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熊祎虹;刘宇;赵冬梅;张学智

关键词: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寒热, 理论探讨, 药性分级
摘要: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较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定论,治疗效果不佳.张学智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在临证治疗中以“寒热”为出发点,提出“理论溯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物质基础-组方用药”为一体的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理论思路.尤其指导临床寒热分级、分期论治、寒热平调的治疗思路,以期从“寒热”角度诠释及分析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本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黄帝内经》“咸走血”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

    探讨长期过食成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与饮食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后天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紧密相关,并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据《黄帝内经》“成走血”理论,长期过食成味可导致血瘀体质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成入血寒凝泄津、入肾损精伤血、入心伐脉滞血.

    作者:夏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语域视角下中医双语词典中的中医术语英译对比研究

    中医术语的英译一直是中医英译的难点,中医双语词典中收录了大量的中医术语,而各词典对中医术语的英译在英译原则与方法方面不尽相同,以致于造成译文的差异.故以3本中医汉英词典为准,试图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语域概念进一步厘清中医术语英译的问题所在,指出中医术语英译在中医双语词典中体现出的差异是译者针对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在词汇层面进行选择的结果.鉴于中医药双语词典作为工具书的功能,建议中医术语译文应突出中医语域特点,构建中医语域标志,区分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

    作者:刘娜;黄瑜;孙红梅;康敏;张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清肺止咳化痰汤”治疗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49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肺止咳化痰汤”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清肺止咳化痰汤”煎剂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急支糖浆”每日3次,每次30 ml.急性气管-支气管炎l周为1个疗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药的综合疗效以及对咳嗽、咳痰的疗效.结果: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治疗,“清肺止咳化痰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4.0%,其中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急支糖浆”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2.5%,其中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为90.0%.“清肺止咳化痰汤”组在对咳痰的治疗上明显优于“急支糖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治疗,“清肺止咳化痰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嗽和咳痰的临床有效率均为93.8%.对照组“急支糖浆”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对咳痰的临床有效率均为89.5%,其中对咳嗽的临床有效率为92.1%.在综合疗效和咳痰的治疗方面,“清肺止咳化痰汤”组明显好于“急支糖浆”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肺止咳化痰汤”疗效明确,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痰的治疗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综合疗效和咳痰治疗上,均明显优于“急支糖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前进;崔海燕;黎巍威;褚松龄;张杰;吕凤霞;王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广义估计方程的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纵向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入院时、3、14、28、90 d分别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IHSS评分与各证候要素评分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NIHSS评分的改变对证候要素风、火热、痰、气虚、阴虚阳亢评分的改变有影响,NIHSS评分每增加或减少1分,相应证候要素评分分别增加或减少0.403分、0.224分、0.355分、0.376分、0.157分.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与多个不同证候要素评分的变化相关,其相关程度不同.

    作者:江丽杰;胡镜清;易丹辉;徐宁;陈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黄帝内经》“酒风”病因病机探析

    酒风即漏风,是因为过度饮酒引发中风的一类疾病,早见于《素问·病能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风的发病几率也与日俱增.酒性剽悍峻烈,能酿痰涎,易于助热化湿,如若过饮则伤脾胃导致湿热蕴蒸于中焦,且酒性辛热发散,过饮则阳气发散太过而耗伤阳气,表现为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畏寒、倦怠无力、口干善渴、不耐劳累等症.故通过对酒风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阳气以及湿热之邪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说明“酒风”病的治则治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颜培正;孟庆岩;常兴;赵晓旻;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金匮要略》胸痹“阳微阴弦”病机探微

    对历代医家以“心阳虚、心脉痹”衍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提出商榷,并以《金匮要略》原条文为依据,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脉学意义、病机理论和治疗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胸痹病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胸痹基本病机.

    作者: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温病理论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思考

    温病学是辨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体系,在皮肤科的临床中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温病学说毕竟是指导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虽然与皮肤病痛机有许多相合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临床运用时需在明确皮肤病诊断的前提下,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才能灵活地将温病理论的辨证方法及方药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

    作者:宋攀;华华;刘瓦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氟骨症针灸治疗概况分析

    氟骨症是地方性疾病,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重者关节变形、骨质破坏.中国古代文献没有氟骨症确切记载,中医将此病归于“痹症”,采取补肾壮骨、通络止痛、化瘀祛痰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其病机和效应机理尚在研究之中.针刺治疗此病文献报道十分稀少,故展示了针刺治疗氟骨症的现状,对文献质量进行了总结,对针刺治疗氟骨症的疗效、病因、病机等进行了探讨,认为针灸治疗氟骨症疗效肯定、成本低、毒副作用少,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

    作者:周劲草;吴中朝;王京京;陈仲杰;赵晓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蓝青强慢性乙型肝炎证治体会

    探讨名老中医蓝青强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特点、选方用药技巧及验案举例分析,着重从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证型分析病机要点,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随证参变,并根据临床常见并发症及伴随证阐述临床加减用药的观点,甚至可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调整用药,可收标本兼顾之效,故分析其专病专方显效案例总结其心得体会.

    作者:陈然;覃洁梅;邓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建立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复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在肥胖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等主要脾虚指标进行二次筛选符合条件的肥胖鼠.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脾脏、胸腺和肠道派氏小体中CD4+、CD8+及CD11c+等含量变化.结果:肥胖鼠成模率62.96%,其中脾胃虚弱型肥胖鼠23.53%.脾虚型肥胖鼠IL-10、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组,白介素-6显著低于正常组,其肠遭派氏小体中的CD4+、CD8+及CD11c+明显降低.结论:此方法可以较好地筛选出脾胃虚弱型肥胖鼠,为健脾益气治疗肥胖奠定基础.

    作者:司原成;苗维纳;何嘉悦;丁维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思路与方法

    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缺乏中医证候学和症状学等方面内容.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思路首先是以疾病发生或疾病终点指标作为目标结局变量,其次确定并采集与目标结局相关的关键信息,然后运用数理方法筛选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后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Markov模型、随机森林.此外在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时需注意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结局变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的数据特点.

    作者:魏戌;谢雁鸣;田峰;申浩;姜俊杰;孙帅玲;章轶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温肾类汤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目的: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的疗效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电子检索9个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至2015年9月,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项研究包括3878例患者,多数温肾类汤剂在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方面可能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常规西药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的WMD和95% CI为[3.2(0.43,5.97)];温肾类汤剂提高机体各部位骨密度水平可能优于温肾类中成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温肾类中成药提高患者腰椎骨密度WMD和95%CI为[1.38(0.13,1.63)];在调节患者血磷、血钙水平方面,因研究数较少或结论不一致尚未发现较明显的趋势.此外,温肾类汤剂治疗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依据现有临床研究资料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有临床意义,以温补肾阳为具体治法有一定疗效,汤剂较成药对部分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但因纳入研究质量以及临床疗效证据十分有限,需要更多设计严谨、实施严格、规模较大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章轶立;廖星;谢雁鸣;魏戌;尚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对近20年来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统计1994 ~2014年间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相关的期刊论文和著作,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医症状术语标准已经从分类、规范化、症状量化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结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应立足于信息化,进一步开展更适合临床和科研实际应用的标准研究.

    作者: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古代医案对血瘀证脉象差异化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究血瘀证脉象差异表达的规律性,据此分析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血瘀证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古代血瘀证医案、统计医案中病人脉象频次、生活环境、年龄及主要症状(兼证),对脉象与其他统计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究血瘀证发病人群分布特点及脉象差异化表现与诸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入选340例医案,显示古代血瘀证医案之脉象弦脉多(184),数脉其次(123),涩脉第三,细脉又次之,然后是滑脉和大脉等;血瘀证好发于贫困或战乱中人群,中老年人居多,兼夹因素以虚滞多.结论:瘀不离虚、瘀滞互化是血瘀证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治疗中需注意扶助正气和行气,血瘀证的发病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作者:岳雁;苏朋朋;熊丽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从阴阳本体结构探讨温阳化浊法对养生及抗衰老相关疾病的现实意义

    衰老的加速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从历代中医典籍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认识,探源阴阳的本体结构,提出“内阳外阴”的阴阳体用本体结构.认为“阳虚阴实”是衰老及老年病的病因病机的本质;探讨温阳化浊法在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痴呆病、癌症等是具代表性的衰老相关性疾病及养生中的现实意义,旨在为养生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新思路,为其中医治疗和合理用药提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者:王晋平;吴林;唐农;刘布谷;谢胜;胡跃强;邢远;黎军宏;翟阳;吴金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骨质疏松症探讨“肾主骨”的性别差异

    基于骨质疏松症,从中医理论角度深入探讨“肾主骨”的性别差异.认为男女的不同生理特点、生长发育的不同步、生殖机能的不同以及男女“脾”与“肝”的不同病理特点导致“肾主骨”存在性别差异,也因此造成男女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时间、发病率以及发病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吴佳莹;刘梅洁;赵宏艳;张治国;于峥;鞠大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H型高血压脑卒中高发的病机探析

    从H型高血压痛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机制等方面入手,探析H型高血压的病机特点.一方面H型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痰湿、血瘀密切相关,且其“痰”“瘀”程度较非H型高血压更重.另一方面,H型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日久损伤肝血或闲阻气机可化生“风”“火”,助力伏藏络脉之“痰瘀”故邪上犯脑络,引发脑卒中,H型高血压病具有“痰瘀尤重、易化风火”的病机特点.

    作者:王传池;胡镜清;彭锦;王燕丽;刘刃;许伟明;阙翼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黑苔小议

    自古黑苔主热盛、主寒极已成共识,且每每见之即为危证.故其临床治疗甚为棘手,其辨治则需加以重视.然而黑苔虽多属病情危重现象,笔者经过多渠道临床观察,黑苔的成因是较为复杂多样的.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若见到黑苔并无其他严重症状和体征,即可以视为并非严重,故应正确辨证于黑苔,灵活对待和估计病情.

    作者:赵艺姣;陈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腑病视角论治消渴

    六腑是人体的结构组成部分及功能单元,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消渴是常见的津液代谢失常性疾病,与六腑的关系密切.故从腑病的角度对消渴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腑气损伤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消渴病程的病机演变可概括为六腑损伤为先,腑病及脏为继,脏腑同病,变证丛生为终,从而为消渴从腑病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亓涛;徐云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董氏三穴合用治疗失眠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董氏奇穴中镇静穴、三又三穴和火主穴合用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同期在焦作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失眠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董氏奇穴三穴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通过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PSQI评分和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90.6%,组内PSQI评分治疗前后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董氏三穴合用治疗失眠与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失眠有着相同疗效,但前者具有更明显的临床安全性,故而该方法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赵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