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概念及其特质

银锁;照那木拉

关键词:蒙医整骨术, 骨折, 整复手法, 自我, 自然, 结构, 功能, 特质
摘要: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往往以喷酒捋抚术与手法复位术为一体,实施骨折闭合复位,因而具备痛苦小、愈合快、恢复好、费用低等特色优势,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它基于人体“天人合一”(合“身心合一”)整体观认知和“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局部观认知,在漫长的实践中沉积下骨折复位自我与自然特质、结构与功能特质.这是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传承与沿用至今的根本支撑点,更是当今骨折复位概念的整体、动态、功能化发展方向,传承与弘扬势在必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金匮要略》胸痹“阳微阴弦”病机探微

    对历代医家以“心阳虚、心脉痹”衍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提出商榷,并以《金匮要略》原条文为依据,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脉学意义、病机理论和治疗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胸痹病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胸痹基本病机.

    作者: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清肺止咳化痰汤”治疗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49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肺止咳化痰汤”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清肺止咳化痰汤”煎剂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急支糖浆”每日3次,每次30 ml.急性气管-支气管炎l周为1个疗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药的综合疗效以及对咳嗽、咳痰的疗效.结果: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治疗,“清肺止咳化痰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4.0%,其中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急支糖浆”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2.5%,其中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为90.0%.“清肺止咳化痰汤”组在对咳痰的治疗上明显优于“急支糖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治疗,“清肺止咳化痰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和咳痰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3.8%.对照组“急支糖浆”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均为89.5%,其中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为92.1%.在综合疗效和咳痰的治疗方面,“清肺止咳化痰汤”组明显好于“急支糖浆”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肺止咳化痰汤”疗效明确,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痰的治疗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综合疗效和咳痰治疗上,均明显优于“急支糖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前进;崔海燕;黎巍威;褚松龄;张杰;吕凤霞;王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概念及其特质

    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往往以喷酒捋抚术与手法复位术为一体,实施骨折闭合复位,因而具备痛苦小、愈合快、恢复好、费用低等特色优势,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它基于人体“天人合一”(合“身心合一”)整体观认知和“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局部观认知,在漫长的实践中沉积下骨折复位自我与自然特质、结构与功能特质.这是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传承与沿用至今的根本支撑点,更是当今骨折复位概念的整体、动态、功能化发展方向,传承与弘扬势在必行.

    作者:银锁;照那木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乐德行从气化论治鼓胀经验

    鼓胀为中医四大疑难重症之一,其病因复杂,病情严重,治疗棘手.新疆名老中医乐德行教授认为脏腑阴阳虚实受寒受热或气血津液之紊乱都可致气机失调,在人体呈现升降出入开阖聚散障碍而发生鼓胀.突出有两大类型,一是心肾阳虚致气化不利,二是湿热内蕴气化不利.故分别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和茵陈蒿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味治疗,两方的实质都是增强气化能力,调节升降出入,临床亦奏良效.

    作者:乐永红;雷云霞;马燕;庄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董氏三穴合用治疗失眠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董氏奇穴中镇静穴、三又三穴和火主穴合用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同期在焦作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失眠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董氏奇穴三穴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通过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PSQI评分和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90.6%,组内PSQI评分治疗前后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董氏三穴合用治疗失眠与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失眠有着相同疗效,但前者具有更明显的临床安全性,故而该方法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赵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建立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复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在肥胖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等主要脾虚指标进行二次筛选符合条件的肥胖鼠.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脾脏、胸腺和肠道派氏小体中CD4+、CD8+及CD11c+等含量变化.结果:肥胖鼠成模率62.96%,其中脾胃虚弱型肥胖鼠23.53%.脾虚型肥胖鼠IL-10、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组,白介素-6显著低于正常组,其肠遭派氏小体中的CD4+、CD8+及CD11c+明显降低.结论:此方法可以较好地筛选出脾胃虚弱型肥胖鼠,为健脾益气治疗肥胖奠定基础.

    作者:司原成;苗维纳;何嘉悦;丁维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王祖龙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用药经验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王祖龙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358例王祖龙教授治疗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9味中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利水渗湿、理气止痛、活血通经、补益类7大类.结论:王祖龙教授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各类清热药物,或清热类与利水渗湿类同用,或理气止痛类与活血通经类同用,或适当配伍补益类药物来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证,常用药物7大类共39味.

    作者:张琦;王诗琦;赵文;王祖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黄帝内经》“咸走血”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

    探讨长期过食成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与饮食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后天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紧密相关,并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据《黄帝内经》“成走血”理论,长期过食成味可导致血瘀体质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成入血寒凝泄津、入肾损精伤血、入心伐脉滞血.

    作者:夏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较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定论,治疗效果不佳.张学智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在临证治疗中以“寒热”为出发点,提出“理论溯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物质基础-组方用药”为一体的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理论思路.尤其指导临床寒热分级、分期论治、寒热平调的治疗思路,以期从“寒热”角度诠释及分析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本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熊祎虹;刘宇;赵冬梅;张学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温肾类汤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目的: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的疗效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电子检索9个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至2015年9月,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项研究包括3878例患者,多数温肾类汤剂在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方面可能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常规西药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的WMD和95% CI为[3.2(0.43,5.97)];温肾类汤剂提高机体各部位骨密度水平可能优于温肾类中成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温肾类中成药提高患者腰椎骨密度WMD和95%CI为[1.38(0.13,1.63)];在调节患者血磷、血钙水平方面,因研究数较少或结论不一致尚未发现较明显的趋势.此外,温肾类汤剂治疗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依据现有临床研究资料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有临床意义,以温补肾阳为具体治法有一定疗效,汤剂较成药对部分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但因纳入研究质量以及临床疗效证据十分有限,需要更多设计严谨、实施严格、规模较大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章轶立;廖星;谢雁鸣;魏戌;尚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思路与方法

    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缺乏中医证候学和症状学等方面内容.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思路首先是以疾病发生或疾病终点指标作为目标结局变量,其次确定并采集与目标结局相关的关键信息,然后运用数理方法筛选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后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Markov模型、随机森林.此外在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时需注意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结局变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的数据特点.

    作者:魏戌;谢雁鸣;田峰;申浩;姜俊杰;孙帅玲;章轶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贾跃进运用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经验举隅

    国家级名老中医贾跃进主任认为“气郁为百病之先”,现代人因为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情绪波动较大,失眠的患者也日渐增多,很多病人在发病前有明确的不良事件刺激或者情绪变化,笔者将其治疗失眠的案例收集加以整理分析,发现其在治疗失眠病人时多从肝郁血虚论治,主方为逍遥散合酸枣仁汤,疗效满意.逍遥散为中医经典的解郁名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酸枣仁汤为医圣创制之经方,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效.贾跃进在主方的基础上根据兼证加减化裁,若病程长、久病入络则加入行血活血之品;若肝郁化热则加清热除烦之品;若肝郁日久克伐脾胃、血虚肠燥,则加入健脾养血润肠之药.

    作者:张红丽;冯玉华;贾跃进;陈燕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颈椎失稳症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采用推拿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诊断的退行性颈椎失稳症患者分别纳入手法配合中药治疗组及牵引对照组,治疗相同周期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牵引对照组总有效率85.5%,2组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结论:推拿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颈椎失稳症疗效肯定.

    作者:王成远;张振宇;潘珺俊;徐佳音;豆以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医学术创新

    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中医学的“文化基因”,其以关系为逻辑起点,重视整体、动态联系的特征,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确立了中医学术的基本特征;而与之相伴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又成为制约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而言,中医学的发展应当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建立一种太极图式的互补、和谐、互动关系,必须继承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其缺陷,借鉴近代科学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积极引进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法,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古代医案对血瘀证脉象差异化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究血瘀证脉象差异表达的规律性,据此分析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血瘀证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古代血瘀证医案、统计医案中病人脉象频次、生活环境、年龄及主要症状(兼证),对脉象与其他统计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究血瘀证发病人群分布特点及脉象差异化表现与诸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入选340例医案,显示古代血瘀证医案之脉象弦脉多(184),数脉其次(123),涩脉第三,细脉又次之,然后是滑脉和大脉等;血瘀证好发于贫困或战乱中人群,中老年人居多,兼夹因素以虚滞多.结论:瘀不离虚、瘀滞互化是血瘀证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治疗中需注意扶助正气和行气,血瘀证的发病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作者:岳雁;苏朋朋;熊丽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独活肠吸收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张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独活肠吸收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其舒张机制.方法:应用外翻肠囊法制备独活含药肠吸收液,采用离体血管环技术制备大鼠胸主动脉环,使用累积加药法分别检测独活肠吸收液对PE、KCl刺激的内皮完整与去内皮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并探讨其Ca2调节机制.结果:独活肠吸收液能够浓度依赖性地舒张PE、KCl引起的内皮完整与去内皮血管环收缩,内皮完整组与去内皮组大舒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PE或KCL预收缩的血管,独活肠吸收液均能抑制CaCl2所致大收缩效应.结论:独活肠吸收液对PE、KCl引起的血管收缩均具有较好的舒张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外Ca2内流密切相关.

    作者:黄颖;吴宏伟;王燕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语域视角下中医双语词典中的中医术语英译对比研究

    中医术语的英译一直是中医英译的难点,中医双语词典中收录了大量的中医术语,而各词典对中医术语的英译在英译原则与方法方面不尽相同,以致于造成译文的差异.故以3本中医汉英词典为准,试图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语域概念进一步厘清中医术语英译的问题所在,指出中医术语英译在中医双语词典中体现出的差异是译者针对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在词汇层面进行选择的结果.鉴于中医药双语词典作为工具书的功能,建议中医术语译文应突出中医语域特点,构建中医语域标志,区分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

    作者:刘娜;黄瑜;孙红梅;康敏;张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张从正攻邪理论指导蛇串疮治疗探析

    张从正师承河间刘完素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基于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呈簇集状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邪之所以可以侵袭人体必有其正虚之处,因此为重视邪气,这与张从正攻邪理论相一致.张从正治病首重攻邪;血气流通,不通则痛;消而勿伐,补养正气;以及因势利导就近祛邪之理论指导蛇串疮临床治疗,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疾病阶段、不同病变部位治疗用药.

    作者:李响;张丰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主疏泄的源流追溯及现代研究

    一直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肝主疏泄”的源流问题上意见纷纭.追溯其源流,“疏泄”一词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说文解字》中也能找到肝主疏泄的影子.其后经历金元时期“相火论”的影响,明清时期医家对该理论内涵的不断外延补充,新中国时期肝主疏泄终被确立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并被写入教材.现代西医研究为肝主疏泄的5个主要内涵提供了合理性解释,海马区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也被证实为疏肝解郁药的主要靶区.此外,肝主疏泄的功能可能是调节脑肠肽的核心,而肝主疏泄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生殖.

    作者:赵迪;任杰;安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医理论创新琐谈(一)——以肝藏血主筋论治重症肌无力为例

    在概括重症肌无力症状以劳力性无力为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传统理论逐层分析病机,根据中医肝主疲劳的理念,将其病位定位于肝,围绕肝体阴用阳、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等理论认识,形成了以养肝血强筋力为中心的重症肌无力治疗方法.

    作者: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