘀”程度较非H型高血压更重.另一方面,H型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日久损伤肝血或闲阻气机可化生“风”“火”,助力伏藏络脉之“痰瘀”故邪上犯脑络,引发脑卒中,H型高血压病具有“痰瘀尤重、易化风火”的病机特点.
作者:王传池;胡镜清;彭锦;王燕丽;刘刃;许伟明;阙翼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水液代谢过程的概述,联系“肾者胃之关”上下文,结合诸多学者对于“肾者胃之关”的论述及其指导下的临证实践,认为“肾者胃之关”,此句原义是暗含以胃为水液代谢的“上源”,肾为之“F源”的整个津液代谢过程,强调的是从全局考量水液代谢疾病.肾为胃之门户,肾病及于胃,由肾治胃;胃为肾之上源,胃病及于肾,从胃治肾.并着重从胃治肾的角度进行“肾者胃之关”的阐释,以拓展对于“肾者胃之关”的全面认识,为从胃治肾的临证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郭永胜;张思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氟骨症是地方性疾病,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重者关节变形、骨质破坏.中国古代文献没有氟骨症确切记载,中医将此病归于“痹症”,采取补肾壮骨、通络止痛、化瘀祛痰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其病机和效应机理尚在研究之中.针刺治疗此病文献报道十分稀少,故展示了针刺治疗氟骨症的现状,对文献质量进行了总结,对针刺治疗氟骨症的疗效、病因、病机等进行了探讨,认为针灸治疗氟骨症疗效肯定、成本低、毒副作用少,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
作者:周劲草;吴中朝;王京京;陈仲杰;赵晓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探讨长期过食成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与饮食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后天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紧密相关,并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据《黄帝内经》“成走血”理论,长期过食成味可导致血瘀体质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成入血寒凝泄津、入肾损精伤血、入心伐脉滞血.
作者:夏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衰老的加速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从历代中医典籍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认识,探源阴阳的本体结构,提出“内阳外阴”的阴阳体用本体结构.认为“阳虚阴实”是衰老及老年病的病因病机的本质;探讨温阳化浊法在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痴呆病、癌症等是具代表性的衰老相关性疾病及养生中的现实意义,旨在为养生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新思路,为其中医治疗和合理用药提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者:王晋平;吴林;唐农;刘布谷;谢胜;胡跃强;邢远;黎军宏;翟阳;吴金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医术语的英译一直是中医英译的难点,中医双语词典中收录了大量的中医术语,而各词典对中医术语的英译在英译原则与方法方面不尽相同,以致于造成译文的差异.故以3本中医汉英词典为准,试图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语域概念进一步厘清中医术语英译的问题所在,指出中医术语英译在中医双语词典中体现出的差异是译者针对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在词汇层面进行选择的结果.鉴于中医药双语词典作为工具书的功能,建议中医术语译文应突出中医语域特点,构建中医语域标志,区分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
作者:刘娜;黄瑜;孙红梅;康敏;张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经穴解》为清代医家岳含珍的一部以解释腧穴为主的针灸专书,该书编排体例不分卷次,以经脉为纲、各经脉总论和腧穴为目,着重于腧穴的穴名释义、主治病症分析和辨证分治方面的论述,尤其是腧穴主治的分析精当、说理透彻,还有分经而附录奇穴,这些内容均极具特色.该书对掌握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当前临床中疾病的腧穴辨证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的经络腧穴教学中可将该书作为参考书.
作者:卢承顶;田思胜;张永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的疗效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电子检索9个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至2015年9月,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项研究包括3878例患者,多数温肾类汤剂在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方面可能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常规西药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的WMD和95% CI为[3.2(0.43,5.97)];温肾类汤剂提高机体各部位骨密度水平可能优于温肾类中成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温肾类中成药提高患者腰椎骨密度WMD和95%CI为[1.38(0.13,1.63)];在调节患者血磷、血钙水平方面,因研究数较少或结论不一致尚未发现较明显的趋势.此外,温肾类汤剂治疗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依据现有临床研究资料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有临床意义,以温补肾阳为具体治法有一定疗效,汤剂较成药对部分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但因纳入研究质量以及临床疗效证据十分有限,需要更多设计严谨、实施严格、规模较大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章轶立;廖星;谢雁鸣;魏戌;尚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银屑病不同证候(血热证、血瘀证、血虚证)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TNF-α、IFN-γ、C RP、IL-17 A、IL-6、IL-8、VEGF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银屑病不同证候的关系.方法:入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90例,其中血热证、血瘀证、血虚证各30例,另取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不同证候银屑病患者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TNF-α、IFN-γ、CRP、IL-17 A、IL-6、IL-8、VEGF水平,并对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血热证组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IFN-ILγ-6、II-8、CR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血瘀证组TNF-α、IFN-γ、IL-6血清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血虚证组TNF-α血清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热证组血清TNF-α、IFN-γ含量与其PASI值正相关.结论:银屑病不同证候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某种或某几种细胞因子可被用于判断银屑病的证候.
作者:龙剑文;皮先明;涂亚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医正骨推拿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对推动中医骨伤及推拿学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西方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医正骨推拿学科呈弱化趋势,后继乏人的问题给学科发展敲响警钟,应加强对流派传承的进一步认识.以目前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传承推广现状为例,众多跟师学员均认为林应强教授的这种以爆发力为特点的正骨推拿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疗效显著,但不易掌握技术要点,因此要使流派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探索可行的传承模式.从正骨推拿流派传承概括、特点及存在问题对林应强教授筋伤学术思想传承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流派研究新思路以期逐步构建成熟的师承模式,完善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继承-应用-推广体系,拓展其传承范围及流派影响力.
作者:范志勇;郭汝松;赵家友;李振宝;赖淑华;吴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加重了医疗卫生资源的负担.中医在诊治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据脓毒症的临床三大主要证型采用相应的治则治法,即热证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热,瘀证治以活血逐瘀和虚证治以扶正祛邪,这些治疗通过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故将中医方剂治疗脓毒症进行归纳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袁晓雯;姜楠;陈冰;梁媛;金香兰;马雅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通过整理唐宋金元医家对标本中气的解读、发挥、临床应用,撂究各家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唐宋时期医家重理论轻应用,以解读《素问》原文为主,并结合理学思想进行研究.金元时期医家不拘于原文,发展了标本中气的内容、应用,为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金元医家发挥标本中气概念,并将其与六经结合,使“六经气化”理论初见雏形.
作者:石舒尹;王兴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中医学的“文化基因”,其以关系为逻辑起点,重视整体、动态联系的特征,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确立了中医学术的基本特征;而与之相伴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又成为制约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而言,中医学的发展应当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建立一种太极图式的互补、和谐、互动关系,必须继承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其缺陷,借鉴近代科学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积极引进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法,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腧穴运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和严格筛选后,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针灸数据挖掘系统V1.0进行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96篇,单腧穴使用频次和支持度前五位分别是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内关”分别在两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置信度高,“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在三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高,“足三里+关元+肾俞+脾俞”在四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高.结论:针灸治疗CFS以辨病取穴为主,多选用足阳明、足太阳和足太阴腧穴,重视补益穴和背俞穴的使用,在配伍上多采用表里经配穴、交会经配穴和三部配穴,体现了重视先、后天调理的学术思想.
作者:谭惠娟;罗婷婷;瞿玉竹;文明霞;杨蕾;吴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张从正师承河间刘完素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基于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呈簇集状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邪之所以可以侵袭人体必有其正虚之处,因此为重视邪气,这与张从正攻邪理论相一致.张从正治病首重攻邪;血气流通,不通则痛;消而勿伐,补养正气;以及因势利导就近祛邪之理论指导蛇串疮临床治疗,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疾病阶段、不同病变部位治疗用药.
作者:李响;张丰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型磷脂酶A2IVA(phospholipase A2 group ⅣA,PLA2G4A)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法制备拟缺血模型,用三七总皂苷及PLA2G4A抑制剂进行干预,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PLA2G4A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2,PGI2)表达水平.结果:三七总皂苷可显著下调PLA2G4A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对AA、20-HETE、TXA2/PGI2也有下调作用.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下调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LA2 G4A及其下游产物的表达,这可能是三七总皂苷在脑缺血损伤中发挥化瘀通络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苏靖;李兴广;李卫红;胡艳红;马家宝;张赛;胡京红;王淑艳;姜昭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分析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剂121首,骨质疏松症的方剂118首,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并进行比较.结果: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相似,均以补肾活血通络为治则治法,但用药侧重点存在差异,即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以补肾与活血通络止痛并重,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结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存在差异,前者以补肾药与活血止痛药并重,后者以补肾药为主.
作者:陈国材;许学猛;陈能;曾得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与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脾气虚模型组(模型组),每组10只;代谢笼检测大鼠24 h进食/水量,炭末法评估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μ受体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进食/水量显著下降,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β-EP水平和μ受体表达显著增加.结论:β-EP过度释放参与了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形成.
作者:王凌志;柴纪严;刘旭东;刘文俊;赵金茹;王守岩;单德红;张立德;王德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化痰通腑法对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患者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及相关证候影响的分析,研究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法在中风病病势转归中的作用.方法:检索东直门医院信息中心1975年至2005年中风病案号从病案室获取原始病案,严格遵照中风病和痰热腑实证的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遵循双人双录交叉核对原则,将纸质病案转化为结构化电子数据,运用频次统计和t检验分析通腑前后患者在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及火热证、痰证的改变情况.结果:共得到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病案217例72.81%的患者,其证候在发病72 h内出现,化痰通腑法可使83.41%的患者腑气通畅,58.5%的患者神志转清,同时促进了意识恢复的速度,缩短了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降低了火热证、痰证程度,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痰热腑实证出现与中风病严重程度相关,化痰通腑法促使腑气通畅、降浊解毒,减轻痰热、痰火证的同时,对改善中风病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病情有积极作用.腑气通畅在中风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使腑气通畅对中风病预后转归有重要作用,提示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脑与肠存在密切关联.
作者:任丽娜;任晋婷;陈婷婷;贺忠延;孙畅;王冬慧;孙明广;谢颖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基于骨质疏松症,从中医理论角度深入探讨“肾主骨”的性别差异.认为男女的不同生理特点、生长发育的不同步、生殖机能的不同以及男女“脾”与“肝”的不同病理特点导致“肾主骨”存在性别差异,也因此造成男女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时间、发病率以及发病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吴佳莹;刘梅洁;赵宏艳;张治国;于峥;鞠大宏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