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铭;盛雪燕;赵耀东;赵中亭;孙鹏云;朱田田;严兴科
临床广泛存在“多病杂陈”状态,此类疾病多病情复杂,不同疾病之间互相影响,病性上多虚多实:既有虚实错杂、寒热错杂,又有上下错杂、内外错杂,病理因素之间互相转化,复合为患,属于“复合病机”范畴,专科医生在治疗上往往难以兼顾.叶放教授主张应从整体上把握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内科疑难病症“复合病机理论”,擅长采用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在明确多种疾病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首辨病性之虚实、寒热,次辨涉及脏腑病位和病理因素,再进一步分析其标本主次,采用“复法制方”疗效较为满意,故总结其治疗验案三则以供参考.
作者:梁冰;叶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各大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类别频次.结果:纳入文献532篇,涉及处方132首,共计中药105味1328频次,平均每个处方使用中药18味.频次高的前18味分别是炙甘草、桂枝、丹参、麦冬、黄芪、茯苓、党参、当归、生地、酸枣仁、龙骨、牡蛎、白术、远志、半夏、五味子、川芎、赤芍,累计使用654频次涉及药物类别16类,前4位为补虚药(924次)、安神药(605次)、清热药(513次)、活血化瘀药(502次).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心悸以益气养血为主,辅以宁心安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要的核心药物为炙甘草、桂枝.
作者:顾平;刁凤声;张晓华;隋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纳达低、中、高剂量组和麦滋林组各10只.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胃黏膜ATP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胃黏膜Bax、p-Bcl-2、Bcl-2、caspase-3、cleaved-easpase-3、caspase-9、cleaved-caspase-9片段的表达.结果:纳达合剂可显著保护大鼠胃黏膜受损,并能显著提高胃黏膜ATP含量,虽能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达合剂能够显著减少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提高胃黏膜p-Bcl-2的表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表达,且p-Bcl-2/Bax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纳达合剂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勇;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胆气春升论是李东垣脾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及张仲景少阳证启发,创少阳春升论.认为少阳甲胆为五运六气之首,少阳枢机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元气的敷布有赖于胆气的升发、脾胃的升降、三焦的气化乃至人体阳气之升发,气机之出入皆有赖胆气之升发相助,阴火的产生与胆气的升发不足也关系密切,故在临床用药中时时顾护少阳春升之气.自拟方剂中近半为升阳方剂,善用羌活、升麻、防风、柴胡等风药,服药方法以荷叶裹烧饭为丸,主张春天适当应用风药,使潜藏一冬的阳气得以伸展.
作者:魏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总结秦月好主任医师治疗女性偏头痛的临证经验,认为女性偏头痛以风、痰、瘀为要,病位主要在肝胆,并与脾胃相关,其核心痛机为“内风上扰、痰阻血瘀、脉络不通”.结合临证经验对治疗头痛的经典方剂散偏汤进行化裁,以川芎、炒白芍、白芥子、白芷、土茯苓、丹参、白僵蚕、苍耳子组成散偏汤化裁方,遵核心病机治以“祛风化痰,活血止痛”,临床应用每获良效.
作者:苏泽琦;陈聪;彭莉;王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内关乃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络,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一穴贯连三经,故内关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价值.通过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内关穴的论述,试图从穴位文献出处、释义、本经经脉络属关系与奇经八脉交会关系,以及穴位的双向调节和主治病症方面进行初步文献整理,总结内关穴的应用规律,归纳其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内关穴提供文献依据,为今后临床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作者:李佳;吴松;黄伟;王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考察通络醒脑泡腾片干预后MID模型大鼠海马主要能量转运蛋白表达揭示其抗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微血栓诱发的MID大鼠模型,给予通络醒脑泡腾片干预90 d,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法评价大鼠海马GLUT-1、MCT-1和MCT-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通络醒脑泡腾片能显著缩短MID模型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增加进入有效区域次数并延长有效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络醒脑泡腾片能显著促进模型大鼠海马GLUT-1、MCT-1和MCT-2表达.结论:通络醒脑泡腾片改善MI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与其促进增强海马能量转运蛋白GLUT-1、MCT-1和MCT-2的表达有关.
作者:付文君;胡勇;任香怡;魏江平;付昆;徐世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比较止晕三针与针刺、药物对颈性眩晕(CV)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方法:将180例CV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和药物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TCD检测CV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量(Vs)、平均血流量(Vm)、舒张期血流量(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3组治疗后LVA和BA的Vs、Vm、Vd明显升高,PI、RI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I和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PI与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晕三针在改善CV患者RVA的Vs、Vd、Vm和PI值方面均优于针刺和川芎嗪加西比灵的作用.
作者:顾春蕾;宋红;朱思刚;刘文波;陈学军;戴嘉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痤疮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古今医家常以火、热论之,泻火、清热是其主要治法.而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现代青壮年痤疮患者由于受阳盛体质、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因素影响,往往上焦肺热、中焦脾胃失调的病理状态同时存在.临床可见皮肤油腻,颜面、颈项、胸背部散在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损害.伴口臭、大便黏滞、排便不畅等症状.若仅以热论之恐失偏颇,仅以清热法治之则难奏全功.故试分析此类痤疮的病因病机及特点,提出清上焦肺热、畅中焦气机的并治之法,自拟清金畅中饮运用于临床,使上焦热清、中焦湿化,从而达到改善皮损的目的.
作者:侯波;黄陈招;鲍健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肾虚邪伏”是温病伏气学说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素体肾虚体弱,邪气伏藏,伺机而作.临床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与“肾虚邪伏”具有相似的疾病特征,“肾虚邪伏”理论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提出治疗上以“温肾祛邪”为基本治则,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黄群;张传涛;刘业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分析《千金方》中对符咒的运用,探讨符咒的心理学内涵.符咒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并不等同于迷信,它很好地运用到“意”,不仅动员了医者之意,坚定了医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也鼓舞振奋了患者之意,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念.其心理学内涵与“暗示疗法”相似,同时也与中医理论“心主神明,形神合一”的思想有密切联系.在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运用有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陶乐维;陆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对《回回药方》中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得出脾胃病在发病方面以脾胃寒湿、气血亏损为主,久则可以及肾.治疗一方面注重运用香药、温药以温阳散寒化湿,促进黄黑体液消散;另一方面善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精血,提升脾经、胃经气力.同时在用药剂型方面内服侧重于应用膏剂即舐剂,外用侧重于应用拓药,内外兼治,提升脾胃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卫强;魏雪红;朱西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199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录于万方、雏普、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的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对其治疗时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21篇文献中,采用辨病结合辨证选穴的文献有4篇占19.05%(4/21),采用辨病选穴的文献有14篇占66.67%(14/21),采用辨证选穴的文献有3篇占14.29% (3/21).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足三里(21/21,100%)、中脘(19/21,90.48%)、胃俞(14/21,66.67%)、脾俞(12/21,57.14%)、肝俞(9/21,42.86%)、天枢(8/21,38.10%)、太冲(7/21,33.33%)、内关(5/21,23.81%),使用腧穴广泛、频次多的经脉有膀胱经、胃经、任脉.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辨病选穴为常见,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常用经脉多集中在膀胱经、胃经和任脉.
作者:邢家铭;盛雪燕;赵耀东;赵中亭;孙鹏云;朱田田;严兴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相对穴”是指身体各部位阴阳相对的2个腧穴,同时取用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其理论核心是阴阳学说.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对穴作为一种新的配穴方法,阴阳或阴阳表里相配,在调理阴阳方面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起到阴阳同调、阴阳相济之妙用.艾灸在针灸治疗疾病和日常防病保健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穴艾灸在调节阴阳、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取穴少、疗效好、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应用范围广、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
作者:杨志新;刘丁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2味药组方治病.笔者长期跟师赵国岑教授,其擅长使用对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效果甚佳,言谈身教,潜移默化,印象深刻.总结栝楼与蒲黄、白菊花与槐花、佛手与陈皮、芡实与石榴皮、白茯苓与车前子、荜拨与赤石脂、黑豆与羊肾、姜石与血竭8组对药在历史渊源、功能主治、配伍搭配及临床运用方面,以资探讨.
作者:张俊萍;毕广宇;赵一;赵国岑;魏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根据“治未病”思想使用中药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发作的影响.方法:将2012、2013和2014年8月份因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在门诊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采用教育和中药口服治疗组和单纯教育对照组.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及推荐方案》中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发作累计时间和次数评估发作情况,采用血清总IgE检测评估实验室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当年11月份(秋季)临床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期间发作累计时间和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当年11月份(秋季)血清总IgE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治未病”思想使用中药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能减少患者发作累及时间和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黎迎春;黄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分析瞑眩表现特点、发生机理与药物毒副作用的区别,指出瞑眩是包括药物、针灸等治疗领域在内的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反应现象,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短暂性的特点,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瞑眩现象发生后,其病均能迅速好转或快速痊愈.瞑眩反应尤其应与药物毒副作用相鉴别.当病情为瞑眩时要顺应病情,不要逆势而为;当病情为药物毒副反应时,更要诊断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尤应避免轻易断为瞑眩而贻误治疗情况的发生.
作者:华金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探讨鼻鼽的发病机制以及外感与内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归纳为六气与人体气机升降的关系.从六气的特点和六经升降出发,将鼻鼽分为六淫直中于肺和六淫引动六经致病.并在经络表里关系和六气从化理论基础上,对六气、三阴三阳和经络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天人相应”的深刻内涵和自然界影响人体气机的机制,为鼻鼽病在临床上的论治和用药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健;张国霞;袁卫玲;李伊娜;李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要内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疾病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中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客观的辨识方法和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上的实际应用,因此大力开展中医理论普及教育和严谨的中医临床试验是有效开展中医“治未病”实践的必由之路.
作者:孙有智;罗畅;赵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时,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此时腧穴的反应性较高,呈现一种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为“敏态”腧穴,敏态腧穴所具有的这种高反应性即为敏化性,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和光敏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和探讨腧穴的敏化性,认为敏化状态下的腧穴具有传递物质能量以及信息调控等重要作用,故具有生物学特性.深入全面地认识腧穴的敏化性,对掌握腧穴现代研究、丰富腧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宏君;蒋海琳;王富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