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武;张涛;王泓午;张国骏
目的:以《诸病源候论》所载一条调理脾胃的导引法为研究对象,以中脘穴区皮温作为检测指标,观测不同三调技术搭配方案对中脘部位皮温的改变.方法:首先,在综合分析该书导引三调特征基础上,根据其文字描述分别还原出可能的三调操作技术,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不同呼吸形式对皮温的影响.结果:吸气后屏气上举与安静态比较,皮温变化的波动幅度更小,具有规律性,其穴区均温、穴点温度、穴区高温度和穴区低温度的波动幅度与安静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心和调息操作标准一致前提下,吸气后屏气操作,中脘穴区温度波动幅度更小,容易产生温热感.
作者:刘峰;张海波;刘天君;黄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要内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疾病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中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客观的辨识方法和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上的实际应用,因此大力开展中医理论普及教育和严谨的中医临床试验是有效开展中医“治未病”实践的必由之路.
作者:孙有智;罗畅;赵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199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录于万方、雏普、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的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对其治疗时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21篇文献中,采用辨病结合辨证选穴的文献有4篇占19.05%(4/21),采用辨病选穴的文献有14篇占66.67%(14/21),采用辨证选穴的文献有3篇占14.29% (3/21).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足三里(21/21,100%)、中脘(19/21,90.48%)、胃俞(14/21,66.67%)、脾俞(12/21,57.14%)、肝俞(9/21,42.86%)、天枢(8/21,38.10%)、太冲(7/21,33.33%)、内关(5/21,23.81%),使用腧穴广泛、频次多的经脉有膀胱经、胃经、任脉.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辨病选穴为常见,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常用经脉多集中在膀胱经、胃经和任脉.
作者:邢家铭;盛雪燕;赵耀东;赵中亭;孙鹏云;朱田田;严兴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珍珠作为药用在我国具有两千年的应用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等功效,主治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疮疡不敛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满意.珍珠通过与安神药、补虚药、化痰药配伍,安神定惊功效增强;与清热药、开窍药配伍,其明目消翳功效得到更好地发挥;与收湿敛疮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配伍,其解毒生肌功效增强.但珍珠复方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作者:林江;韦明婵;莫明月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比较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与单纯改良外剥内扎术对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环状混合痔病例63例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组31例采用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对环状混合痔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并发症更少、患者疼痛更轻.
作者:王春晖;冯大勇;冯月宁;王进宝;白志勇;王茜;安阿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根据“治未病”思想使用中药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发作的影响.方法:将2012、2013和2014年8月份因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在门诊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采用教育和中药口服治疗组和单纯教育对照组.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及推荐方案》中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发作累计时间和次数评估发作情况,采用血清总IgE检测评估实验室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当年11月份(秋季)临床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期间发作累计时间和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当年11月份(秋季)血清总IgE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治未病”思想使用中药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能减少患者发作累及时间和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黎迎春;黄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基于大鼠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模型,探讨参附强心丸对CRS大鼠心肾部位Bcl-2/Bax蛋白表达及抗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合并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心肾综合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卡托普利对照组6组,给药4周后测定血液中脑钠肽、醛固酮、肌酐等,计算左肾、心室脏器指数,TUNEL法测定心、肾凋亡,免疫组化测定心、肾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脑钠肽、醛固酮、肌酐、心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肾素活性、左肾指数明显降低,组织凋亡明显.参附强心丸中剂量组脑钠肽、肌酐降低明显;高剂量组醛固酮明显降低,可明显改善心肌肥厚及左肾坏死萎缩状态,上调大鼠心肾组织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降低心、肾细胞凋亡率.结论:参附强心丸高、中剂量组可以改善CRS大鼠肾功能、水钠潴留状态,通过上调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降低心肾组织凋亡,起到对心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梓;郝迪;吕楠;王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与前贤论述为基础,从肝主筋论述了慢性疲劳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一是“肝主筋”明确指出筋与肝在生理上的关系,人的运动源自筋力,筋得肝气滋养则柔顺有力;二是“肝气衰,筋不能动”则从病理上指出筋不能动是由于肝气衰所致;三是肝气衰的原因有情志过极、饮食失调、劳神过度等;四是肝气衰的临床表现分为肝主疏泄的异常及肝主筋的异常,即表现为精神情志的异常与疲乏无力;五是治疗当以补肝气、调气机为其基本治法,生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重者用生晒参以补元气达到补肝气的目的.本研究拓展了慢性疲劳辨证论治的思路,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受累人群的慢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衷敬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对《回回药方》中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得出脾胃病在发病方面以脾胃寒湿、气血亏损为主,久则可以及肾.治疗一方面注重运用香药、温药以温阳散寒化湿,促进黄黑体液消散;另一方面善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精血,提升脾经、胃经气力.同时在用药剂型方面内服侧重于应用膏剂即舐剂,外用侧重于应用拓药,内外兼治,提升脾胃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卫强;魏雪红;朱西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研究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方法:选取2005~2014年10年的细菌性痢疾逐月发病率与同期气象因素,运用SPSS22.0软件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前郭尔罗斯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与同期气象因素的单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公式计算异常积分,筛选出异常发病数据,分析异常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高发年份的相关性.结果: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前郭尔罗斯地区与平均低气温、平均高气温、极端低气温、极端高气温、平均气温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与极端高气压、平均气压呈中度负相关关系,与其他气象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且在火运太过之岁和木运不及之岁火气来复之时细菌性痢疾异常高发.结论:岁运与前郭尔罗斯地区痢疾发病规律有一定关系.
作者:徐方易;苏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对糖尿病辨证分型的历史资料和现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历史上,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是以三消分型论治为主,现以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相结合,尤其重视分期论治.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指南、标准、路径等陆续发布,促进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标准化的发展,对临床与科研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各“标准”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利于临床推广与科研.今后的研究中,应尽可能地参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证候学调查,形成高级别循证证据;尽可能地提高各地专家参与度并形成广泛共识,终形成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突出中医特色且被业界认可、易于推广的标准,促进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事业的发展.
作者:胡爱民;牛晓静;江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医药疗效与中医辨证的准确性息息相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增强免疫、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机会性感染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并有群众基础,被寄予厚望,但证候研究一直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故从体质较证相对稳定、体质决定证的发生、体质影响证的性质、其他疾病的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的借鉴等方面来阐明通过体质进行艾滋病证候研究的依据,并对通过体质进行艾滋病证候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想法进行了探讨,期望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对艾滋病中医证型、证候标准的建立等有所突破.
作者:王丹妮;徐立然;郭会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武威汉代医简》简68所载内容及其与牍86甲、乙的关系,学界鲜有讨论.故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传世文献的相关论述对上述诸简进行了研究,认为简68与牍86甲、乙皆与麻风病的诊治有关.并就简68的内容与牍86甲、乙所载之“恶病大风方”,结合《周礼》《本草图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传世文献对唐以前治疗麻风病的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发现自两汉以迄隋唐运用以石药为主的方剂攻治麻风病是医界通例,为进一步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和运用古代麻风病的诊治提供了资料借鉴.
作者:段祯;王亚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探讨鼻鼽的发病机制以及外感与内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归纳为六气与人体气机升降的关系.从六气的特点和六经升降出发,将鼻鼽分为六淫直中于肺和六淫引动六经致病.并在经络表里关系和六气从化理论基础上,对六气、三阴三阳和经络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天人相应”的深刻内涵和自然界影响人体气机的机制,为鼻鼽病在临床上的论治和用药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健;张国霞;袁卫玲;李伊娜;李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痤疮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古今医家常以火、热论之,泻火、清热是其主要治法.而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现代青壮年痤疮患者由于受阳盛体质、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因素影响,往往上焦肺热、中焦脾胃失调的病理状态同时存在.临床可见皮肤油腻,颜面、颈项、胸背部散在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损害.伴口臭、大便黏滞、排便不畅等症状.若仅以热论之恐失偏颇,仅以清热法治之则难奏全功.故试分析此类痤疮的病因病机及特点,提出清上焦肺热、畅中焦气机的并治之法,自拟清金畅中饮运用于临床,使上焦热清、中焦湿化,从而达到改善皮损的目的.
作者:侯波;黄陈招;鲍健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针害”古代又称之为“害针”、“针之害”,是指针灸治病过程中因误诊、误治而致疗效不显著甚至加重病情的临床现象.经络辨证正确、选穴合理、刺灸手法适宜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临证时做到辨别虚实、知调阴阳、识病深浅,方能避免或减少针害的发生,否则就会导致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逆调阴阳、疾浅针深、疾深针浅等针害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三则针害病案发生原因的分析,为临床避免针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作者:张慧;刘婷;刘建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2味药组方治病.笔者长期跟师赵国岑教授,其擅长使用对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效果甚佳,言谈身教,潜移默化,印象深刻.总结栝楼与蒲黄、白菊花与槐花、佛手与陈皮、芡实与石榴皮、白茯苓与车前子、荜拨与赤石脂、黑豆与羊肾、姜石与血竭8组对药在历史渊源、功能主治、配伍搭配及临床运用方面,以资探讨.
作者:张俊萍;毕广宇;赵一;赵国岑;魏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分析《千金方》中对符咒的运用,探讨符咒的心理学内涵.符咒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并不等同于迷信,它很好地运用到“意”,不仅动员了医者之意,坚定了医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也鼓舞振奋了患者之意,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念.其心理学内涵与“暗示疗法”相似,同时也与中医理论“心主神明,形神合一”的思想有密切联系.在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运用有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陶乐维;陆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总结秦月好主任医师治疗女性偏头痛的临证经验,认为女性偏头痛以风、痰、瘀为要,病位主要在肝胆,并与脾胃相关,其核心痛机为“内风上扰、痰阻血瘀、脉络不通”.结合临证经验对治疗头痛的经典方剂散偏汤进行化裁,以川芎、炒白芍、白芥子、白芷、土茯苓、丹参、白僵蚕、苍耳子组成散偏汤化裁方,遵核心病机治以“祛风化痰,活血止痛”,临床应用每获良效.
作者:苏泽琦;陈聪;彭莉;王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调控ApoE--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分化,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体外调控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亚型分化,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12周龄ApoE--雄性小鼠,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同时给予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干预,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采用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干预原代培养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表面受体CD206表达(CD206+ M2型)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M1型因子Nos2和M2型因子Arg1的表达.结果:12周龄ApoE-/-小鼠高脂喂养4周后,外周血炎症型单核细胞(Ly6Chi)的比例增高,定居型单核细胞(Ly6Clo)的比例降低;祛痰方具有降低Ly6Chi和增高Ly6Clo比例的趋势;祛痰化瘀方干预显著降低Ly6Chi的比例,提高Ly6Clo的比例.祛痰方含药血清增加巨噬细胞Arg1的表达,但仅轻度提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可提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和Arg1的表达,抑制Nos2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ox-LDL促进M2型泡沫细胞分化;祛痰方含药血清仅轻度提高M2型泡沫细胞比例;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进一步提高M2型泡沫细胞比例,但没有明显改善Arg1和Nos2的表达.结论:祛痰方调节单核-巨噬-泡沫细胞分化作用不明显,而祛痰化瘀方通过调节单核、巨噬、泡沫细胞的功能性分化,可能是祛痰化瘀方减缓、抑制As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环节之一.
作者:袁晓雯;乔艳雪;李蕊;姜楠;陈冰;张剑平;胡镜清;马雅銮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