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黄陈招;鲍健欣
目的:探讨比较止晕三针与针刺、药物对颈性眩晕(CV)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方法:将180例CV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和药物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TCD检测CV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量(Vs)、平均血流量(Vm)、舒张期血流量(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3组治疗后LVA和BA的Vs、Vm、Vd明显升高,PI、RI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I和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PI与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晕三针在改善CV患者RVA的Vs、Vd、Vm和PI值方面均优于针刺和川芎嗪加西比灵的作用.
作者:顾春蕾;宋红;朱思刚;刘文波;陈学军;戴嘉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根据“治未病”思想使用中药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发作的影响.方法:将2012、2013和2014年8月份因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在门诊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采用教育和中药口服治疗组和单纯教育对照组.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及推荐方案》中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发作累计时间和次数评估发作情况,采用血清总IgE检测评估实验室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当年11月份(秋季)临床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期间发作累计时间和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当年11月份(秋季)血清总IgE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治未病”思想使用中药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能减少患者发作累及时间和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黎迎春;黄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肾虚邪伏”是温病伏气学说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素体肾虚体弱,邪气伏藏,伺机而作.临床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与“肾虚邪伏”具有相似的疾病特征,“肾虚邪伏”理论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提出治疗上以“温肾祛邪”为基本治则,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黄群;张传涛;刘业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分析《千金方》中对符咒的运用,探讨符咒的心理学内涵.符咒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并不等同于迷信,它很好地运用到“意”,不仅动员了医者之意,坚定了医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也鼓舞振奋了患者之意,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念.其心理学内涵与“暗示疗法”相似,同时也与中医理论“心主神明,形神合一”的思想有密切联系.在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运用有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陶乐维;陆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2味药组方治病.笔者长期跟师赵国岑教授,其擅长使用对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效果甚佳,言谈身教,潜移默化,印象深刻.总结栝楼与蒲黄、白菊花与槐花、佛手与陈皮、芡实与石榴皮、白茯苓与车前子、荜拨与赤石脂、黑豆与羊肾、姜石与血竭8组对药在历史渊源、功能主治、配伍搭配及临床运用方面,以资探讨.
作者:张俊萍;毕广宇;赵一;赵国岑;魏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孙思邈一生聪明博达,独异于人,医术高湛,泽润中外.其自幼体弱多病,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博览医籍,并根据自身经历及临床所见,总结出独到的养生保健养老理论并身体力行,享寿百余岁.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对老年人如何健康的安度晚年、延缓衰老有详细论述,为老年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故试从七情平和、精神内守,百行周备、道德日全,导引按摩、合理运动,顺应自然、适常起居,推崇食养、提倡服饵,慎护其情、子孙有责6个方面分析阐述其关于老年人如何保健的细则提供借鉴.
作者:张玉娜;金香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对《回回药方》中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得出脾胃病在发病方面以脾胃寒湿、气血亏损为主,久则可以及肾.治疗一方面注重运用香药、温药以温阳散寒化湿,促进黄黑体液消散;另一方面善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精血,提升脾经、胃经气力.同时在用药剂型方面内服侧重于应用膏剂即舐剂,外用侧重于应用拓药,内外兼治,提升脾胃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卫强;魏雪红;朱西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基于大鼠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模型,探讨参附强心丸对CRS大鼠心肾部位Bcl-2/Bax蛋白表达及抗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合并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心肾综合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卡托普利对照组6组,给药4周后测定血液中脑钠肽、醛固酮、肌酐等,计算左肾、心室脏器指数,TUNEL法测定心、肾凋亡,免疫组化测定心、肾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脑钠肽、醛固酮、肌酐、心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肾素活性、左肾指数明显降低,组织凋亡明显.参附强心丸中剂量组脑钠肽、肌酐降低明显;高剂量组醛固酮明显降低,可明显改善心肌肥厚及左肾坏死萎缩状态,上调大鼠心肾组织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降低心、肾细胞凋亡率.结论:参附强心丸高、中剂量组可以改善CRS大鼠肾功能、水钠潴留状态,通过上调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降低心肾组织凋亡,起到对心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梓;郝迪;吕楠;王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比较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与单纯改良外剥内扎术对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环状混合痔病例63例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组31例采用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对环状混合痔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并发症更少、患者疼痛更轻.
作者:王春晖;冯大勇;冯月宁;王进宝;白志勇;王茜;安阿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督脉电针与夹脊电针对于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作用,为SCI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视角.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4月23日,纳入采用Allen打击法造模的大鼠SCI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包含督脉电针组、夹脊电针组、模型对照组中2个及以上组别的随机对照研究(RCT),以BBB功能评分为结局指标,使用Revman 5.3及GeMTC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含506只SCI大鼠,对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督脉电针和夹脊电针均可以显著提高SCI大鼠的下肢功能恢复程度,且夹脊电针的疗效等级概率排序高于督脉电针组.结论:夹脊电针对SCI大鼠功能恢复作用优于督脉电针,但是产生这种差异的现代医学机制仍未能完全明确,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李波霖;周宾宾;金昕;杨程程;崔俊武;李振兴;黄树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调控ApoE--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分化,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体外调控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亚型分化,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12周龄ApoE--雄性小鼠,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同时给予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干预,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采用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干预原代培养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表面受体CD206表达(CD206+ M2型)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M1型因子Nos2和M2型因子Arg1的表达.结果:12周龄ApoE-/-小鼠高脂喂养4周后,外周血炎症型单核细胞(Ly6Chi)的比例增高,定居型单核细胞(Ly6Clo)的比例降低;祛痰方具有降低Ly6Chi和增高Ly6Clo比例的趋势;祛痰化瘀方干预显著降低Ly6Chi的比例,提高Ly6Clo的比例.祛痰方含药血清增加巨噬细胞Arg1的表达,但仅轻度提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可提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和Arg1的表达,抑制Nos2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ox-LDL促进M2型泡沫细胞分化;祛痰方含药血清仅轻度提高M2型泡沫细胞比例;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进一步提高M2型泡沫细胞比例,但没有明显改善Arg1和Nos2的表达.结论:祛痰方调节单核-巨噬-泡沫细胞分化作用不明显,而祛痰化瘀方通过调节单核、巨噬、泡沫细胞的功能性分化,可能是祛痰化瘀方减缓、抑制As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环节之一.
作者:袁晓雯;乔艳雪;李蕊;姜楠;陈冰;张剑平;胡镜清;马雅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与前贤论述为基础,从肝主筋论述了慢性疲劳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一是“肝主筋”明确指出筋与肝在生理上的关系,人的运动源自筋力,筋得肝气滋养则柔顺有力;二是“肝气衰,筋不能动”则从病理上指出筋不能动是由于肝气衰所致;三是肝气衰的原因有情志过极、饮食失调、劳神过度等;四是肝气衰的临床表现分为肝主疏泄的异常及肝主筋的异常,即表现为精神情志的异常与疲乏无力;五是治疗当以补肝气、调气机为其基本治法,生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重者用生晒参以补元气达到补肝气的目的.本研究拓展了慢性疲劳辨证论治的思路,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受累人群的慢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衷敬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两种,即生克五行理论和方位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五行关系是互相生克守恒的,各自地位是平行相同的;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土为上,调控其他四行,中央控四方,四方对应四时.并分析了方位五行理论在《内经》之后对于中医学发展和应用,《伤寒杂病论》、道家丹道学说以及后世诸位医家等关于五行方位理论的理解与阐发,进而论述了方位五行理论对水火理论、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和脾胃论学说的启发和影响.
作者:彭鑫;刘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探讨鼻鼽的发病机制以及外感与内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归纳为六气与人体气机升降的关系.从六气的特点和六经升降出发,将鼻鼽分为六淫直中于肺和六淫引动六经致病.并在经络表里关系和六气从化理论基础上,对六气、三阴三阳和经络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天人相应”的深刻内涵和自然界影响人体气机的机制,为鼻鼽病在临床上的论治和用药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健;张国霞;袁卫玲;李伊娜;李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武威汉代医简》简68所载内容及其与牍86甲、乙的关系,学界鲜有讨论.故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传世文献的相关论述对上述诸简进行了研究,认为简68与牍86甲、乙皆与麻风病的诊治有关.并就简68的内容与牍86甲、乙所载之“恶病大风方”,结合《周礼》《本草图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传世文献对唐以前治疗麻风病的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发现自两汉以迄隋唐运用以石药为主的方剂攻治麻风病是医界通例,为进一步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和运用古代麻风病的诊治提供了资料借鉴.
作者:段祯;王亚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时,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此时腧穴的反应性较高,呈现一种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为“敏态”腧穴,敏态腧穴所具有的这种高反应性即为敏化性,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和光敏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和探讨腧穴的敏化性,认为敏化状态下的腧穴具有传递物质能量以及信息调控等重要作用,故具有生物学特性.深入全面地认识腧穴的敏化性,对掌握腧穴现代研究、丰富腧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宏君;蒋海琳;王富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常用伞形科辛味中药对体外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应用外翻肠囊法分别制备伞形科辛味中药提取物的含药肠吸收液,采用比浊法观察不同药物浓度肠吸收液(生药材浓度40、20、10、5、2.5、0 mg/ml)对体外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水提物与模型组比较,羌活、独活、南鹤虱、防风、盐小茴香、藁本、积雪草、当归水提物肠吸收液组均对血小板聚集无显著影响;蛇床子、前胡、白芷水提物肠吸收液组对血小板的聚集率显著降低;醇提物与模型组比较,蛇床子、独活、盐小茴香、南鹤虱、积雪草的醇提物肠吸收液组对血小板聚集无显著影响,藁本、防风、前胡、白芷、羌活、当归醇提物肠吸收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结论:伞形科中药藁本、防风、前胡、白芷、羌活、蛇床子和当归具有共同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郭宇飞;杨洪军;王燕平;黄颖;于国华;何子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针害”古代又称之为“害针”、“针之害”,是指针灸治病过程中因误诊、误治而致疗效不显著甚至加重病情的临床现象.经络辨证正确、选穴合理、刺灸手法适宜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临证时做到辨别虚实、知调阴阳、识病深浅,方能避免或减少针害的发生,否则就会导致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逆调阴阳、疾浅针深、疾深针浅等针害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三则针害病案发生原因的分析,为临床避免针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作者:张慧;刘婷;刘建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纳达低、中、高剂量组和麦滋林组各10只.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胃黏膜ATP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胃黏膜Bax、p-Bcl-2、Bcl-2、caspase-3、cleaved-easpase-3、caspase-9、cleaved-caspase-9片段的表达.结果:纳达合剂可显著保护大鼠胃黏膜受损,并能显著提高胃黏膜ATP含量,虽能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达合剂能够显著减少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提高胃黏膜p-Bcl-2的表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表达,且p-Bcl-2/Bax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纳达合剂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勇;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总结秦月好主任医师治疗女性偏头痛的临证经验,认为女性偏头痛以风、痰、瘀为要,病位主要在肝胆,并与脾胃相关,其核心痛机为“内风上扰、痰阻血瘀、脉络不通”.结合临证经验对治疗头痛的经典方剂散偏汤进行化裁,以川芎、炒白芍、白芥子、白芷、土茯苓、丹参、白僵蚕、苍耳子组成散偏汤化裁方,遵核心病机治以“祛风化痰,活血止痛”,临床应用每获良效.
作者:苏泽琦;陈聪;彭莉;王停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