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癌术后之临床体会

邵灿灿;吕久省;余丹丹;韩青青;胡晓;王萍;刘元炜;潘研;燕树勋

关键词:甲状腺癌, 术后, 中医药
摘要: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现率明显升高,甲状腺癌术后人群也随之显著增多.患者存在诸多西医药无法解决的临床不适症状,临床治疗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在改善甲状腺癌术后各种临床不适症状方面优势显著.经过我们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甲状腺癌术后的病因有肝气郁结、饮食失调、手术损伤、碘及激素治疗等,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以气郁、痰阻、血瘀、热毒为主,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俱虚.临床证候主要有风热犯表证、肝火旺盛证、气郁痰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瘀毒阻滞证等,现将我们的临床经验作一总结.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络病学谈偏头痛的针刺防治

    偏头痛病在脑络,其脑络病变既包括脑气络病变也包含脑血络病变,且在偏头痛的病程发展过程中,脑络可由功能性障碍逐渐发展到结构性损伤.针刺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可通过疏通脑络而达到防治偏头痛的目的.在偏头痛的发展过程中,其脑络病变具有动态演变的特点,因此针刺防治偏头痛的方案也应作出动态调整.在偏头痛发作期需积极止痛,缓解期需预防症状反复,偏头痛的发病之初需调整脑络功能障碍,病久不愈则需预防脑络的结构性损伤.

    作者:张树森;鲁凌云;赵妍;李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恶性肿瘤患者两种脉象信息特征的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揭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信息特征.方法: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三探头中医脉诊采集及分析系统,采用三部九候的方法,对各组受试者进行双手寸口六部脉象的同步采集、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出现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脉波上升支出现锯齿样波,主波顶端有凹陷并形成M形走势,此两种特征波检出率为55.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脉象信息中存在特异性波形,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和重大疾病的早期中医客观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徐刚;魏红;李凤珠;依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廖世煌治疗风湿病合并咳嗽经验

    风湿病合并咳嗽时因本身免疫异常加之药物影响,故其证情多较常人复杂.廖世煌认为风湿病患者本有脏腑失调或内有实邪,合并咳嗽时常起病即为里证或为表里合邪,其病邪、外邪则多为风邪兼杂寒热燥湿,里邪则多为痰邪夹杂寒热.其脏腑失调、风湿久病者以脾胃亏虚突出,关节型风湿患者常见肝肾不足,久服激素者常有内热或阴虚之象,表证常见风邪袭表、风热袭肺、燥邪伤肺、表寒里热证,里实证常见表寒里饮、里饮化热、寒痰阻肺、痰热阻肺、痰湿阻胃证,里虚证常见肺脾气虚、肺阴虚内热、肺肾亏虚、肝火犯肺证.

    作者:雷旭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益气健脾法对脾虚痰浊AS猪肾组织AQP的影响

    目的:探讨脾虚痰浊动脉硬化(AS)巴马小型猪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改变及益气健脾法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脾虚痰浊AS模型)、益气健脾组各5只,以高脂饮食喂饲加跑步劳倦结合冠脉球囊拉伤建立脾虚痰浊AS模型.正常组巴马小型猪喂饲正常饲料,模型组球囊冠脉拉伤后高脂饲料结合跑步过劳制备脾虚痰浊AS模型,益气健脾组在模型组处理基础上于高脂饲料中添加益气健脾中药,观察48周后各组巴马小猪的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肾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水通道蛋白(AQP)1、2、3及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磷酸化cAMP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可见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肾组织AQP1、2、3下调,cAMP/PKA/CREB通路下调,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可上调肾组织AQP1、2、3及cAMP/PKA通路.结论:脾虚痰浊AS模型可见肾组织病理损伤,肾组织AQP1、2、3下调,益气健脾法可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上调脾虚痰浊AS模型肾脏水通道蛋白的异常,其机制可能与调节cAMP/PKA通路相关.

    作者:石月萍;贾连群;宋囡;刘晶晶;杨关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风湿宁胶囊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风湿宁胶囊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ofacitinib组(15mg· kg-1)和风湿宁高、中、低剂量组(1.32,0.66,0.33 g· kg-1)每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湿环境结合Ⅱ型胶原诱导的方法制备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每日1次,连续28 d;观察药物对大鼠关节肿胀度、关节滑膜组织JAK2、STAT3及JAK2/STAT3通路负反馈抑制因子SOCS3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风湿宁胶囊可显著降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度,抑制JAK2、STAT3 mRNA及蛋白的过表达,促进SOCS3 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风湿宁胶囊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作用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永辉;张晓园;李艳彦;周然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现代中药药名的英译策略探析

    “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融合.现代中药药名包含现代医学术语与中医药传统术语,如何在翻译时体现其中医药特质是中医药英译研究的重要命题.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实用英文中医词典》出发,探讨“现代中药”药名翻译策略,认为“现代中药”药名翻译首先要确定中医药特质,通过“中西结合”的形式,实现中医药国际化过程.

    作者:赵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岳景林从痰论治肿瘤病思路探析

    吉林省已故名老中医岳景林擅治疑难病症,主张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病.他认为肿瘤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痰浊凝聚是发生肿瘤病的病机关键,根据痰具有易行善变、变化多端,易化寒、化热,挟风、夹湿、夹瘀的特点,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标本兼顾,总结出清热化痰、散寒化痰、行气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养阴化痰、宣肺化痰、峻下逐痰、化痰软坚散结9种化痰法,视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控制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杨世红;赵伟红;曲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规律研究

    目的:探索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规律.方法:以“藏医”“藏药”“萎缩性胃炎”“复方”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纳入1992 ~2014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18首方剂247味藏药材,其中使用次数高的藏药有白豆蔻、石榴子、荜茇、藏木香、寒水石、草红花等,使用次数高的药味有“苦”“甘”等,配伍剂量高的藏药有寒水石、石榴、白豆蔻、余甘子、甘青青兰、沙棘等,使用次数高的功效为“寒”“热”等.结论: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六味、八功效、剂量”等用药规律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可分型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而且表明赤巴型的出现率较高,其次为“隆型”或“培根型.”单药材中排序前4位的都具有“热性”功效,这为藏药治疗胃病以培根为主的配伍理论提供了依据.

    作者:仁青东主;华青措;斗周才让;尕藏多吉;多杰措;周加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岑鹤龄温病思想对现代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之完善

    卫气营血辨证揭示了温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治疗原则.但长期以来诸多医师将卫、气、营、血理解为病位的固定更易,且忽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相争,对疾病后期的正气虚衰缺乏足够重视.岭南名医岑鹤龄结合现代温病临床实践,参考温病发展过程中的正邪相争及疾病后期正气虚衰的普遍现象,提出“犯卫”在气”“入血”“伤阴”“亡阳”的现代温病辨证纲领,其中入血伤阴是热病证候的分水岭.针对其在卫者创立青柴灵口服液,为扭转和预防伤阴、亡阳危候,创立岑氏凉血救阴方.故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认为岑鹤龄温病思想较为符合当前温病的发展规律,其理法兼备,是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完善,有益于指导现代温病诊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进忠;钟世杰;杨荣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9种体质人群体脂肪量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研究9种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体质体脂肪量之间的差异.方法:以133名单位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检者体脂肪量数据,根据体质量表评测及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辅助诊断,确定受检者体质结果.运用SPSS22.022.0统计软件对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体质之间体脂肪量均值不同,组间比较平和质和痰湿质、阴虚质分别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湿体质人群体脂肪量高,阴虚体质人群体脂肪量低.结论:本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不同,其结果符合9种体质生理本质,测量体脂肪量是对9种体质客观化检测的新方法.

    作者:李洪娟;杨露;胡斌强;李雪婷;南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108例成人斯蒂尔病患者中医证型研究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一般情况、服用糖皮质激素时间及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AOSD患者108例,频数表描述证型分布,SPSS19.0统计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证型相关性.结果:108例AOSD患者67.59%在春夏发病,出现频率大于50%的症状有发热、皮疹、咽痛、关节痛、肌痛、瘰疬肿痛、乏力,证型分布为气阴两虚兼湿热痹阻证(25.93%)、湿热痹阻证(21.30%)、阴虚内热证(17.59%)、气营两燔证(15.74%)、气阴两虚证(10.19%)、卫气同病证(9.26%);病程及服用激素时间长短、CRP、SF均影响证型分布.结论:AOSD多见中青年女性,典型症状为发热、皮疹、咽痛、关节痛,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气阴两虚兼湿热痹阻证常见,卫气同病证少见,病程、服用激素时间、CRP、SF与证型有明显相关性,即病程及服用激素时间越长表现为虚证越明显,CRP、SF越高病程越短则实证越明显.

    作者:王宏莉;邓田莲;唐先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三子养亲汤对哮喘小鼠EOT-1、 EOT-3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三子养亲汤对哮喘模型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1(Eotaxin-1,EOT-1)、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3(Eotaxin-3,EOT-3)的影响,探索三子养亲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三子养亲汤高、中、低剂量组及孟鲁司特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哮喘小鼠模型,测定其肺组织中EOT-1、EOT-3蛋白与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孟鲁司特组、三子养亲汤高剂量组肺组织中EOT-1、EOT-3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子养亲汤中剂量组肺组织中EOT-1、EOT-3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子养亲汤能改善哮喘小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OT-1和EOT-3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博达;徐升;李俊玲;董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越鞠保和丸之浅探

    通过全面查阅越鞠保和丸的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探究越鞠保和丸的历史源流、现代临床运用以及实验研究进展等,并结合研究现况提出了一些研究的设想,从而对该方形成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见解和认识.越鞠保和丸是以中医名方越鞠丸与保和丸合而命名,兼具越鞠丸与保和丸的特点,有开都消食等功效,适用于神经精神、消化等多方面临床疾病.故意在明晰其创立滥觞,解析其运用范围,理清其研究脉络,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与其相关科研、临床等工作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冯岩;李爽姿;李志更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望小儿指纹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望小儿指纹也称望虎口三关脉纹,是中医儿科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诊法之一.笔者参考多部古籍资料就望小儿指纹诊法起源、理论依据及其所包含望三关、颜色等内容进行梳理.该诊法融合经络学说、五色主病理论、寸口脉学说等思想,自唐朝起源,历经多代医家验证传承至今,是值得用现代科学探索发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儿科诊断方法.该诊法补充完善了临床四诊信息,利于辨证论治,不仅可作为诊断用法,还可作为病情观测指标并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部分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亦证实该诊法具有科学性及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侯雅静;陈家旭;刘玥芸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通络解毒汤对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核因子-κB (NF-κB)介导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组(假手术组)、AMI组(模型组)、BMSCs组(BMSCs移植组)、DSTLJD组(丹参通络解毒汤组)、DSTLJD+ BMSCs组(丹参通络解毒汤+BMSCs移植)各10只,BMSCs细胞悬液直接注入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给予中药或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并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病理变化.结果:与AMI组比较,BMSCs组、DSTLJD组、DSTLJD+ BMSCs组大鼠心肌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损伤程度明显改善;DSTLJD+ BMSCs组优于单纯BMSCs组、单纯DSTLJ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s移植联合丹参通络解毒汤能够改善AMI模型大鼠的心肌损伤,减轻炎症反应,修复缺血心肌,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鑫辉;李雅婧;黄淼鑫;许福丽;肖青;郭晨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技术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骨折小夹板固定术

    在中医学体系中,骨伤科是展示医疗技术水平为明显的学科,在骨伤科所涉及的诸多疾病中,骨折的治疗又是其中的典范.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回顾梳理历代中医学文献可以发现,骨折的治疗主要围绕固定术开展.中国中医骨伤科小夹板固定方法以及材料的变换,体现了明显的技术变迁特征.故从技术哲学的角度,以小夹板固定术为例,分析骨伤治疗小夹板固定技术变迁的原因,客观地还原中医骨折治疗技术形成的现场及其产生原因,昭示中医在骨折治疗方法论上的意义与科学价值.

    作者:郭瑨;赵勇;陈彦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胃食管反流病探讨中医梅核气本质

    对中医梅核气的实质从胃食管反流病角度进行探讨.故先从中医梅核气病名来源介绍、分析了“炙脔”的涵义,然后列举了梅核气的中医病机、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诊断及发病因素,进一步筛理出两者在症状、病因、治疗方面的一致性,后提出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就是中医梅核气的本质.本文为临床医师对梅核气从西医角度采用质子泵抑制荆治疗及从中医角度采用平肝抑酸治疗梅核气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中医脾胃学说.

    作者:吕林;唐旭东;王凤云;吉海杰;黄穗平;王静;马祥雪;陈婷;尹晓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清代岭南医家谢完卿《会经阐义》学术思想述评

    《会经阐义》是一部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内容齐备的岭南综合性医书,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清代岭南医家谢完卿著.该书仿《景岳全书》体例,首言阴阳经脏,次述诊要本草,再论伤寒杂病,末附古方八阵,共21卷40余万字.本书论医首重阴阳,认为阴阳本同一气,论经脉脏腑尤重脾肾,对命门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八阵方略归类诠释临证组方用药原则.该书为岭南医家私淑景岳学说的代表著作之一,继承了张景岳学术思想并有所发挥,对推动景岳学说在岭南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随之出现滥用温补辛热药物的偏向,引起众多岭南医家学术上的一时争鸣.

    作者:陈俊榕;刘小斌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现代理论研究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其相关内容散见于“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各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生活方式主导下,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更加重视“治痰为先”的思想.故将从中医学痰邪致病的病机特点及痰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即炎症与感染、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心肌纤维化等相关性出发,从现代医学角度揭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提高其治疗的针对性,彰显中医治疗优势.

    作者:吴玉婷;周迎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情志病因原理探析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病征的一类疾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在瘿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治疗瘿病重视情志病因,地甲病与情志病因关系密切,在现代也得到证实.故探讨瘿病(地甲病)情志病因的西医和中医原理,一是作为地甲病病因,情志的原理应是应激;二是应激导致地甲病发病和加重,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地甲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即应激导致对甲状腺激素需求的增加,地甲病有非应激或应激情况下甲状腺功能不足,所以只能通过甲状腺肿大来弥补.①地甲病患者针对缺碘,一直在进行代偿;②一般认为这种代偿已经足够了,地甲病患者没有甲低.但重病区出现克汀病,显然说明重病区地甲病患者在应激情况下失代偿;③而IDD的发现,实际上说明轻、中度病区地甲病患者在应激的情况下也是失代偿的.那么显然重病区的患者在非应激情况下应该就有甲低(失代偿).三是甲减是寒证、阳虚.结论:瘿病(地甲病)情志病因的原理是甲减(从中医角度看是寒证、阳虚)基础上的应激.

    作者:孔林;于峥;苏静;陈小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