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丛敬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 冠心病, 心绞痛, 心电图
摘要: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病例103例(脱落3例),其中对照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片、单硝酸异山梨脂缓释片、美托洛尔片、阿司匹林片等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给予同对照组西药治疗并口服脑心通胶囊,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变化.结果: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0%,其中显效15例,有效20例;试验组总有效率高达84%,显效22例,有效20例;2组在心电图疗效比较中,对照组总有效率74%,显效16例,有效21例;试验组总有效率88%,显效28例,有效16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加明显.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李东垣“胃气升发”论析疑

    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上行以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为五脏六腑之本;病理上胃虚而不能转运升发则诸窍不利、五脏气皆乱矣.故从经络走行、阴阳升降、脏腑关系、处方用药、脾胃调护等5个方面对胃气升发论进行阐发,试对李东垣的“胃气升发”说机理及其临证运用予以总结,以期丰富其脾胃学说.

    作者:许勇镇;阮诗玮;丘余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现代中药药名的英译策略探析

    “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融合.现代中药药名包含现代医学术语与中医药传统术语,如何在翻译时体现其中医药特质是中医药英译研究的重要命题.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实用英文中医词典》出发,探讨“现代中药”药名翻译策略,认为“现代中药”药名翻译首先要确定中医药特质,通过“中西结合”的形式,实现中医药国际化过程.

    作者:赵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川芎-当归、三棱-莪术对AS小鼠Cyr61、Sgk1、Ch25 h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川芎-当归、三棱-莪术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主动脉组织Cyr61、Sgk1、Ch25h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只5周龄Apoe基因缺陷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组、低活血药组、高活血药组、低破血药组、高破血药组6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连续8周,处理动物并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RT-PCR法进行验证.结果:川芎-当归、三棱-莪术均能下调Cyr61、Sgk1、Ch25h基因表达水平且存在量效关系.结论:活血药(当归、川芎)、破血药(三棱、莪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主动脉Cyr61、Sgk1、Ch25h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周岚;张冀东;李杨;汪典;刘丹;卢青;王敏;陈旭;罗尧岳;谢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岳景林从痰论治肿瘤病思路探析

    吉林省已故名老中医岳景林擅治疑难病症,主张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病.他认为肿瘤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痰浊凝聚是发生肿瘤病的病机关键,根据痰具有易行善变、变化多端,易化寒、化热,挟风、夹湿、夹瘀的特点,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标本兼顾,总结出清热化痰、散寒化痰、行气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养阴化痰、宣肺化痰、峻下逐痰、化痰软坚散结9种化痰法,视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控制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杨世红;赵伟红;曲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壮医作为广西特色的民族医药,其简便廉验具有极其重要的对外推广价值,在国家《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的背景下,壮医已经走出国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人民群众的欢迎和依赖.然而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至今少有学者对其英译策略进行研究,限制了壮医的推广应用.故首次选取壮医诊断术语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比壮医诊断方法与中医诊断方法的异同,探讨壮医诊断术语的英译思路,提出在其英译过程中采用或借鉴中医诊断术语英译原则及方法等策略.

    作者:蒙洁琼;宋宁;谢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气虚口干证治

    口干是临床出现频率很高的症状,中医治疗有明显优势.但目前口干的治疗多参照消渴和燥证,认为肺胃津伤、热邪鹗张是其病机,多使用清热泻火、养阴润燥的清胃散、白虎汤、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等治疗,大部分患者奏效,少部分患者罔效,只有拓宽思路、重新探究口干的病机并确定新的治法和方药,才能提高疗效.笔者在临床观察到很多口干以渴不思饮、渴而饮少为主要特征,故认为脾气亏虚、不能升清、津不上承是其重要病机,治疗时需健脾益气升清,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可收到好的疗效.

    作者:雷枭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望小儿指纹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望小儿指纹也称望虎口三关脉纹,是中医儿科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诊法之一.笔者参考多部古籍资料就望小儿指纹诊法起源、理论依据及其所包含望三关、颜色等内容进行梳理.该诊法融合经络学说、五色主病理论、寸口脉学说等思想,自唐朝起源,历经多代医家验证传承至今,是值得用现代科学探索发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儿科诊断方法.该诊法补充完善了临床四诊信息,利于辨证论治,不仅可作为诊断用法,还可作为病情观测指标并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部分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亦证实该诊法具有科学性及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侯雅静;陈家旭;刘玥芸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现代理论研究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其相关内容散见于“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各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生活方式主导下,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更加重视“治痰为先”的思想.故将从中医学痰邪致病的病机特点及痰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即炎症与感染、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心肌纤维化等相关性出发,从现代医学角度揭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提高其治疗的针对性,彰显中医治疗优势.

    作者:吴玉婷;周迎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经间期出血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经间期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女性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不孕.其发病机制未明,西医治疗以补充雌激素为主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中医学认为经间期出血主要责之于肾,以肾阴虚为主兼夹肝郁、湿热、瘀血等,其诊断明确,疗效显著.故对近10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了解其研究进展,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紫薇;梁尚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量分析

    痛泻要方载于多部医学古籍中用于治疗痛泻,现今在众多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药中应用频率高.故历数古籍中该方用量的记载,在换算成现代用药剂量的同时指出不同记载的差异,结合近5年间名老中医运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对比分析古今运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的用药剂量因其所治疾病的病机略有差异以及方中药物不同的炮制而有所变动.对痛泻要方用药剂量的研究,有助于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借鉴.

    作者:冯文林;伍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艾炷灸抗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艾炷灸对哮喘模型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哮喘模型组、艾炷灸治疗组、硫酸特布他林(Terbutaline Sulfate,TS)阳性组,空白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其余各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激发哮喘,哮喘模型制作成功后,分别利用生理盐水雾化、TS雾化液、艾炷灸进行治疗,2周后测小鼠血清的MDA、SOD、NO值,观察对比各组肺组织形态.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哮喘模型组小鼠血清MDA、NO水平显著增高;与哮喘模型组比较,TS阳性组、艾炷灸治疗组的MDA水平显著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哮喘模型组小鼠血清SOD水平显著降低;与哮喘模型组比较,TS阳性组、艾炷灸治疗组的SOD水平显著增加.结论:艾炷灸能明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机体NO、MDA水平,增强SOD的活力有关.

    作者:谢玲玲;李品纯;潘凤霞;朱北胜;李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9种体质人群体脂肪量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研究9种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体质体脂肪量之间的差异.方法:以133名单位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检者体脂肪量数据,根据体质量表评测及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辅助诊断,确定受检者体质结果.运用SPSS22.022.0统计软件对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体质之间体脂肪量均值不同,组间比较平和质和痰湿质、阴虚质分别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湿体质人群体脂肪量高,阴虚体质人群体脂肪量低.结论:本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不同,其结果符合9种体质生理本质,测量体脂肪量是对9种体质客观化检测的新方法.

    作者:李洪娟;杨露;胡斌强;李雪婷;南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以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出现的证候.故通过检索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文献,从手法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针刀治疗及中医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陆福;赵亚男;刘浩伟;宋佳;袁金玲;刘慧;刘熠赫;刘红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黄帝内经》有关脾理论的研究

    为探索《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藏象理论主要学术内容,故以脾为切入点,检索并摘录《内经》中所有涉及脾、足太阴等有关论述,将其按脾的解剖、脾的生理功能及特点、脾与自然界的关系、脾与五脏的关系及其相关五行归属、脾的诊法、脾的病证以及脾病证治则及注意事项等给予分类、刻画并探究其学术内容,并就《内经》脾脏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了初步探讨.同时还联系后世对《内经》相关学术内容的引用,探讨其著作突出的学术贡献,如藏象理论创立、同病异证和同病异治描述、病机阐述等,并对所涉及的运气学说予以简要评价.

    作者:方肇勤;杨雯;颜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通络解毒汤对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核因子-κB (NF-κB)介导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组(假手术组)、AMI组(模型组)、BMSCs组(BMSCs移植组)、DSTLJD组(丹参通络解毒汤组)、DSTLJD+ BMSCs组(丹参通络解毒汤+BMSCs移植)各10只,BMSCs细胞悬液直接注入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给予中药或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并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病理变化.结果:与AMI组比较,BMSCs组、DSTLJD组、DSTLJD+ BMSCs组大鼠心肌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损伤程度明显改善;DSTLJD+ BMSCs组优于单纯BMSCs组、单纯DSTLJ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s移植联合丹参通络解毒汤能够改善AMI模型大鼠的心肌损伤,减轻炎症反应,修复缺血心肌,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鑫辉;李雅婧;黄淼鑫;许福丽;肖青;郭晨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慢性肾衰病机演变及证治探讨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为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病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出现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机演变错综复杂,病情缓慢进展,症状千变万化.由于三焦壅塞不通,诸脏腑无元气滋养温煦,五脏六腑、奇经八脉、九窍均功能失常,诸证蜂起.对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肾培元为本,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标,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始终,软坚散结消瘢于其中.

    作者:杨帆;贾泽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主要传承脉络研究

    脉络即以张锡纯的故里盐山县学人研究为起点,阐述中西汇通学派在河北本邑的传承以嫡系家传为主,族外学者亦多以对其著作进行校点、编纂、学术研究为主的现状.着重以其行医、教学之地天津传人为研究重点,论述了现代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形成张锡纯-柳学洙-陈宝贵-陈宝贵弟子及学生四代传承、脉络清晰的流派研究概况.

    作者:刘建;陈宝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胃食管反流病探讨中医梅核气本质

    对中医梅核气的实质从胃食管反流病角度进行探讨.故先从中医梅核气病名来源介绍、分析了“炙脔”的涵义,然后列举了梅核气的中医病机、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诊断及发病因素,进一步筛理出两者在症状、病因、治疗方面的一致性,后提出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就是中医梅核气的本质.本文为临床医师对梅核气从西医角度采用质子泵抑制荆治疗及从中医角度采用平肝抑酸治疗梅核气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中医脾胃学说.

    作者:吕林;唐旭东;王凤云;吉海杰;黄穗平;王静;马祥雪;陈婷;尹晓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108例成人斯蒂尔病患者中医证型研究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一般情况、服用糖皮质激素时间及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AOSD患者108例,频数表描述证型分布,SPSS19.0统计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证型相关性.结果:108例AOSD患者67.59%在春夏发病,出现频率大于50%的症状有发热、皮疹、咽痛、关节痛、肌痛、瘰疬肿痛、乏力,证型分布为气阴两虚兼湿热痹阻证(25.93%)、湿热痹阻证(21.30%)、阴虚内热证(17.59%)、气营两燔证(15.74%)、气阴两虚证(10.19%)、卫气同病证(9.26%);病程及服用激素时间长短、CRP、SF均影响证型分布.结论:AOSD多见中青年女性,典型症状为发热、皮疹、咽痛、关节痛,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气阴两虚兼湿热痹阻证常见,卫气同病证少见,病程、服用激素时间、CRP、SF与证型有明显相关性,即病程及服用激素时间越长表现为虚证越明显,CRP、SF越高病程越短则实证越明显.

    作者:王宏莉;邓田莲;唐先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情志病因原理探析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病征的一类疾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在瘿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治疗瘿病重视情志病因,地甲病与情志病因关系密切,在现代也得到证实.故探讨瘿病(地甲病)情志病因的西医和中医原理,一是作为地甲病病因,情志的原理应是应激;二是应激导致地甲病发病和加重,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地甲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即应激导致对甲状腺激素需求的增加,地甲病有非应激或应激情况下甲状腺功能不足,所以只能通过甲状腺肿大来弥补.①地甲病患者针对缺碘,一直在进行代偿;②一般认为这种代偿已经足够了,地甲病患者没有甲低.但重病区出现克汀病,显然说明重病区地甲病患者在应激情况下失代偿;③而IDD的发现,实际上说明轻、中度病区地甲病患者在应激的情况下也是失代偿的.那么显然重病区的患者在非应激情况下应该就有甲低(失代偿).三是甲减是寒证、阳虚.结论:瘿病(地甲病)情志病因的原理是甲减(从中医角度看是寒证、阳虚)基础上的应激.

    作者:孔林;于峥;苏静;陈小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