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奎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0份正常人血液标本溶血前和溶血后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尿素氮(BUN)、肌肝(CRE)、尿酸(UA)、葡萄糖(GLu)、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DHL-C)、钙(Ca)、乳酸脱氢酶(LDH)的值,并进行了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ALT、AST、ALP、γ-GT、TBIL、DBIL、CRE、GLu、APo-B、LDH的值在溶血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01),APo-A的值在溶血前后有显著性差别(P<0.05),其中ALT、AST、TBIL、DBIL、LDH的值溶血后比溶血前测得的值高,ALP、γ-GT、CRE、GLu、APo-A、APo-B的值溶血后比溶血前测得的值低,而TP、ALB、BUN、DHL-C、CHO、TG、Ca、UA的值在溶血前后则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溶血对较多的生化检验项目有明显的干扰影响,其机制有多种原因,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标本的溶血,使检验结果更准确可靠.
作者:侯春瑛;王志新;赵利斌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尽管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极快,但可因反复脑缺血造成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形成脑梗死.
作者:梁艳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的变化及贝拉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32例正常健康人血中ET-1的浓度.将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入选30例,给予传统的强心、利尿、扩管治疗;B组入选28例,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贝拉普利10mg,每日一次,使用两月.结果:(1)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A、B两组治疗前后心衰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加用贝拉普利组治疗后ET-1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ET-1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贝拉普利治疗可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1水平.
作者:刘鸿涛;张玉梅;邓霞;孔祥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大黄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近研究和临床证明,大黄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消炎抑菌、利胆通便等多种功效.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医药学界的重视.本品与西药联用现象亦与日俱增.大黄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尤其是蒽醌类和鞣质类成分与西药发生作用,对临床疗效有很大影响.因此,了解其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占业;卢鹏伟;刘红涛;郭淑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并建立一种稳定的利福平含量测定方法,满足利福平质量控制之需要.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8(4.6mm×10cm 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0mol/L枸橼酸溶液(30:30:36:4);流速为1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方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精密度日内RSD为1.2%,日间RSD为1.5%.结论:建立了一种稳定、专属、灵敏、快速、简便的测定利福平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作者:刘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及蛋白尿的疗效.方法: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苯那普利10~20mg/d,不再加用其它降压药物,连用4周1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测量血压,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结果:治疗4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P<0.01),而且肌酐及尿素氮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患者服用苯那普利有较好的疗效,而且短期内对肾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马思中;马爱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结果: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塞组QTd明显长于下后壁心肌梗塞组(P<0.01).结论:QTd是预测AMI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作者:崔志红;杨香婷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糖尿病合并感染临床多见,但并发深部感染如细菌性肝脓肿相对少见,多属急、重症,且临床上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警惕、重视,及早对其进行诊治,现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9例报道如下.
作者:石艳清;黄敬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指由性接触传播的尿道炎,多发于青壮年性旺盛期,每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2月~2001年6月,我们用阿奇霉素、西咪替丁治疗NGU6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波;王慧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六十年代,我国学者首先使用莨菪类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使病死率有显著下降.近两年来,我们应用东莨菪碱成功地抢救了14例中毒性痢疾,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涛;曹宝鑫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肌酸激酶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重要酶学指标之一,灵敏度高,特异性也较强,为了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对我院2001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78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血清CK水平监测,采用酶偶联测定方法,结果发现窒息组新生儿血清CK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经有效治疗二周后,各组新生儿CK水平趋向一致.
作者:常彩红;牛德亮;贾莉婷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异丙酚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静脉全麻药.它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镇痛效果好等特点.现已逐步运用于人工流产术.它可明显减轻手术刺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我院2001年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87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谢花香;李华春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对慢性咳嗽肺通气功能正常的部份患者呈气道高反应性(HBR)的认识.方法:对咳嗽3周以上168例作肺通气功能(FEV1)测定,其中158例肺通气功能正常者接受磷酸组织胺吸入激发试验.结果:158例中48例呈HBR.分别给予抗HBR及抗病毒治疗,均在3~5天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病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患者给予FEV1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可给临床治疗提供病因治疗依据.
作者:陆玲宝;施广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头痛、腹痛、肢体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癫痫已逐步被肯定.现将近6年来以发作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经脑电图证实、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并确诊为头痛型癫痫的25例患者的脑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魏丽红;张颖 刊期: 2002年第10期
2001年至2002年,我院对16例脑梗塞患者行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马海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997年10月至200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双侧输卵管单纯缝扎患者66例,其中剖宫产术中行输卵管缝扎36例,哺乳期行输卵管缝扎16例,经后3~7天行输卵管缝扎14例,平均年龄34.3岁(29岁~42岁).
作者:张晓兰;李琴;范秀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本文分析应用国产鲁南欣康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张金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疏血通与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98例,分为2组,疏血通组50例.用疏血通6ml加5%GS或0.9%NS注射液500ml,静滴,qd;川芎嗪组48例,用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5%GS或0.9%NS注射液500ml,静滴,qd,2组疗程均为20天.结果:疏血通组总有效率94%,不良反应少.川芎嗪组总有效率79.1%,组间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较川芎嗪显著.
作者:孙守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素在机体内参与钙、磷的吸收和骨化,缺乏甲状旁腺素的患者,其肠道吸收钙、磷的作用下降,血钙,血磷的浓度在阈值以下,进而影响到骨的钙、磷化,其主要症状表现在骨钙丢失,造成骨质疏松,重症患者肌肉强直性收缩,头向后仰,手如鸡爪状弯曲,腿脚强直,不能行走.
作者:常高翔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眼球挫伤后不同受伤部位、程度与视网膜电图(ERG),视诱发电位(VEP)敏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VEP使用黑白棋盘格反转刺激128次(P-VEP),纪录结果.ERG则采用单次闪光暗适应ERG(F-ERG),统一纪录条件,分别记录.结果:轻度视网膜损伤就可表现为F-ERG的b波下降,较严重病例才表现为P-VEP异常.不同组病例F-ERG和P-VEP改变与眼球挫伤部位,程度有相关性.结论:视网膜损伤多表现为F-ERG改变,其中以b波降低敏感.P-VEP对于轻度视神经损伤就有较高敏感性,严重病例P-VEP可熄灭.
作者:朱慜;侯桂玲;郭光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