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活动在ICU实习护生手卫生知识和洗手依从性管理中的应用

杨艳

关键词:品管圈, 实习护生, 洗手依从性
摘要: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在ICU实习护生手卫生知识和洗手依从性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现场考核方式发现ICU实习护生手卫生知识严重匮乏,洗手依从性差。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实习护生中开展以“强化手卫生知识,提高洗手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次调查问卷及现场考核数据分析得出实习护生在手卫生知识、按要求洗手方面较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提高(P<0.01)。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全面培训实习护生手部清洁及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加强双向防护,培养实习护生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更好的预防交叉感染。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纳米温度计可给细胞量“体温”

    细胞尺度一般在微米量级。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降雨强研究员领导的团队与北京大学合作,发明了一种可以给细胞量“体温”的纳米温度计。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科学报告》上,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士长、总质控组长、区域组长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11月起在消毒供应中心实行护士长领导下的三级质量管理模式,科室设置总质控组长一名,负责动态质量监控汇总分析,并分别在各区设组长一名,对各区进行日常质量管理。结果:实施三级质控管理1年来,科室质控管理工作由总质控组长负责动态监管,各区域环节质量由区域组长负责监督,弥补了以往的由护士长一边忙于行政工作,一边又要抓质量管理的粗放质量管理模式缺陷。结论:三级质量管理模式加强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日常质控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科室各环节工作质量。

    作者:李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乳腺微创手术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PN)应用于乳腺微创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将82例拟行乳腺微创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CPN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CPN组则实施CPN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CPN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健康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腺微创手术患者中实施CPN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健康宣教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边彩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T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CT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患者分别进行CT和X线扫查,分析两种方法的结果和详细描述CT诊断结果。结果:36例患者CT检查发现存在异常的供血情形,其中12例是肺主动脉供血,剩余24例主要是腹部供血。X线检查法的准确人数为32例(91.6%),CT诊断该病的正确人数为35例(98.2%),可以看出CT诊断法的正确率高于X线检查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放射CT法诊断该病准确率较高,且能够显示病灶的周围的组织变化,在临床上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汪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会

    目的::探讨检验科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方法,达到预防与控制发生医院感染的目的。方法:分析检验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提出相关管理措施。结果:预防与控制检验科医院感染提高思想认识是根本,加强组织管理是保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是关键。结论:必须重视做好检验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采取规范措施加以管理,才能有效保障医务人员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伤害,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柯秀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临床报道

    目的:探讨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收集社区高血压疾病患者病例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结果: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者60例,主要原因为经济状况、缺乏疾病知识、药物种类多、服用时间长等。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存在较大血压控制难度,故医护人员必须深入社区,强化患者健康教育工作,使其认识血压控制中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促进药物治疗依从性有效提高。

    作者:贺桂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入梦“开关”为治失眠提供新思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在实验小鼠脑部特定神经细胞内植入“开关”,再以激光束激活这部分神经元,促使处于睡眠状态的实验鼠快速“入梦”。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6例秋季腹泻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择的6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儿33例,对对照组中的33例腹泻的患儿实施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而对观察组中的婴幼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通过对观察组中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模式护理后,患儿的病情好转情况优于只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中的患儿;观察组中患儿家属对综合护理方法的满意率为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57.58%,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综合护理的方法对秋季腹泻的婴幼儿进行护理有利于患儿的康复,获得了患儿父母的一致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自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锁定钢板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析锁定钢板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治疗,观察组给予PFNA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6.88%,优于对照组的78.13%(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优于锁定钢板,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舒绍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应用于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接收的88位脑梗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接受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总体护理康复效果、护理后Barthel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改善,护理后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作者:王玉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子宫肌瘤治疗中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子宫肌瘤采取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10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对比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激素变化、子宫大小及瘤体大小的改变,随访1年,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后患者子宫体积、瘤体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FSH、LH、E2、P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无1例患者死亡,其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2.78%。结论:绝经期子宫肌瘤采取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安全可靠,可明显缩小瘤体体积,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向朝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生存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生存因素,为开展疾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医院收治肝切除患者142例,调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随访,以5年后是否生存作为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结果:中位生存期28个月,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4%、32.39%、19.72%,复发率分别为31.69%、61.97%、69.01%;是否接受术后化疗栓塞、出血量、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Child肝功能、肿瘤大小、结节个数、病理分型成为影响因素(P<0.05),是否接受术后化疗栓塞、门静脉癌栓、UICC分期成为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采用生存期较短,预后影响因素较多,既与肿瘤病理特征有关,又与肝功能有关,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作者:费宏扬;李哲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心态影响康复训练效果

    在对脊髓受损等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医生不仅要注意物理疗程,还要提供心理支持,维持患者良好的心态。为什么心态如此重要?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早、中、晚期前置胎盘的超声诊断追踪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早、中、晚期前置胎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研究对象,均在围产期采用经腹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进行定位追踪,回顾性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并与产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腹超声对前置胎盘的诊断符合率为60.00%,经阴道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90.00%,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前置胎盘的产前诊断中,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效果优于经腹超声检查,但在围产期联合应用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追踪胎盘前置状态能有效提高定位准确性,同时操作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谢恩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影响长期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

    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使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期大大延长,但血液透析只能对体内尿毒症毒素做部分清除,长期透析患者将因各种慢性并发症及心理社会因素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下面结合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对影响长期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其为临床对策提供帮助。

    作者:易彦伶;甘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职学校护生实习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分析中职学校护生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观察专项管理对策的效果。方法:以我校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份期间在医院进行实习学习的140名外科护理专科学生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分析护理专科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名,在观察组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专项管理对策,并于实习结束后对医院带教老师进行实习满意度调查,并对两班《外科护理学》实习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实习满意度:对照班中,非常满意23例,较满意30例,不满意17例,总满意度为75.71%;观察班中,非常满意33例,较满意34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度为95.71%;观察班明显高于对照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考核成绩:观察班的实习考核成绩平均分为(92.75±13.17)分,对照班的实习考核成绩为(85.75±15.42)分,观察班明显高于对照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职学校护生实习管理中要加强院校联合管理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带队医生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增强学生的实习质量。

    作者:黄湄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在末端开口型PICC冲封管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末端开口PICC冲封管中的效果。方法:将40例肿瘤科首次使用末端开口PICC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 A组使用10m l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冲封管, B组使用10m 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管,再用50U/m l稀释肝素液10m l进行正压封管,比较两组堵管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导管堵塞1例,B组发生导管堵塞2例;A组无静脉炎发生,B组发生1例静脉炎。结论: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福来喜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末端开口PICC冲封管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龚红霞;车瑞霞;龙晓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真菌性阴道炎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真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真菌性阴道炎患,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对真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影响,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瑞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液净化室中手卫生对感染的预防和干预作用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科室,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部门。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感染,尤其是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重要、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方法。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血液的净化室内,由于病患需要每2天左右到血液透析室内进行诊治,暂时的、以及长期的放置管子,反复的行穿刺导致皮质屏障破坏,血管损伤,机体在外裸露,增加了细菌的入侵[1],且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免疫细胞的下降,不勤洗手,脏手非常容易引起感染,所以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死因之一[2]。因此,保持手卫生成为防止医院感染基本也是重要的因素,提高医护人员洗手效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与分析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在冠心病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按就诊前后顺序,将我院所收治的9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参照组,联合组采取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治疗,参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91.7%)高于参照组(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LVEDD、LVESD、LVEF等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疗效甚佳,值得推行。

    作者:井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