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急性脑梗塞16例临床分析

马海花

关键词:尿激酶, 颈动脉, 注射治疗, 急性脑梗塞, 效果满意, 患者
摘要:2001年至2002年,我院对16例脑梗塞患者行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效果满意.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纳络酮在临床上的新用途

    目的:随着对纳络酮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日趋完善,很多新用途已值得交流、总结.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刊物,将其归类、分析、综合.结果:查阅到有价值的相关论著30余篇.结论:纳络酮同用于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昏迷;酒精或镇静催眠药中毒;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脑病;急性中重型脑外伤;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5种新用途,值得借鉴、推广.

    作者:罗金荣;张成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1年12月所遇的14例胆漏病人发生胆漏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10例首选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道手术后.主要与炎症、粘连、解剖变异和操作不仔细有关,罕见术式选择不当.预防应从首次手术及术后处理着手.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胆漏大小、病情轻重选择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

    作者:张士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高频彩超对乳房良恶性肿瘤的诊断

    目的:高频彩超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的特征及评价其在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02例乳腺肿瘤患者高频彩超检查,二维图像上着重观察肿块边界、形状、内部回声特点,彩超上(CDFI)着重观察肿块内血流的频谱特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结果:102例乳腺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43例,良性59例,超声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为90.7%,良性符合率为91.5%.结论: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萍;顾成章;芮逸飞;范莉;颜紫宁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9例报告

    糖尿病合并感染临床多见,但并发深部感染如细菌性肝脓肿相对少见,多属急、重症,且临床上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警惕、重视,及早对其进行诊治,现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9例报道如下.

    作者:石艳清;黄敬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超声监测下宫角妊娠22例临床分析

    在世界发达国家,异位妊娠在未破裂前的早期诊断率已达88%.宫角妊娠即属于异位妊娠之一.宫角妊娠在B超监测下诊断明确,对胚胎成活、继续妊娠有很大帮助,可很好地避免宫角妊娠一旦破裂后引起的腹腔内出血.1992年3月至2002年6月我院B超监测下进行宫角妊娠成活率的统计,共有22例,进行临床观察,现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英英;邱同青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的关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尽管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极快,但可因反复脑缺血造成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形成脑梗死.

    作者:梁艳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急性胰腺炎并发非酮高渗综合征

    非酮高渗综合征(亦称高糖高渗非酮昏迷)是糖尿病的少见严重并发症,但随着完全肠外营养的广泛应用[1],急性胰腺炎并发非酮高渗综合征时常发生,现就1990~2000年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

    作者:何德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阿法维生素D3在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中的应用

    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素在机体内参与钙、磷的吸收和骨化,缺乏甲状旁腺素的患者,其肠道吸收钙、磷的作用下降,血钙,血磷的浓度在阈值以下,进而影响到骨的钙、磷化,其主要症状表现在骨钙丢失,造成骨质疏松,重症患者肌肉强直性收缩,头向后仰,手如鸡爪状弯曲,腿脚强直,不能行走.

    作者:常高翔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妊娠合并骨盆骨折的整体护理

    妊娠合并盆骨折的病情来势见猛,孕妇的生理、心理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孕妇存在的潜在护理问题较多.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凌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异丙酚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静脉全麻药.它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镇痛效果好等特点.现已逐步运用于人工流产术.它可明显减轻手术刺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我院2001年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87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谢花香;李华春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咳嗽3周以上158例肺通气功能正常患者气道反应性测定及治疗结果报告

    目的:提高对慢性咳嗽肺通气功能正常的部份患者呈气道高反应性(HBR)的认识.方法:对咳嗽3周以上168例作肺通气功能(FEV1)测定,其中158例肺通气功能正常者接受磷酸组织胺吸入激发试验.结果:158例中48例呈HBR.分别给予抗HBR及抗病毒治疗,均在3~5天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病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患者给予FEV1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可给临床治疗提供病因治疗依据.

    作者:陆玲宝;施广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大黄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大黄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近研究和临床证明,大黄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消炎抑菌、利胆通便等多种功效.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医药学界的重视.本品与西药联用现象亦与日俱增.大黄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尤其是蒽醌类和鞣质类成分与西药发生作用,对临床疗效有很大影响.因此,了解其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占业;卢鹏伟;刘红涛;郭淑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脑出血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997年以来,我科采用锥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中等量以上的脑出血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58例患者的治疗观察,现将该项手术在治疗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廷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围生期健康教育的实施及体会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产后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对人的一生显得短暂,但孕妇却要经历妊娠、分娩和产褥期3个阶段.

    作者:冯玲玲;张惠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时机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对早期诊断的影响原因,讨论如何诊断与选择手术时机.结果:症状和体征不一定在每一个闭合性损伤病人都能全部显示出来,不少伤员即使经过仔细的、反复的检查,也可能仅有1~2个或少数几个阳性症状体征出现,此时临床医生就应该据此及时做出诊断,并进行剖腹探查,而不应坐待出现全部症状,徒失有利的治疗时机.结论:对腹部外伤的患者,通过全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生命体征的观察,结合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价进行早期诊断.

    作者:张小顺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高危人流术前使用米索前列醇的效果分析

    近年来,由于未婚先孕的增加,剖腹产比率的增长等一些因素,造成高危人流呈现上升趋势.高危人流具有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的特点.本站自1999年至2000年期间采用米索400mg,术前2~3小时置入阴道后穹窿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戴玉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12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恶化因素与转归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一自身进展性疾病,除了原发肾脏疾患的广泛程度和严重性外,很多因素可以加速其恶化.本文通过对121例CRF病例的总结,对这些因素及其转归分析如下:

    作者:张弘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小剂量氨茶碱口服治疗缓解期儿童哮喘32例

    目的:探讨缓解期小儿哮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在急性发作期症状控制后每次给予口服氨茶碱2mg/kg,每8h一次,连服1年,并设立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记录观察后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就诊次数,观察前和观察1年后大呼气流速值(PE-FR)变化.结果:1年后治疗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就诊次数及PEFR值变化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氨茶碱口服对儿童哮喘的长期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作者:何旸;李劲松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贝拉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的变化及贝拉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32例正常健康人血中ET-1的浓度.将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入选30例,给予传统的强心、利尿、扩管治疗;B组入选28例,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贝拉普利10mg,每日一次,使用两月.结果:(1)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A、B两组治疗前后心衰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加用贝拉普利组治疗后ET-1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ET-1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贝拉普利治疗可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1水平.

    作者:刘鸿涛;张玉梅;邓霞;孔祥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食管癌锁骨上预防照射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探讨双锁骨上区预防照射对食管癌预后的意义.材料与方法:1996年12月至1998年12月对65例食管癌病人进行了锁骨上预防照射,随机分成两组:双锁上预防照射组(33例)及对照组(32例).均采用钴60照射.食管局部总量DT60~70Gy,双锁上DM50Gy.结果:双锁上预防照射组1、2、3年生存率似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别.对照组放疗后有6%(2/32)出现锁上淋巴结转移.结论:锁骨上预防照射对防止淋巴结转移可能有效,但对生存率未见明确的影响.

    作者:邹明雷;孙晓芙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