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艺姣;陈明
衰老的加速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从历代中医典籍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认识,探源阴阳的本体结构,提出“内阳外阴”的阴阳体用本体结构.认为“阳虚阴实”是衰老及老年病的病因病机的本质;探讨温阳化浊法在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痴呆病、癌症等是具代表性的衰老相关性疾病及养生中的现实意义,旨在为养生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新思路,为其中医治疗和合理用药提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者:王晋平;吴林;唐农;刘布谷;谢胜;胡跃强;邢远;黎军宏;翟阳;吴金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中医古籍中恶露不绝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收录的古籍文献为数据源,建立恶露不绝组方用药的结构化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数据分析方法对其用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出现频次及使用频率处于前三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44.4%,茯苓41.19%,白芍38.89%;使用频次多的中药类别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各占20.01%、19.51%、8.99%,其中补虚药以补气药物为主,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为主.结论:中医古籍中治疗恶露不绝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为广泛,其用药规律研究可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参考.
作者:王浩;骆璐瑶;孙碧晨;代春燕;刘超;赵舒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往往以喷酒捋抚术与手法复位术为一体,实施骨折闭合复位,因而具备痛苦小、愈合快、恢复好、费用低等特色优势,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它基于人体“天人合一”(合“身心合一”)整体观认知和“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局部观认知,在漫长的实践中沉积下骨折复位自我与自然特质、结构与功能特质.这是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传承与沿用至今的根本支撑点,更是当今骨折复位概念的整体、动态、功能化发展方向,传承与弘扬势在必行.
作者:银锁;照那木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缺乏中医证候学和症状学等方面内容.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思路首先是以疾病发生或疾病终点指标作为目标结局变量,其次确定并采集与目标结局相关的关键信息,然后运用数理方法筛选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后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Markov模型、随机森林.此外在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时需注意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结局变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的数据特点.
作者:魏戌;谢雁鸣;田峰;申浩;姜俊杰;孙帅玲;章轶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的疗效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电子检索9个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至2015年9月,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项研究包括3878例患者,多数温肾类汤剂在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方面可能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常规西药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的WMD和95% CI为[3.2(0.43,5.97)];温肾类汤剂提高机体各部位骨密度水平可能优于温肾类中成药治疗,如疗程6个月时温肾类汤剂对比温肾类中成药提高患者腰椎骨密度WMD和95%CI为[1.38(0.13,1.63)];在调节患者血磷、血钙水平方面,因研究数较少或结论不一致尚未发现较明显的趋势.此外,温肾类汤剂治疗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依据现有临床研究资料分析温肾类汤剂治疗PMOP有临床意义,以温补肾阳为具体治法有一定疗效,汤剂较成药对部分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但因纳入研究质量以及临床疗效证据十分有限,需要更多设计严谨、实施严格、规模较大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章轶立;廖星;谢雁鸣;魏戌;尚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加重了医疗卫生资源的负担.中医在诊治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据脓毒症的临床三大主要证型采用相应的治则治法,即热证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热,瘀证治以活血逐瘀和虚证治以扶正祛邪,这些治疗通过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故将中医方剂治疗脓毒症进行归纳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袁晓雯;姜楠;陈冰;梁媛;金香兰;马雅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笔者从“象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发无定时,来去迅猛,忽作忽止,作止无常”为凭,认为本病的基本特征是风证.内外风邪气侵扰,顽痰死血蒙窍,日久入血入络是偏头痛的发病基础,治疗上尊李东垣“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的原则,临床治疗重视风药的应用,立祛风舒肝、化痰活血、通络止痛之大法,组方加味散偏汤临证化裁,疗效显著.
作者:崔应麟;黄琳;陈亚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探讨名老中医蓝青强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特点、选方用药技巧及验案举例分析,着重从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证型分析病机要点,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随证参变,并根据临床常见并发症及伴随证阐述临床加减用药的观点,甚至可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调整用药,可收标本兼顾之效,故分析其专病专方显效案例总结其心得体会.
作者:陈然;覃洁梅;邓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脾胃虚弱型肥胖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复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在肥胖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等主要脾虚指标进行二次筛选符合条件的肥胖鼠.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脾脏、胸腺和肠道派氏小体中CD4+、CD8+及CD11c+等含量变化.结果:肥胖鼠成模率62.96%,其中脾胃虚弱型肥胖鼠23.53%.脾虚型肥胖鼠IL-10、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组,白介素-6显著低于正常组,其肠遭派氏小体中的CD4+、CD8+及CD11c+明显降低.结论:此方法可以较好地筛选出脾胃虚弱型肥胖鼠,为健脾益气治疗肥胖奠定基础.
作者:司原成;苗维纳;何嘉悦;丁维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雷公藤甲素致急性肝损伤大鼠IL-10与TNF-α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模型组给予雷公藤甲素灌胃5d,电针组给予同等剂量雷公藤甲素灌胃并给予电针足三里刺激5d后,检测各组大鼠ALT、AST、TNF-α、IL-10含量.结果:模型组ALT、AST、TNF-α含量高于空白组,IL-I0含量低于空白组;电针组IL-10含量高于模型组,TNF-α、ALT、AST含量低于模型组;电针组IL-10、AST含量高于空白组,TNF-α、ALT含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减轻雷公藤甲素所致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抗炎及促炎作用平衡有关.
作者:程鉥泺;言枫;顾一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基于骨质疏松症,从中医理论角度深入探讨“肾主骨”的性别差异.认为男女的不同生理特点、生长发育的不同步、生殖机能的不同以及男女“脾”与“肝”的不同病理特点导致“肾主骨”存在性别差异,也因此造成男女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时间、发病率以及发病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吴佳莹;刘梅洁;赵宏艳;张治国;于峥;鞠大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王祖龙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358例王祖龙教授治疗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9味中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利水渗湿、理气止痛、活血通经、补益类7大类.结论:王祖龙教授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各类清热药物,或清热类与利水渗湿类同用,或理气止痛类与活血通经类同用,或适当配伍补益类药物来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证,常用药物7大类共39味.
作者:张琦;王诗琦;赵文;王祖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董氏奇穴中镇静穴、三又三穴和火主穴合用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同期在焦作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失眠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董氏奇穴三穴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通过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PSQI评分和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90.6%,组内PSQI评分治疗前后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董氏三穴合用治疗失眠与艾司唑仑和谷维素联合治疗失眠有着相同疗效,但前者具有更明显的临床安全性,故而该方法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赵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分析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剂121首,骨质疏松症的方剂118首,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并进行比较.结果: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相似,均以补肾活血通络为治则治法,但用药侧重点存在差异,即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以补肾与活血通络止痛并重,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结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存在差异,前者以补肾药与活血止痛药并重,后者以补肾药为主.
作者:陈国材;许学猛;陈能;曾得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与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脾气虚模型组(模型组),每组10只;代谢笼检测大鼠24 h进食/水量,炭末法评估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μ受体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进食/水量显著下降,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下丘脑、胃和小肠组织中β-EP水平和μ受体表达显著增加.结论:β-EP过度释放参与了脾气虚纳少和腹胀的形成.
作者:王凌志;柴纪严;刘旭东;刘文俊;赵金茹;王守岩;单德红;张立德;王德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酒风即漏风,是因为过度饮酒引发中风的一类疾病,早见于《素问·病能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风的发病几率也与日俱增.酒性剽悍峻烈,能酿痰涎,易于助热化湿,如若过饮则伤脾胃导致湿热蕴蒸于中焦,且酒性辛热发散,过饮则阳气发散太过而耗伤阳气,表现为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畏寒、倦怠无力、口干善渴、不耐劳累等症.故通过对酒风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阳气以及湿热之邪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说明“酒风”病的治则治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颜培正;孟庆岩;常兴;赵晓旻;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自古黑苔主热盛、主寒极已成共识,且每每见之即为危证.故其临床治疗甚为棘手,其辨治则需加以重视.然而黑苔虽多属病情危重现象,笔者经过多渠道临床观察,黑苔的成因是较为复杂多样的.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若见到黑苔并无其他严重症状和体征,即可以视为并非严重,故应正确辨证于黑苔,灵活对待和估计病情.
作者:赵艺姣;陈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通过整理唐宋金元医家对标本中气的解读、发挥、临床应用,撂究各家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唐宋时期医家重理论轻应用,以解读《素问》原文为主,并结合理学思想进行研究.金元时期医家不拘于原文,发展了标本中气的内容、应用,为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金元医家发挥标本中气概念,并将其与六经结合,使“六经气化”理论初见雏形.
作者:石舒尹;王兴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一直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肝主疏泄”的源流问题上意见纷纭.追溯其源流,“疏泄”一词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说文解字》中也能找到肝主疏泄的影子.其后经历金元时期“相火论”的影响,明清时期医家对该理论内涵的不断外延补充,新中国时期肝主疏泄终被确立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并被写入教材.现代西医研究为肝主疏泄的5个主要内涵提供了合理性解释,海马区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也被证实为疏肝解郁药的主要靶区.此外,肝主疏泄的功能可能是调节脑肠肽的核心,而肝主疏泄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生殖.
作者:赵迪;任杰;安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近20年来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统计1994 ~2014年间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相关的期刊论文和著作,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医症状术语标准已经从分类、规范化、症状量化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结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应立足于信息化,进一步开展更适合临床和科研实际应用的标准研究.
作者:李明;周强;杨丽娜;朱邦贤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