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滢;舒承倩;唐欣;曾志华;周萍
目的:揭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信息特征.方法: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三探头中医脉诊采集及分析系统,采用三部九候的方法,对各组受试者进行双手寸口六部脉象的同步采集、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出现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脉波上升支出现锯齿样波,主波顶端有凹陷并形成M形走势,此两种特征波检出率为55.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脉象信息中存在特异性波形,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和重大疾病的早期中医客观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徐刚;魏红;李凤珠;依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脾虚痰浊动脉硬化(AS)巴马小型猪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改变及益气健脾法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脾虚痰浊AS模型)、益气健脾组各5只,以高脂饮食喂饲加跑步劳倦结合冠脉球囊拉伤建立脾虚痰浊AS模型.正常组巴马小型猪喂饲正常饲料,模型组球囊冠脉拉伤后高脂饲料结合跑步过劳制备脾虚痰浊AS模型,益气健脾组在模型组处理基础上于高脂饲料中添加益气健脾中药,观察48周后各组巴马小猪的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肾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水通道蛋白(AQP)1、2、3及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磷酸化cAMP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可见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肾组织AQP1、2、3下调,cAMP/PKA/CREB通路下调,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可上调肾组织AQP1、2、3及cAMP/PKA通路.结论:脾虚痰浊AS模型可见肾组织病理损伤,肾组织AQP1、2、3下调,益气健脾法可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上调脾虚痰浊AS模型肾脏水通道蛋白的异常,其机制可能与调节cAMP/PKA通路相关.
作者:石月萍;贾连群;宋囡;刘晶晶;杨关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吉林省已故名老中医岳景林擅治疑难病症,主张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病.他认为肿瘤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痰浊凝聚是发生肿瘤病的病机关键,根据痰具有易行善变、变化多端,易化寒、化热,挟风、夹湿、夹瘀的特点,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标本兼顾,总结出清热化痰、散寒化痰、行气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养阴化痰、宣肺化痰、峻下逐痰、化痰软坚散结9种化痰法,视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控制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杨世红;赵伟红;曲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为探索《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藏象理论主要学术内容,故以脾为切入点,检索并摘录《内经》中所有涉及脾、足太阴等有关论述,将其按脾的解剖、脾的生理功能及特点、脾与自然界的关系、脾与五脏的关系及其相关五行归属、脾的诊法、脾的病证以及脾病证治则及注意事项等给予分类、刻画并探究其学术内容,并就《内经》脾脏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了初步探讨.同时还联系后世对《内经》相关学术内容的引用,探讨其著作突出的学术贡献,如藏象理论创立、同病异证和同病异治描述、病机阐述等,并对所涉及的运气学说予以简要评价.
作者:方肇勤;杨雯;颜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体外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番泻叶灌胃加饥饱失常复制小鼠脾虚模型,经金番止泻胶囊治疗后,以菌落计数法检测其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的数量;采用纸片扩散法、试管2倍稀释法考察金番止泻胶囊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均升高,金番止泻胶囊高(1.2 g-kg-1)、低剂量组(0.6 g· kg-1)指标均有一定的恢复并接近正常水平.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MIC(mg·mL-1)分别为12.8、8.51、6.4、7.6、8.27.结论: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在体外有抑菌作用.
作者:刘佩沂;赖岳晓;田素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蠢子医》系清代医家龙之章晚年所撰,记载了内外妇儿眼科诸疾的丰富诊疗经验,尤其对于妇科的治疗见解独到,阐述医理简要摄烦,诊疗经验独具一格.其论治妇科疾病首重脉理,安胎则强调治疗母病不必刻意顾护胎元,意在母病去则胎自安,治疗妇科产前产后疾病及催生善用风药,尚有巧周肉附、善用丸散剂之用药特色,并就此作一初步探析.
作者:梁程程;雷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三子养亲汤对哮喘模型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1(Eotaxin-1,EOT-1)、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3(Eotaxin-3,EOT-3)的影响,探索三子养亲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三子养亲汤高、中、低剂量组及孟鲁司特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哮喘小鼠模型,测定其肺组织中EOT-1、EOT-3蛋白与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孟鲁司特组、三子养亲汤高剂量组肺组织中EOT-1、EOT-3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子养亲汤中剂量组肺组织中EOT-1、EOT-3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子养亲汤能改善哮喘小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OT-1和EOT-3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博达;徐升;李俊玲;董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融合.现代中药药名包含现代医学术语与中医药传统术语,如何在翻译时体现其中医药特质是中医药英译研究的重要命题.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实用英文中医词典》出发,探讨“现代中药”药名翻译策略,认为“现代中药”药名翻译首先要确定中医药特质,通过“中西结合”的形式,实现中医药国际化过程.
作者:赵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龙砂医家吴达熟谙运气学说撰《医学求是》,认为“证之变化,随岁时而转旋”,主张“因病以测岁气,非执岁气以求病”,灵活运用运气理论预测疫病发生、分析其病因病机、证候并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其运气学说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经验对临床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陶国水;顾植山;陆曙;吴波;孔令晶;陈冰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赤石脂是中医临床常见中药,但只有通过经典的配伍,合理的组方,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本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含赤石脂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历代名家方论和文献资料,揭示张仲景辨证组方中赤石脂的配伍特点,主要有配合其他石类,收石类重镇之功;配合温热药,以增温涩之力;配合补益药,以增补养之用.
作者:朱美香;吴小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上行以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为五脏六腑之本;病理上胃虚而不能转运升发则诸窍不利、五脏气皆乱矣.故从经络走行、阴阳升降、脏腑关系、处方用药、脾胃调护等5个方面对胃气升发论进行阐发,试对李东垣的“胃气升发”说机理及其临证运用予以总结,以期丰富其脾胃学说.
作者:许勇镇;阮诗玮;丘余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偏头痛病在脑络,其脑络病变既包括脑气络病变也包含脑血络病变,且在偏头痛的病程发展过程中,脑络可由功能性障碍逐渐发展到结构性损伤.针刺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可通过疏通脑络而达到防治偏头痛的目的.在偏头痛的发展过程中,其脑络病变具有动态演变的特点,因此针刺防治偏头痛的方案也应作出动态调整.在偏头痛发作期需积极止痛,缓解期需预防症状反复,偏头痛的发病之初需调整脑络功能障碍,病久不愈则需预防脑络的结构性损伤.
作者:张树森;鲁凌云;赵妍;李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在通便能力上的差异.方法:严格依《伤寒论》制备两方原液,12位受试者先后服用两方,观察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并收集粪便,记录腹泻时间、次数和体质量变化,测定粪便上清Na+、C1-、K+、Ca2、SO42、葡萄糖、蛋白和密度、隐血.结果:在调胃承气汤服用剂量减半的情况下,受试者不适程度明显较服大承气汤为重,但基本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在首次腹泻时间、6h、24 h内腹泻次数和体质量变化方面,调胃承气汤较大承气汤强30% ~40%左右;Na+、K+、Ca2、SOi-浓度较原液明显降低,隐血试验为阴性.结论:调胃承气汤的泻下力较大承气汤峻烈,二方均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而无肠黏膜损害,其安全性均较高.
作者:吴中平;韩燕;朱文清;储成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肺消古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素问·气厥论》中明确指出其病机为“心移寒于肺”,但仍有诸多医家认为其病机为热,故将其归于上消膈消.为探讨其中原因,经系统梳理清代及以前的文献,关于肺消的认识可归纳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内经》中提出肺消因寒而致,第二阶段隋唐时期肺消寒郁而热的理论产生,第三阶段宋金元时期提出肺消补肺金平心火的治疗原则与方剂及肺消从火论断的观点,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虚寒所致肺消的理论形成.分析上述4个阶段的认识特点,我们有理由认为肺消之病因病机主要为虚寒,与上消、膈消有本质的不同;就肺消“饮一溲二”及“死不治”的特点来看,其与现代所谓“下消”的末期(阴损及阳)相近.
作者:赵令竹;鞠宝兆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望小儿指纹也称望虎口三关脉纹,是中医儿科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诊法之一.笔者参考多部古籍资料就望小儿指纹诊法起源、理论依据及其所包含望三关、颜色等内容进行梳理.该诊法融合经络学说、五色主病理论、寸口脉学说等思想,自唐朝起源,历经多代医家验证传承至今,是值得用现代科学探索发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儿科诊断方法.该诊法补充完善了临床四诊信息,利于辨证论治,不仅可作为诊断用法,还可作为病情观测指标并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部分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亦证实该诊法具有科学性及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侯雅静;陈家旭;刘玥芸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9种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体质体脂肪量之间的差异.方法:以133名单位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检者体脂肪量数据,根据体质量表评测及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辅助诊断,确定受检者体质结果.运用SPSS22.022.0统计软件对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体质之间体脂肪量均值不同,组间比较平和质和痰湿质、阴虚质分别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湿体质人群体脂肪量高,阴虚体质人群体脂肪量低.结论:本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不同,其结果符合9种体质生理本质,测量体脂肪量是对9种体质客观化检测的新方法.
作者:李洪娟;杨露;胡斌强;李雪婷;南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在中医学体系中,骨伤科是展示医疗技术水平为明显的学科,在骨伤科所涉及的诸多疾病中,骨折的治疗又是其中的典范.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回顾梳理历代中医学文献可以发现,骨折的治疗主要围绕固定术开展.中国中医骨伤科小夹板固定方法以及材料的变换,体现了明显的技术变迁特征.故从技术哲学的角度,以小夹板固定术为例,分析骨伤治疗小夹板固定技术变迁的原因,客观地还原中医骨折治疗技术形成的现场及其产生原因,昭示中医在骨折治疗方法论上的意义与科学价值.
作者:郭瑨;赵勇;陈彦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经间期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女性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不孕.其发病机制未明,西医治疗以补充雌激素为主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中医学认为经间期出血主要责之于肾,以肾阴虚为主兼夹肝郁、湿热、瘀血等,其诊断明确,疗效显著.故对近10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了解其研究进展,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紫薇;梁尚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其相关内容散见于“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各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生活方式主导下,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更加重视“治痰为先”的思想.故将从中医学痰邪致病的病机特点及痰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即炎症与感染、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心肌纤维化等相关性出发,从现代医学角度揭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提高其治疗的针对性,彰显中医治疗优势.
作者:吴玉婷;周迎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通过全面查阅越鞠保和丸的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探究越鞠保和丸的历史源流、现代临床运用以及实验研究进展等,并结合研究现况提出了一些研究的设想,从而对该方形成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见解和认识.越鞠保和丸是以中医名方越鞠丸与保和丸合而命名,兼具越鞠丸与保和丸的特点,有开都消食等功效,适用于神经精神、消化等多方面临床疾病.故意在明晰其创立滥觞,解析其运用范围,理清其研究脉络,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与其相关科研、临床等工作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冯岩;李爽姿;李志更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