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胜;张思超
衰老的加速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从历代中医典籍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认识,探源阴阳的本体结构,提出“内阳外阴”的阴阳体用本体结构.认为“阳虚阴实”是衰老及老年病的病因病机的本质;探讨温阳化浊法在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痴呆病、癌症等是具代表性的衰老相关性疾病及养生中的现实意义,旨在为养生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新思路,为其中医治疗和合理用药提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者:王晋平;吴林;唐农;刘布谷;谢胜;胡跃强;邢远;黎军宏;翟阳;吴金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医正骨推拿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对推动中医骨伤及推拿学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西方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医正骨推拿学科呈弱化趋势,后继乏人的问题给学科发展敲响警钟,应加强对流派传承的进一步认识.以目前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传承推广现状为例,众多跟师学员均认为林应强教授的这种以爆发力为特点的正骨推拿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疗效显著,但不易掌握技术要点,因此要使流派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探索可行的传承模式.从正骨推拿流派传承概括、特点及存在问题对林应强教授筋伤学术思想传承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流派研究新思路以期逐步构建成熟的师承模式,完善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继承-应用-推广体系,拓展其传承范围及流派影响力.
作者:范志勇;郭汝松;赵家友;李振宝;赖淑华;吴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入院时、3、14、28、90 d分别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IHSS评分与各证候要素评分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NIHSS评分的改变对证候要素风、火热、痰、气虚、阴虚阳亢评分的改变有影响,NIHSS评分每增加或减少1分,相应证候要素评分分别增加或减少0.403分、0.224分、0.355分、0.376分、0.157分.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与多个不同证候要素评分的变化相关,其相关程度不同.
作者:江丽杰;胡镜清;易丹辉;徐宁;陈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往往以喷酒捋抚术与手法复位术为一体,实施骨折闭合复位,因而具备痛苦小、愈合快、恢复好、费用低等特色优势,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它基于人体“天人合一”(合“身心合一”)整体观认知和“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局部观认知,在漫长的实践中沉积下骨折复位自我与自然特质、结构与功能特质.这是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传承与沿用至今的根本支撑点,更是当今骨折复位概念的整体、动态、功能化发展方向,传承与弘扬势在必行.
作者:银锁;照那木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加重了医疗卫生资源的负担.中医在诊治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据脓毒症的临床三大主要证型采用相应的治则治法,即热证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热,瘀证治以活血逐瘀和虚证治以扶正祛邪,这些治疗通过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故将中医方剂治疗脓毒症进行归纳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袁晓雯;姜楠;陈冰;梁媛;金香兰;马雅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的疗效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电子检索9个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至2015年9月,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项研究包括3878例患者,多数温肾类汤剂在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方面可能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常规西药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的WMD和95% CI为[3.2(0.43,5.97)];温肾类汤剂提高机体各部位骨密度水平可能优于温肾类中成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温肾类中成药提高患者腰椎骨密度WMD和95%CI为[1.38(0.13,1.63)];在调节患者血磷、血钙水平方面,因研究数较少或结论不一致尚未发现较明显的趋势.此外,温肾类汤剂治疗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依据现有临床研究资料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有临床意义,以温补肾阳为具体治法有一定疗效,汤剂较成药对部分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但因纳入研究质量以及临床疗效证据十分有限,需要更多设计严谨、实施严格、规模较大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章轶立;廖星;谢雁鸣;魏戌;尚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张从正师承河间刘完素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基于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呈簇集状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邪之所以可以侵袭人体必有其正虚之处,因此为重视邪气,这与张从正攻邪理论相一致.张从正治病首重攻邪;血气流通,不通则痛;消而勿伐,补养正气;以及因势利导就近祛邪之理论指导蛇串疮临床治疗,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疾病阶段、不同病变部位治疗用药.
作者:李响;张丰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笔者从“象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发无定时,来去迅猛,忽作忽止,作止无常”为凭,认为本病的基本特征是风证.内外风邪气侵扰,顽痰死血蒙窍,日久入血入络是偏头痛的发病基础,治疗上尊李东垣“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的原则,临床治疗重视风药的应用,立祛风舒肝、化痰活血、通络止痛之大法,组方加味散偏汤临证化裁,疗效显著.
作者:崔应麟;黄琳;陈亚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缺乏中医证候学和症状学等方面内容.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思路首先是以疾病发生或疾病终点指标作为目标结局变量,其次确定并采集与目标结局相关的关键信息,然后运用数理方法筛选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后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Markov模型、随机森林.此外在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时需注意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结局变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的数据特点.
作者:魏戌;谢雁鸣;田峰;申浩;姜俊杰;孙帅玲;章轶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在概括重症肌无力症状以劳力性无力为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传统理论逐层分析病机,根据中医肝主疲劳的理念,将其病位定位于肝,围绕肝体阴用阳、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等理论认识,形成了以养肝血强筋力为中心的重症肌无力治疗方法.
作者: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复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在肥胖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等主要脾虚指标进行二次筛选符合条件的肥胖鼠.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脾脏、胸腺和肠道派氏小体中CD4+、CD8+及CD11c+等含量变化.结果:肥胖鼠成模率62.96%,其中脾胃虚弱型肥胖鼠23.53%.脾虚型肥胖鼠IL-10、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组,白介素-6显著低于正常组,其肠遭派氏小体中的CD4+、CD8+及CD11c+明显降低.结论:此方法可以较好地筛选出脾胃虚弱型肥胖鼠,为健脾益气治疗肥胖奠定基础.
作者:司原成;苗维纳;何嘉悦;丁维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鼓胀为中医四大疑难重症之一,其病因复杂,病情严重,治疗棘手.新疆名老中医乐德行教授认为脏腑阴阳虚实受寒受热或气血津液之紊乱都可致气机失调,在人体呈现升降出入开阖聚散障碍而发生鼓胀.突出有两大类型,一是心肾阳虚致气化不利,二是湿热内蕴气化不利.故分别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和茵陈蒿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味治疗,两方的实质都是增强气化能力,调节升降出入,临床亦奏良效.
作者:乐永红;雷云霞;马燕;庄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腧穴运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和严格筛选后,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针灸数据挖掘系统V1.0进行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96篇,单腧穴使用频次和支持度前五位分别是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内关”分别在两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置信度高,“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在三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高,“足三里+关元+肾俞+脾俞”在四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高.结论:针灸治疗CFS以辨病取穴为主,多选用足阳明、足太阳和足太阴腧穴,重视补益穴和背俞穴的使用,在配伍上多采用表里经配穴、交会经配穴和三部配穴,体现了重视先、后天调理的学术思想.
作者:谭惠娟;罗婷婷;瞿玉竹;文明霞;杨蕾;吴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董氏奇穴中镇静穴、三又三穴和火主穴合用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同期在焦作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失眠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董氏奇穴三穴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通过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PSQI评分和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90.6%,组内PSQI评分治疗前后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董氏三穴合用治疗失眠与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失眠有着相同疗效,但前者具有更明显的临床安全性,故而该方法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赵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近20年来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统计1994 ~2014年间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相关的期刊论文和著作,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医症状术语标准已经从分类、规范化、症状量化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结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应立足于信息化,进一步开展更适合临床和科研实际应用的标准研究.
作者: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王祖龙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358例王祖龙教授治疗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9味中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利水渗湿、理气止痛、活血通经、补益类7大类.结论:王祖龙教授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各类清热药物,或清热类与利水渗湿类同用,或理气止痛类与活血通经类同用,或适当配伍补益类药物来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证,常用药物7大类共39味.
作者:张琦;王诗琦;赵文;王祖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整理全国名老中医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急难重症验案.方法:分别列举七则以大承气汤、桃花汤、大柴胡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胆囊炎并败血症、冠心病心绞痛等急难重症验棠.结果:名老中医唐江山主任医师善用经方治疗急难重症,其经验丰富,效果显著.结论:中医不仅能治疗慢性症,也能治疗急难重症,治疗急难重症的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作者:陈霖;李小玲;唐江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分析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剂121首,骨质疏松症的方剂118首,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并进行比较.结果: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相似,均以补肾活血通络为治则治法,但用药侧重点存在差异,即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以补肾与活血通络止痛并重,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结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存在差异,前者以补肾药与活血止痛药并重,后者以补肾药为主.
作者:陈国材;许学猛;陈能;曾得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温病学是辨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体系,在皮肤科的临床中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温病学说毕竟是指导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虽然与皮肤病痛机有许多相合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临床运用时需在明确皮肤病诊断的前提下,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才能灵活地将温病理论的辨证方法及方药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
作者:宋攀;华华;刘瓦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从H型高血压痛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机制等方面入手,探析H型高血压的病机特点.一方面H型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痰湿、血瘀密切相关,且其“痰”“瘀”程度较非H型高血压更重.另一方面,H型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日久损伤肝血或闲阻气机可化生“风”“火”,助力伏藏络脉之“痰瘀”故邪上犯脑络,引发脑卒中,H型高血压病具有“痰瘀尤重、易化风火”的病机特点.
作者:王传池;胡镜清;彭锦;王燕丽;刘刃;许伟明;阙翼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