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岳景林从痰论治肿瘤病思路探析

杨世红;赵伟红;曲强

关键词:治法经验, 肿瘤, 岳景林
摘要:吉林省已故名老中医岳景林擅治疑难病症,主张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病.他认为肿瘤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痰浊凝聚是发生肿瘤病的病机关键,根据痰具有易行善变、变化多端,易化寒、化热,挟风、夹湿、夹瘀的特点,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标本兼顾,总结出清热化痰、散寒化痰、行气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养阴化痰、宣肺化痰、峻下逐痰、化痰软坚散结9种化痰法,视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控制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岑鹤龄温病思想对现代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之完善

    卫气营血辨证揭示了温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治疗原则.但长期以来诸多医师将卫、气、营、血理解为病位的固定更易,且忽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相争,对疾病后期的正气虚衰缺乏足够重视.岭南名医岑鹤龄结合现代温病临床实践,参考温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相争及疾病后期正气虚衰的普遍现象,提出“犯卫”在气”“入血”“伤阴”“亡阳”的现代温病辨证纲领,其中入血伤阴是热病证候的分水岭.针对其在卫者创立青柴灵口服液,为扭转和预防伤阴、亡阳危候,创立岑氏凉血救阴方.故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认为岑鹤龄温病思想较为符合当前温病的发展规律,其理法兼备,是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完善,有益于指导现代温病诊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进忠;钟世杰;杨荣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108例成人斯蒂尔病患者中医证型研究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一般情况、服用糖皮质激素时间及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AOSD患者108例,频数表描述证型分布,SPSS19.0统计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证型相关性.结果:108例AOSD患者67.59%在春夏发病,出现频率大于50%的症状有发热、皮疹、咽痛、关节痛、肌痛、瘰疬肿痛、乏力,证型分布为气阴两虚兼湿热痹阻证(25.93%)、湿热痹阻证(21.30%)、阴虚内热证(17.59%)、气营两燔证(15.74%)、气阴两虚证(10.19%)、卫气同病证(9.26%);病程及服用激素时间长短、CRP、SF均影响证型分布.结论:AOSD多见中青年女性,典型症状为发热、皮疹、咽痛、关节痛,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气阴两虚兼湿热痹阻证常见,卫气同病证少见,病程、服用激素时间、CRP、SF与证型有明显相关性,即病程及服用激素时间越长表现为虚证越明显,CRP、SF越高病程越短则实证越明显.

    作者:王宏莉;邓田莲;唐先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川芎嗪联合来氟米特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来氟米特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制备大鼠关节炎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模型组(CIA组)、川芎嗪组(TMP组)、来氟米特组(LEF组)、川芎嗪联合来氟米特组(T+L组),各药物干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计算关节炎指数并观察关节病理变化,检测血清CRP及PDGF-BB水平,血浆GMP-140及VCAM-1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IA组大鼠关节滑膜出现明显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浸入软骨,CRP及PDGF-BB水平、GMP-140及VCAM-1水平均显著上升;与CIA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关节病理变化中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和骨破坏形成均有改善,大鼠关节炎指数均减小,双后肢关节红肿程度评分均降低,CRP、PDGF-BB蛋白水平、GMP-140水平及VCAM-1水平均降低,其中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TMP组和LEF组.结论:川芎嗪联合来氟米特能够显著抑制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的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对于RA患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白菁安;边艳琴;牛旭艳;樊丹平;吕诚;姜淼;赵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医学求是》研究探讨吴达五运六气学术思想

    龙砂医家吴达熟谙运气学说撰《医学求是》,认为“证之变化,随岁时而转旋”,主张“因病以测岁气,非执岁气以求病”,灵活运用运气理论预测疫病发生、分析其病因病机、证候并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其运气学说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经验对临床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陶国水;顾植山;陆曙;吴波;孔令晶;陈冰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主要传承脉络研究

    脉络即以张锡纯的故里盐山县学人研究为起点,阐述中西汇通学派在河北本邑的传承以嫡系家传为主,族外学者亦多以对其著作进行校点、编纂、学术研究为主的现状.着重以其行医、教学之地天津传人为研究重点,论述了现代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形成张锡纯-柳学洙-陈宝贵-陈宝贵弟子及学生四代传承、脉络清晰的流派研究概况.

    作者:刘建;陈宝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通络解毒汤对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核因子-κB (NF-κB)介导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组(假手术组)、AMI组(模型组)、BMSCs组(BMSCs移植组)、DSTLJD组(丹参通络解毒汤组)、DSTLJD+ BMSCs组(丹参通络解毒汤+BMSCs移植)各10只,BMSCs细胞悬液直接注入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给予中药或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并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病理变化.结果:与AMI组比较,BMSCs组、DSTLJD组、DSTLJD+ BMSCs组大鼠心肌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损伤程度明显改善;DSTLJD+ BMSCs组优于单纯BMSCs组、单纯DSTLJ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s移植联合丹参通络解毒汤能够改善AMI模型大鼠的心肌损伤,减轻炎症反应,修复缺血心肌,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鑫辉;李雅婧;黄淼鑫;许福丽;肖青;郭晨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雷火灸结合五禽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五禽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对照组和雷火灸对照组、五禽戏对照组、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各30例,艾灸治疗组和雷火灸治疗组以及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均选取气海穴、关元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三阴交穴、心腧穴、脾腧穴,点燃灸条开始施灸.艾灸组和雷火灸组均采用温和灸方法,五禽戏治疗组患者和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患者五禽戏练习方法:从起势调息,依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至引气归元收功,按照程序进行练习1遍然后行雷火灸治疗,每周1至周6连续治疗6d,周日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结果: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在改善疲劳症状方面优于3个对照组,4组对改善患者体液免疫(血清IgG、IgA、IgM)水平无显著作用;(外周血CD3+、CD4+、CD8+)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治疗后与3个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治疗后总体疗效优于3个对照组.结论:雷火灸结合五禽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那坤;赵冬琰;胡菱;李莹;何建根;武亮;孙洁;陈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试论山药和杏仁的配伍意义分析及临床应用

    山药和杏仁均为临床常用中药,基于药对配伍的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故通过研究历代及近现代文献,对山药和杏仁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山药和杏仁配伍在滋阴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对治疗肺气不足之咳嗽气喘、多痰、津枯肠燥便秘、大便艰难、老人或产后血虚便秘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希望这一结论对山药和杏仁的临床配伍运用提供参考.

    作者:周滢;舒承倩;唐欣;曾志华;周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体外抗菌作用

    目的:探讨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体外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番泻叶灌胃加饥饱失常复制小鼠脾虚模型,经金番止泻胶囊治疗后,以菌落计数法检测其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的数量;采用纸片扩散法、试管2倍稀释法考察金番止泻胶囊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均升高,金番止泻胶囊高(1.2 g-kg-1)、低剂量组(0.6 g· kg-1)指标均有一定的恢复并接近正常水平.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MIC(mg·mL-1)分别为12.8、8.51、6.4、7.6、8.27.结论: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在体外有抑菌作用.

    作者:刘佩沂;赖岳晓;田素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癌术后之临床体会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现率明显升高,甲状腺癌术后人群也随之显著增多.患者存在诸多西医药无法解决的临床不适症状,临床治疗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在改善甲状腺癌术后各种临床不适症状方面优势显著.经过我们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甲状腺癌术后的病因有肝气郁结、饮食失调、手术损伤、碘及激素治疗等,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以气郁、痰阻、血瘀、热毒为主,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俱虚.临床证候主要有风热犯表证、肝火旺盛证、气郁痰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瘀毒阻滞证等,现将我们的临床经验作一总结.

    作者:邵灿灿;吕久省;余丹丹;韩青青;胡晓;王萍;刘元炜;潘研;燕树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慢性肾衰病机演变及证治探讨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为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病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出现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机演变错综复杂,病情缓慢进展,症状千变万化.由于三焦壅塞不通,诸脏腑无元气滋养温煦,五脏六腑、奇经八脉、九窍均功能失常,诸证蜂起.对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肾培元为本,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标,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始终,软坚散结消瘢于其中.

    作者:杨帆;贾泽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肺消源流考略

    肺消古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素问·气厥论》中明确指出其病机为“心移寒于肺”,但仍有诸多医家认为其病机为热,故将其归于上消膈消.为探讨其中原因,经系统梳理清代及以前的文献,关于肺消的认识可归纳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内经》中提出肺消因寒而致,第二阶段隋唐时期肺消寒郁而热的理论产生,第三阶段宋金元时期提出肺消补肺金平心火的治疗原则与方剂及肺消从火论断的观点,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虚寒所致肺消的理论形成.分析上述4个阶段的认识特点,我们有理由认为肺消之病因病机主要为虚寒,与上消、膈消有本质的不同;就肺消“饮一溲二”及“死不治”的特点来看,其与现代所谓“下消”的末期(阴损及阳)相近.

    作者:赵令竹;鞠宝兆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李东垣“胃气升发”论析疑

    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上行以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为五脏六腑之本;病理上胃虚而不能转运升发则诸窍不利、五脏气皆乱矣.故从经络走行、阴阳升降、脏腑关系、处方用药、脾胃调护等5个方面对胃气升发论进行阐发,试对李东垣的“胃气升发”说机理及其临证运用予以总结,以期丰富其脾胃学说.

    作者:许勇镇;阮诗玮;丘余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壮医作为广西特色的民族医药,其简便廉验具有极其重要的对外推广价值,在国家《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的背景下,壮医已经走出国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人民群众的欢迎和依赖.然而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至今少有学者对其英译策略进行研究,限制了壮医的推广应用.故首次选取壮医诊断术语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比壮医诊断方法与中医诊断方法的异同,探讨壮医诊断术语的英译思路,提出在其英译过程中采用或借鉴中医诊断术语英译原则及方法等策略.

    作者:蒙洁琼;宋宁;谢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益气健脾法对脾虚痰浊AS猪肾组织AQP的影响

    目的:探讨脾虚痰浊动脉硬化(AS)巴马小型猪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改变及益气健脾法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脾虚痰浊AS模型)、益气健脾组各5只,以高脂饮食喂饲加跑步劳倦结合冠脉球囊拉伤建立脾虚痰浊AS模型.正常组巴马小型猪喂饲正常饲料,模型组球囊冠脉拉伤后高脂饲料结合跑步过劳制备脾虚痰浊AS模型,益气健脾组在模型组处理基础上于高脂饲料中添加益气健脾中药,观察48周后各组巴马小猪的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肾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水通道蛋白(AQP)1、2、3及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磷酸化cAMP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可见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肾组织AQP1、2、3下调,cAMP/PKA/CREB通路下调,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可上调肾组织AQP1、2、3及cAMP/PKA通路.结论:脾虚痰浊AS模型可见肾组织病理损伤,肾组织AQP1、2、3下调,益气健脾法可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上调脾虚痰浊AS模型肾脏水通道蛋白的异常,其机制可能与调节cAMP/PKA通路相关.

    作者:石月萍;贾连群;宋囡;刘晶晶;杨关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技术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骨折小夹板固定术

    在中医学体系中,骨伤科是展示医疗技术水平为明显的学科,在骨伤科所涉及的诸多疾病中,骨折的治疗又是其中的典范.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回顾梳理历代中医学文献可以发现,骨折的治疗主要围绕固定术开展.中国中医骨伤科小夹板固定方法以及材料的变换,体现了明显的技术变迁特征.故从技术哲学的角度,以小夹板固定术为例,分析骨伤治疗小夹板固定技术变迁的原因,客观地还原中医骨折治疗技术形成的现场及其产生原因,昭示中医在骨折治疗方法论上的意义与科学价值.

    作者:郭瑨;赵勇;陈彦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情志病因原理探析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病征的一类疾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在瘿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治疗瘿病重视情志病因,地甲病与情志病因关系密切,在现代也得到证实.故探讨瘿病(地甲病)情志病因的西医和中医原理,一是作为地甲病病因,情志的原理应是应激;二是应激导致地甲病发病和加重,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地甲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即应激导致对甲状腺激素需求的增加,地甲病有非应激或应激情况下甲状腺功能不足,所以只能通过甲状腺肿大来弥补.①地甲病患者针对缺碘,一直在进行代偿;②一般认为这种代偿已经足够了,地甲病患者没有甲低.但重病区出现克汀病,显然说明重病区地甲病患者在应激情况下失代偿;③而IDD的发现,实际上说明轻、中度病区地甲病患者在应激的情况下也是失代偿的.那么显然重病区的患者在非应激情况下应该就有甲低(失代偿).三是甲减是寒证、阳虚.结论:瘿病(地甲病)情志病因的原理是甲减(从中医角度看是寒证、阳虚)基础上的应激.

    作者:孔林;于峥;苏静;陈小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清代岭南医家谢完卿《会经阐义》学术思想述评

    《会经阐义》是一部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内容齐备的岭南综合性医书,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清代岭南医家谢完卿著.该书仿《景岳全书》体例,首言阴阳经脏,次述诊要本草,再论伤寒杂病,末附古方八阵,共21卷40余万字.本书论医首重阴阳,认为阴阳本同一气,论经脉脏腑尤重脾肾,对命门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八阵方略归类诠释临证组方用药原则.该书为岭南医家私淑景岳学说的代表著作之一,继承了张景岳学术思想并有所发挥,对推动景岳学说在岭南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随之出现滥用温补辛热药物的偏向,引起众多岭南医家学术上的一时争鸣.

    作者:陈俊榕;刘小斌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规律研究

    目的:探索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规律.方法:以“藏医”“藏药”“萎缩性胃炎”“复方”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纳入1992 ~2014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18首方剂247味藏药材,其中使用次数高的藏药有白豆蔻、石榴子、荜茇、藏木香、寒水石、草红花等,使用次数高的药味有“苦”“甘”等,配伍剂量高的藏药有寒水石、石榴、白豆蔻、余甘子、甘青青兰、沙棘等,使用次数高的功效为“寒”“热”等.结论: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六味、八功效、剂量”等用药规律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可分型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而且表明赤巴型的出现率较高,其次为“隆型”或“培根型.”单药材中排序前4位的都具有“热性”功效,这为藏药治疗胃病以培根为主的配伍理论提供了依据.

    作者:仁青东主;华青措;斗周才让;尕藏多吉;多杰措;周加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廖世煌治疗风湿病合并咳嗽经验

    风湿病合并咳嗽时因本身免疫异常加之药物影响,故其证情多较常人复杂.廖世煌认为风湿病患者本有脏腑失调或内有实邪,合并咳嗽时常起病即为里证或为表里合邪,其病邪、外邪则多为风邪兼杂寒热燥湿,里邪则多为痰邪夹杂寒热.其脏腑失调、风湿久病者以脾胃亏虚突出,关节型风湿患者常见肝肾不足,久服激素者常有内热或阴虚之象,表证常见风邪袭表、风热袭肺、燥邪伤肺、表寒里热证,里实证常见表寒里饮、里饮化热、寒痰阻肺、痰热阻肺、痰湿阻胃证,里虚证常见肺脾气虚、肺阴虚内热、肺肾亏虚、肝火犯肺证.

    作者:雷旭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