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祯;王亚丽
目的: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研究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方法:选取2005~2014年10年的细菌性痢疾逐月发病率与同期气象因素,运用SPSS22.0软件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前郭尔罗斯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与同期气象因素的单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公式计算异常积分,筛选出异常发病数据,分析异常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高发年份的相关性.结果: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前郭尔罗斯地区与平均低气温、平均高气温、极端低气温、极端高气温、平均气温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与极端高气压、平均气压呈中度负相关关系,与其他气象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且在火运太过之岁和木运不及之岁火气来复之时细菌性痢疾异常高发.结论:岁运与前郭尔罗斯地区痢疾发病规律有一定关系.
作者:徐方易;苏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伤寒论》“消息”一词作“斟酌”解释,为学界所公认;然而借助词汇学研究成果,发现“斟酌”义项应出自西晋,而“起居”义项则“不晚于东汉中期”.另外,应用语文学方法,《伤寒论》原文387条的“消息和解其外”,“消息”以名词,作主语时,其合适的解释应为“起居”也非“斟酌”.在诠释学理论指导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一源,《金匮要略》“疟病篇”的“以饮食消息止之”也应作“起居”,以完成诠释学的融合.
作者:刘超武;张涛;王泓午;张国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考察通络醒脑泡腾片干预后MID模型大鼠海马主要能量转运蛋白表达揭示其抗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微血栓诱发的MID大鼠模型,给予通络醒脑泡腾片干预90 d,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法评价大鼠海马GLUT-1、MCT-1和MCT-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通络醒脑泡腾片能显著缩短MID模型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增加进入有效区域次数并延长有效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络醒脑泡腾片能显著促进模型大鼠海马GLUT-1、MCT-1和MCT-2表达.结论:通络醒脑泡腾片改善MI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与其促进增强海马能量转运蛋白GLUT-1、MCT-1和MCT-2的表达有关.
作者:付文君;胡勇;任香怡;魏江平;付昆;徐世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验证针刺内关预处理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有效性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有关针刺内关预处理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利用Revman5.2.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10篇文献纳入评价,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扎冠脉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升高,以及实验后血清LDH值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结扎冠脉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明显升高幅度小(MD =0.08,95% CI[0.05,0.11],Z=5.51,P<0.00001),再灌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显著减低(MD =0.09,95% CI[0.06,0.13],Z=5.09,P<0.00001),血清LDH值明显降低(MD=2.94,95% CI[0.93,4.95],Z=2.87,P=0.004),心梗面积明显减小(MD =7.84,95% CI[3.12,12.56],Z=3.25,P=0.001),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MD=-61.99,95%CI[-112.86,-11.13],Z=2.39,P=0.02).结论:冠脉结扎再灌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病理变化过程,针刺内关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NO含量有关.
作者:李珩;肖宁;邵明璐;李洋;谭奇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要内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疾病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中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客观的辨识方法和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上的实际应用,因此大力开展中医理论普及教育和严谨的中医临床试验是有效开展中医“治未病”实践的必由之路.
作者:孙有智;罗畅;赵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比较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与单纯改良外剥内扎术对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环状混合痔病例63例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组31例采用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对环状混合痔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并发症更少、患者疼痛更轻.
作者:王春晖;冯大勇;冯月宁;王进宝;白志勇;王茜;安阿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肾虚邪伏”是温病伏气学说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素体肾虚体弱,邪气伏藏,伺机而作.临床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与“肾虚邪伏”具有相似的疾病特征,“肾虚邪伏”理论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提出治疗上以“温肾祛邪”为基本治则,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黄群;张传涛;刘业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探讨鼻鼽的发病机制以及外感与内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归纳为六气与人体气机升降的关系.从六气的特点和六经升降出发,将鼻鼽分为六淫直中于肺和六淫引动六经致病.并在经络表里关系和六气从化理论基础上,对六气、三阴三阳和经络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天人相应”的深刻内涵和自然界影响人体气机的机制,为鼻鼽病在临床上的论治和用药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健;张国霞;袁卫玲;李伊娜;李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两种,即生克五行理论和方位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五行关系是互相生克守恒的,各自地位是平行相同的;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土为上,调控其他四行,中央控四方,四方对应四时.并分析了方位五行理论在《内经》之后对于中医学发展和应用,《伤寒杂病论》、道家丹道学说以及后世诸位医家等关于五行方位理论的理解与阐发,进而论述了方位五行理论对水火理论、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和脾胃论学说的启发和影响.
作者:彭鑫;刘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纳达低、中、高剂量组和麦滋林组各10只.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胃黏膜ATP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胃黏膜Bax、p-Bcl-2、Bcl-2、caspase-3、cleaved-easpase-3、caspase-9、cleaved-caspase-9片段的表达.结果:纳达合剂可显著保护大鼠胃黏膜受损,并能显著提高胃黏膜ATP含量,虽能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达合剂能够显著减少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提高胃黏膜p-Bcl-2的表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表达,且p-Bcl-2/Bax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纳达合剂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勇;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比较止晕三针与针刺、药物对颈性眩晕(CV)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方法:将180例CV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和药物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TCD检测CV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量(Vs)、平均血流量(Vm)、舒张期血流量(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3组治疗后LVA和BA的Vs、Vm、Vd明显升高,PI、RI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I和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PI与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晕三针在改善CV患者RVA的Vs、Vd、Vm和PI值方面均优于针刺和川芎嗪加西比灵的作用.
作者:顾春蕾;宋红;朱思刚;刘文波;陈学军;戴嘉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各大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类别频次.结果:纳入文献532篇,涉及处方132首,共计中药105味1328频次,平均每个处方使用中药18味.频次高的前18味分别是炙甘草、桂枝、丹参、麦冬、黄芪、茯苓、党参、当归、生地、酸枣仁、龙骨、牡蛎、白术、远志、半夏、五味子、川芎、赤芍,累计使用654频次涉及药物类别16类,前4位为补虚药(924次)、安神药(605次)、清热药(513次)、活血化瘀药(502次).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心悸以益气养血为主,辅以宁心安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要的核心药物为炙甘草、桂枝.
作者:顾平;刁凤声;张晓华;隋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临床广泛存在“多病杂陈”状态,此类疾病多病情复杂,不同疾病之间互相影响,病性上多虚多实:既有虚实错杂、寒热错杂,又有上下错杂、内外错杂,病理因素之间互相转化,复合为患,属于“复合病机”范畴,专科医生在治疗上往往难以兼顾.叶放教授主张应从整体上把握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内科疑难病症“复合病机理论”,擅长采用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在明确多种疾病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首辨病性之虚实、寒热,次辨涉及脏腑病位和病理因素,再进一步分析其标本主次,采用“复法制方”疗效较为满意,故总结其治疗验案三则以供参考.
作者:梁冰;叶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卑惵是中医古籍中记载的一种情志疾病,以自卑愧疚、惊恐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文献中关于卑惵的记载较为零散,其名首见于《伤寒论》,其因机证治散见于后世诸家.故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三方面对卑惵的源流进行考证,探本溯源,理清源流,并总结了历代医家对卑惵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卑惵的治法方药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拓宽临床思路,对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有所裨益.
作者:连松;陶春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199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录于万方、雏普、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的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对其治疗时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21篇文献中,采用辨病结合辨证选穴的文献有4篇占19.05%(4/21),采用辨病选穴的文献有14篇占66.67%(14/21),采用辨证选穴的文献有3篇占14.29% (3/21).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足三里(21/21,100%)、中脘(19/21,90.48%)、胃俞(14/21,66.67%)、脾俞(12/21,57.14%)、肝俞(9/21,42.86%)、天枢(8/21,38.10%)、太冲(7/21,33.33%)、内关(5/21,23.81%),使用腧穴广泛、频次多的经脉有膀胱经、胃经、任脉.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辨病选穴为常见,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常用经脉多集中在膀胱经、胃经和任脉.
作者:邢家铭;盛雪燕;赵耀东;赵中亭;孙鹏云;朱田田;严兴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中医证型和证素的研究,为临床“辨证论治”IPF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科技核心所收录的关于IPF证型研究的现代文献,并对其证型、证素以及证素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F共有31种证型10种证素,气阴两虚、痰瘀阻肺型,气虚痰瘀型和气虚血瘀型为常见的3种证型,气虚、血瘀、痰浊和阴虚为分布广的4种证素.结论:“气、阴、痰、瘀”是IPF四大致病因素,IPF是一种多证候相互混杂的疾病,治疗时要从多方面考虑,以求准确辨证治疗.
作者:徐飞;崔文强;刘宝君;董竞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2012 ~2014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刊发的所有对照试验文献的统计分析,对中医基础性研究的现状及选题方向提供参考.方法:采取人工检索及CNKI数据库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文献的作者数、第一作者单位、所属基金项目、是否为针灸/推拿类以及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发表的对照性试验研究文献数及引文量逐年增长,但是针灸、推拿及多学科联合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小.结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在中医基础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有较稳定较高级别的作者群.中医药依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中医针灸、推拿以及多学科跨领域联合研究的潜力巨大.
作者:张烨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考察菩人丹改善高糖波动状态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INS-1细胞置于含33.3 mmol·L-1和11.1 mmol·L-1葡萄糖RPMI1640培养液内12h交替培养,持续培养5d构建高糖波动细胞模型.分别以5%、10%菩人丹含药血清对高糖波动状态下INS-1细胞干预24 h,并以二甲双胍含药血清作为阳性对照.正常对照组细胞以含11.1 mmol· L-1葡萄糖的RPMI1640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大鼠胰岛素ELISA试剂盒测定胰岛素分泌量,Western blot 分析IRS2、Akt、mTOR、P70s6k和PTP1B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波动能够显著降低INS-1细胞活力及胰岛素分泌量,下调INS-1细胞的IRS2蛋白质表达水平,提高IRS2磷酸化水平,降低INS-1细胞Akt、mTOR和P70s6k的磷酸化水平,上调PTPlB蛋白质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菩人丹含药血清能增加INS-1细胞活力及胰岛素分泌量,上调IRS2蛋白质表达,抑制IRS2磷酸化,促进Akt、mTOR和P70s6k的磷酸化,下调PTPlB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菩人丹调控高糖波动诱导的INS-1细胞IRS2、Akt、mTOR、P70s6k和PTPlB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磷酸化水平,改善高糖波动状态下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
作者:白颖慧;杜子亮;陈书;鲁碧楠;庞宗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基于大鼠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模型,探讨参附强心丸对CRS大鼠心肾部位Bcl-2/Bax蛋白表达及抗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合并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心肾综合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卡托普利对照组6组,给药4周后测定血液中脑钠肽、醛固酮、肌酐等,计算左肾、心室脏器指数,TUNEL法测定心、肾凋亡,免疫组化测定心、肾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脑钠肽、醛固酮、肌酐、心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肾素活性、左肾指数明显降低,组织凋亡明显.参附强心丸中剂量组脑钠肽、肌酐降低明显;高剂量组醛固酮明显降低,可明显改善心肌肥厚及左肾坏死萎缩状态,上调大鼠心肾组织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降低心、肾细胞凋亡率.结论:参附强心丸高、中剂量组可以改善CRS大鼠肾功能、水钠潴留状态,通过上调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降低心肾组织凋亡,起到对心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梓;郝迪;吕楠;王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调控ApoE--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分化,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体外调控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亚型分化,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12周龄ApoE--雄性小鼠,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同时给予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干预,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采用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干预原代培养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表面受体CD206表达(CD206+ M2型)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M1型因子Nos2和M2型因子Arg1的表达.结果:12周龄ApoE-/-小鼠高脂喂养4周后,外周血炎症型单核细胞(Ly6Chi)的比例增高,定居型单核细胞(Ly6Clo)的比例降低;祛痰方具有降低Ly6Chi和增高Ly6Clo比例的趋势;祛痰化瘀方干预显著降低Ly6Chi的比例,提高Ly6Clo的比例.祛痰方含药血清增加巨噬细胞Arg1的表达,但仅轻度提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可提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和Arg1的表达,抑制Nos2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ox-LDL促进M2型泡沫细胞分化;祛痰方含药血清仅轻度提高M2型泡沫细胞比例;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进一步提高M2型泡沫细胞比例,但没有明显改善Arg1和Nos2的表达.结论:祛痰方调节单核-巨噬-泡沫细胞分化作用不明显,而祛痰化瘀方通过调节单核、巨噬、泡沫细胞的功能性分化,可能是祛痰化瘀方减缓、抑制As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环节之一.
作者:袁晓雯;乔艳雪;李蕊;姜楠;陈冰;张剑平;胡镜清;马雅銮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