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滢;唐欣;舒承倩;周萍
探讨健脾益气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作用,从CAG发病的中医病机基础、健脾益气方的立法处方架构、所含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病证结合的理论应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研讨,认为脾胃虚弱为CAG的主要病机和病理过程;益气健脾方具有健脾益气、活血行气之效,其组方药物具有改善胃黏膜血流和胃分泌功能、保护胃黏膜屏障及抗癌变的药理作用,并基于“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而发挥作用,其研究为健脾益气方对CAG发挥疗效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朱方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中的中医经典理论,分析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因六淫邪气、情志过极直接侵犯少阳,或传变至少阳,致使少阳胆气上逆,相火随之失位,于上生热化火,于下不温生寒;少阳三焦水道运行失常,生湿生痰,形成寒热错杂、以热为主,并且是以湿热夹杂虚寒为主,兼有中气虚而不运的基本病机.
作者:冯学武;朱宝;宋瑞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服药时间对山药功效发挥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精选本)所收载的含山药的方剂进行收载记录,收集山药方剂320首,以山药的服药时间为主线,用EXCEL对其进行图表分析.结果:山药服药时间与功效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饭后”补脾,“饭后“或“临卧”服用补肺益肾,“空腹”固肾.结论:服药时间对山药的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其对临床和保健养生有较大参考价值.
作者:周滢;唐欣;舒承倩;周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呕吐是临床各科常见的消化道症状,西医常规治疗虽可暂时缓解其临床症状但易反复,且对重症呕吐往往效果不甚理想.笔者旨在运用传统中医探求治疗重症呕吐的有效方药,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和历代先贤临证经验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运用中医八纲辩证,采用审证用药的方法治疗重症呕吐.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重症呕吐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呕吐症状,减轻伴随症状,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郭金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瘀热是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病因病机概念,近年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及总结前人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瘀热学说,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对瘀热进行了系统阐述,使瘀热理论系统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疗效.提出瘀热是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的重要病机,瘀热致病具有多脏器受累及病情缠绵难愈的特点,瘀热致病可见低热、斑疹、大量蛋白尿、水肿等多种临床表现,清热凉血化瘀、涩精固肾为治疗大法.
作者:孟加宁;姚源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医外宣资料的英译是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体,其外宣资料以信息型文本为主体,兼顾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不同的文本实现不同的功能.故基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探讨不同文本类型的中医外宣资料在英译时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信息功能文本的英译应注意内容的表达、言简意赅,同时保留信息的时代性和历史性,而对于感染功能文本则需采用编译等翻译手段以诱导所期望的反应.
作者:罗海燕;邓海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索肾虚证骨质疏松与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去卵巢复制肾虚证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将Topgal转基因小鼠、野生型小鼠、Axin2基因敲除小鼠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造模1个月后分离相应组织进行X-gal染色和细胞B-gal活性检测以及Micro-CT扫描分析骨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肾虚证模型组Topgal转基因小鼠肾脏组织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活性均被明显抑制.Micro-CT检测结果发现,通过Axin2基因敲除可明显抑制小鼠去卵巢所致的胫骨骨量减少.结论: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病理机制与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失活密切有关,通过激活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可明显抑制肾虚引起的骨质疏松.
作者:肖延华;唐德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火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治疗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TCS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均降低.结论:毫火针治疗DPN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潘秋;李硕;潘满立;王静飞;庞秀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采用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治疗冠心病维吾尔医方剂的组方配伍理论进行数据挖掘.方法:以古方为线索,借助于现代统计软件,建立冠心病方剂的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和样本聚类方法,分析处方中高频药组的关联规则及其剂量关系,挖掘核心药物组合和候选新方剂.结果:符合标准的127首方剂进行统计,药物之间具有强关联规则(支持度≥17%、置信度≥75%)的药物组合21组,挖掘出10个核心药物组合,得到6首候选新方剂.讨论:挖掘的核心组合和候选方剂所谓“木排日亚提”的加减方,从结构可推断以强心为主药,配伍强筋、补脑、补肾以及相应成熟药的基本组方及其剂量配伍理论,继而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方剂线索.
作者:买买提依力·努尔买提;吐尔洪·阿西木;阿布都热依木·阿不都克里木;艾尼瓦尔·塔力甫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活血降糖饮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长期(28周)高脂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贝特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治疗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测定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胰腺组织病理学及脂肪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OGTT、IRT明显改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TG含量明显升高,胰腺可见明显脂肪沉积,胰岛β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贝特组胰腺脂肪含量明显减少,胰腺脂肪沉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胰岛β细胞凋亡指数与胰腺TG含量呈正相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B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中药组和贝特组大鼠胰腺Bcl-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Bax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活血降糖饮防治脂毒性所致大鼠胰岛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胰腺Bcl-2和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楚淑芳;李惠林;刘德亮;赵恒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运气理论中有主气、客气之论,主气又名地气,始于春木,终于冬水,居恒不变;客气又名天气,按照五运行的规律,从阴阳先后次序排定六步,即司天之气、在泉之气、上下左右四间气.客气与五运中的主运、客运一样,是运气理论的另一类章法,显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理论.客气的动静,加在主气的时段之内,“上下相遘,寒暑相临”,变化顺逆,便由斯见了.翻开任应秋老师《运气学说》书后所附“六十年运气交司表”,在丙申年列为:“四气的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五气的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六气的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按照“主胜逆,客胜从”的规律,丙申年四至六气的客主加临均是相生关系极为顺遂,也就是丙申年的气候偏向性均以主气为主,而在3个时段内仅有客气的短暂影响.2016年下半年北京的气候变化情况是否如此,只有靠“神明为之纪”来回顾.
作者:李俊龙;李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以中医治则治法术语为切入点,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相关术语为参照,对其结构特点、英译难点、原则、方法及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动词术语在治则治法中所占比重大,主要是由二字或四字组成的因果或并列关系短语,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增译、省译、倒译、转译等方法,应根据语义不同,选用多样化的英语动词进行“动态”英译,以更清楚地表达中医治则治法术语含义,助力于中医海外传播.
作者:陈骥;唐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老子的情志摄生思想寓有浓厚的哲学内涵,他所倡导的俭啬收敛、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谦下不争等观点对于中医情志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诸多养生思想的泉源,在中医养生学著作中也有着生动体现.故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归纳《老子》中所蕴含的情志养生理论,对名篇名句逐一解读,分析、梳理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及后世摄生思想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医养生观的哲学基础,并分析传统养生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岚;邹纯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疼痛是疾病极为常见的症状,被认为是人体的5大生命指征之一.现代医学在慢性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药物耐药、副作用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络病理论,故总结了慢性疼痛的因机证治规律,认为寒邪、热邪、络脉病变是疼痛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瘀”“血虚”“病络”“神躁”构成了疼痛核心的病机要素,治疗上则主张引经祛邪、补血荣络、活血通络等,为慢性疼痛的中医临床认识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邵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历版《温病学》教材中大都认为秋燥所致水泄如注般的大便泄泻是感受燥热之邪所致,甚至有“燥极而泽”“重燥则湿”之说,故对此说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并从燥热之邪的致病特点和各家治疗秋燥和小儿秋季腹泻用药的角度,对秋季腹泻的病因进行了谈讨.认为秋季腹泻之因不惟是感受燥热之邪,当同时兼有湿邪等才会导致每日10余次的水样泻.
作者:赵桂芝;于兴娟;祝建材;王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仅指药物的毒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成瘾性、继发性反应以及引起后代畸形、癌症等.近年来,随着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在国内外的频繁报道,其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周超凡教授为《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一生致力于中药安全性研究.他强调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同时应参考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成果,在重视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
作者:张玉辉;赵凯维;刘理想;杜松;于峥;金香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病人静息态脑网络对针刺合谷、太冲的反应性.方法:以后扣带作为种子点,做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然后对意识障碍病人静息态脑网络在针刺合谷、太冲前后的反应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默认网络和额硕网络.结果: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在针刺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后扣带回与额顶控制网络中的额上回及缘上回的拮抗作用在针刺后显著增强.结论:针刺合谷、太冲可能对意识障碍病人负责内外部意识的2个网络之间功能交互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马淑娟;程玮涛;王宁;徐跃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刘完素在诊治中风病方面,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治法、预后等有其独到见解和认识.认为中风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提出热极生风理论,开创了论治中风由外风转向内风的先河.在治疗方面当根据有无表里证,首先分为中膀、中脏分别采取“汗”或“下”法祛风除热.对于“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者,刘完素强调用“大药养之”,日久使阴阳、营卫自和.并指出中风多有先兆,宜应先期预防.
作者:李海玉;胡艳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其中对耳鸣的论述达17处,清楚地解释了耳鸣的机理.《内经》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睡眠、情志来调理脾胃是治疗耳鸣的关键.
作者:曹祖威;岳凤娟;何伟平;刘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肺部和呼吸道感染风热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患者IL-1β、IL-4、IL-6、IL-8血液样本检测指标的特征分析,探求外感风热是否区别于痰热成为导致4项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方法:采用前瞻性注册登记式研究方法,分析180例肺部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控制混杂因素,通过对肺部和呼吸道感染风热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患者血液样本的炎性指标进行分析,探求外感风热是否区别于痰热而成为影响4项白介素指标变化的本质因素.结果:风热犯肺较痰热蕴肺对IL-1β3、IL-4、IL-6、IL-8指标的影响皆有显著意义.结论:现有数据显示,与痰热比较外感风热是影响IL-1β、IL-4、IL-6、IL-8的本质因素,但还需实验室基础研究及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于乐;谢雁鸣;王连心;常艳鹏;尤丽;易璐莹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