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叶放基于复合病机理论辨治“多病杂陈”状态临床经验

梁冰;叶放

关键词:多病杂陈, 复合病机, 复法制方, 名医经验, 叶放
摘要:临床广泛存在“多病杂陈”状态,此类疾病多病情复杂,不同疾病之间互相影响,病性上多虚多实:既有虚实错杂、寒热错杂,又有上下错杂、内外错杂,病理因素之间互相转化,复合为患,属于“复合病机”范畴,专科医生在治疗上往往难以兼顾.叶放教授主张应从整体上把握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内科疑难病症“复合病机理论”,擅长采用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在明确多种疾病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首辨病性之虚实、寒热,次辨涉及脏腑病位和病理因素,再进一步分析其标本主次,采用“复法制方”疗效较为满意,故总结其治疗验案三则以供参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辨证分型历史与现状

    对糖尿病辨证分型的历史资料和现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历史上,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是以三消分型论治为主,现以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相结合,尤其重视分期论治.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指南、标准、路径等陆续发布,促进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标准化的发展,对临床与科研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各“标准”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利于临床推广与科研.今后的研究中,应尽可能地参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证候学调查,形成高级别循证证据;尽可能地提高各地专家参与度并形成广泛共识,终形成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突出中医特色且被业界认可、易于推广的标准,促进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事业的发展.

    作者:胡爱民;牛晓静;江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孙思邈养老思想探析

    孙思邈一生聪明博达,独异于人,医术高湛,泽润中外.其自幼体弱多病,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博览医籍,并根据自身经历及临床所见,总结出独到的养生保健养老理论并身体力行,享寿百余岁.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对老年人如何健康的安度晚年、延缓衰老有详细论述,为老年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故试从七情平和、精神内守,百行周备、道德日全,导引按摩、合理运动,顺应自然、适常起居,推崇食养、提倡服饵,慎护其情、子孙有责6个方面分析阐述其关于老年人如何保健的细则提供借鉴.

    作者:张玉娜;金香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试论腧穴的生物学特性——敏化性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时,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此时腧穴的反应性较高,呈现一种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为“敏态”腧穴,敏态腧穴所具有的这种高反应性即为敏化性,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和光敏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和探讨腧穴的敏化性,认为敏化状态下的腧穴具有传递物质能量以及信息调控等重要作用,故具有生物学特性.深入全面地认识腧穴的敏化性,对掌握腧穴现代研究、丰富腧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宏君;蒋海琳;王富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试述李东垣“胆气春升论”

    胆气春升论是李东垣脾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及张仲景少阳证启发,创少阳春升论.认为少阳甲胆为五运六气之首,少阳枢机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元气的敷布有赖于胆气的升发、脾胃的升降、三焦的气化乃至人体阳气之升发,气机之出入皆有赖胆气之升发相助,阴火的产生与胆气的升发不足也关系密切,故在临床用药中时时顾护少阳春升之气.自拟方剂中近半为升阳方剂,善用羌活、升麻、防风、柴胡等风药,服药方法以荷叶裹烧饭为丸,主张春天适当应用风药,使潜藏一冬的阳气得以伸展.

    作者:魏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关于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经分析筛选,终确定8篇文献符合标准,将其作为Meta分析对象,并采用Review Manage5.2.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先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x2 =1.53,自由度为7,表明8篇文献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OR合并后经Z检验:Z=6.26,说明电针与其他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其他疗法,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样本量有限、方法学质量偏低,可能产生偏倚,对于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不能得出肯定性结论,故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贻霖;肖姮;蔡嘉洛;阳仁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基于线粒体凋亡途径探讨纳达合剂的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纳达低、中、高剂量组和麦滋林组各10只.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胃黏膜ATP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胃黏膜Bax、p-Bcl-2、Bcl-2、caspase-3、cleaved-easpase-3、caspase-9、cleaved-caspase-9片段的表达.结果:纳达合剂可显著保护大鼠胃黏膜受损,并能显著提高胃黏膜ATP含量,虽能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达合剂能够显著减少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提高胃黏膜p-Bcl-2的表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表达,且p-Bcl-2/Bax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纳达合剂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勇;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督脉对比夹脊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下肢功能恢复作用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比较督脉电针与夹脊电针对于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作用,为SCI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视角.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4月23日,纳入采用Allen打击法造模的大鼠SCI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包含督脉电针组、夹脊电针组、模型对照组中2个及以上组别的随机对照研究(RCT),以BBB功能评分为结局指标,使用Revman 5.3及GeMTC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含506只SCI大鼠,对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督脉电针和夹脊电针均可以显著提高SCI大鼠的下肢功能恢复程度,且夹脊电针的疗效等级概率排序高于督脉电针组.结论:夹脊电针对SCI大鼠功能恢复作用优于督脉电针,但是产生这种差异的现代医学机制仍未能完全明确,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李波霖;周宾宾;金昕;杨程程;崔俊武;李振兴;黄树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武威医简》68,86甲乙及唐以前麻风病用药特点讨论

    《武威汉代医简》简68所载内容及其与牍86甲、乙的关系,学界鲜有讨论.故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传世文献的相关论述对上述诸简进行了研究,认为简68与牍86甲、乙皆与麻风病的诊治有关.并就简68的内容与牍86甲、乙所载之“恶病大风方”,结合《周礼》《本草图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传世文献对唐以前治疗麻风病的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发现自两汉以迄隋唐运用以石药为主的方剂攻治麻风病是医界通例,为进一步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和运用古代麻风病的诊治提供了资料借鉴.

    作者:段祯;王亚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

    中医药疗效与中医辨证的准确性息息相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增强免疫、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机会性感染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并有群众基础,被寄予厚望,但证候研究一直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故从体质较证相对稳定、体质决定证的发生、体质影响证的性质、其他疾病的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的借鉴等方面来阐明通过体质进行艾滋病证候研究的依据,并对通过体质进行艾滋病证候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想法进行了探讨,期望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对艾滋病中医证型、证候标准的建立等有所突破.

    作者:王丹妮;徐立然;郭会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伤寒论》“消息”一词作“斟酌”解释,为学界所公认;然而借助词汇学研究成果,发现“斟酌”义项应出自西晋,而“起居”义项则“不晚于东汉中期”.另外,应用语文学方法,《伤寒论》原文387条的“消息和解其外”,“消息”以名词,作主语时,其合适的解释应为“起居”也非“斟酌”.在诠释学理论指导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一源,《金匮要略》“疟病篇”的“以饮食消息止之”也应作“起居”,以完成诠释学的融合.

    作者:刘超武;张涛;王泓午;张国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珍珠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规律分析

    珍珠作为药用在我国具有两千年的应用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等功效,主治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疮疡不敛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满意.珍珠通过与安神药、补虚药、化痰药配伍,安神定惊功效增强;与清热药、开窍药配伍,其明目消翳功效得到更好地发挥;与收湿敛疮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配伍,其解毒生肌功效增强.但珍珠复方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作者:林江;韦明婵;莫明月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地区痢疾发病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目的: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研究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方法:选取2005~2014年10年的细菌性痢疾逐月发病率与同期气象因素,运用SPSS22.0软件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前郭尔罗斯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与同期气象因素的单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公式计算异常积分,筛选出异常发病数据,分析异常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高发年份的相关性.结果: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前郭尔罗斯地区与平均低气温、平均高气温、极端低气温、极端高气温、平均气温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与极端高气压、平均气压呈中度负相关关系,与其他气象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且在火运太过之岁和木运不及之岁火气来复之时细菌性痢疾异常高发.结论:岁运与前郭尔罗斯地区痢疾发病规律有一定关系.

    作者:徐方易;苏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要内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疾病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中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客观的辨识方法和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上的实际应用,因此大力开展中医理论普及教育和严谨的中医临床试验是有效开展中医“治未病”实践的必由之路.

    作者:孙有智;罗畅;赵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2012~2014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刊登的对照试验文献分析

    目的:通过对2012 ~2014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刊发的所有对照试验文献的统计分析,对中医基础性研究的现状及选题方向提供参考.方法:采取人工检索及CNKI数据库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文献的作者数、第一作者单位、所属基金项目、是否为针灸/推拿类以及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发表的对照性试验研究文献数及引文量逐年增长,但是针灸、推拿及多学科联合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小.结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在中医基础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有较稳定较高级别的作者群.中医药依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中医针灸、推拿以及多学科跨领域联合研究的潜力巨大.

    作者:张烨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伞形科辛味中药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研究

    目的:评价常用伞形科辛味中药对体外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应用外翻肠囊法分别制备伞形科辛味中药提取物的含药肠吸收液,采用比浊法观察不同药物浓度肠吸收液(生药材浓度40、20、10、5、2.5、0 mg/ml)对体外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水提物与模型组比较,羌活、独活、南鹤虱、防风、盐小茴香、藁本、积雪草、当归水提物肠吸收液组均对血小板聚集无显著影响;蛇床子、前胡、白芷水提物肠吸收液组对血小板的聚集率显著降低;醇提物与模型组比较,蛇床子、独活、盐小茴香、南鹤虱、积雪草的醇提物肠吸收液组对血小板聚集无显著影响,藁本、防风、前胡、白芷、羌活、当归醇提物肠吸收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结论:伞形科中药藁本、防风、前胡、白芷、羌活、蛇床子和当归具有共同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郭宇飞;杨洪军;王燕平;黄颖;于国华;何子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分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和比较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调控ApoE--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分化,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体外调控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亚型分化,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12周龄ApoE--雄性小鼠,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同时给予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干预,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采用祛痰方和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干预原代培养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表面受体CD206表达(CD206+ M2型)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M1型因子Nos2和M2型因子Arg1的表达.结果:12周龄ApoE-/-小鼠高脂喂养4周后,外周血炎症型单核细胞(Ly6Chi)的比例增高,定居型单核细胞(Ly6Clo)的比例降低;祛痰方具有降低Ly6Chi和增高Ly6Clo比例的趋势;祛痰化瘀方干预显著降低Ly6Chi的比例,提高Ly6Clo的比例.祛痰方含药血清增加巨噬细胞Arg1的表达,但仅轻度提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可提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和Arg1的表达,抑制Nos2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ox-LDL促进M2型泡沫细胞分化;祛痰方含药血清仅轻度提高M2型泡沫细胞比例;祛痰化瘀方含药血清进一步提高M2型泡沫细胞比例,但没有明显改善Arg1和Nos2的表达.结论:祛痰方调节单核-巨噬-泡沫细胞分化作用不明显,而祛痰化瘀方通过调节单核、巨噬、泡沫细胞的功能性分化,可能是祛痰化瘀方减缓、抑制As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环节之一.

    作者:袁晓雯;乔艳雪;李蕊;姜楠;陈冰;张剑平;胡镜清;马雅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初探“清上畅中法”在痤疮治疗中的运用

    痤疮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古今医家常以火、热论之,泻火、清热是其主要治法.而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现代青壮年痤疮患者由于受阳盛体质、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因素影响,往往上焦肺热、中焦脾胃失调的病理状态同时存在.临床可见皮肤油腻,颜面、颈项、胸背部散在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损害.伴口臭、大便黏滞、排便不畅等症状.若仅以热论之恐失偏颇,仅以清热法治之则难奏全功.故试分析此类痤疮的病因病机及特点,提出清上焦肺热、畅中焦气机的并治之法,自拟清金畅中饮运用于临床,使上焦热清、中焦湿化,从而达到改善皮损的目的.

    作者:侯波;黄陈招;鲍健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从《黄帝内经》肝主筋论慢性疲劳病因病机与证治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与前贤论述为基础,从肝主筋论述了慢性疲劳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一是“肝主筋”明确指出筋与肝在生理上的关系,人的运动源自筋力,筋得肝气滋养则柔顺有力;二是“肝气衰,筋不能动”则从病理上指出筋不能动是由于肝气衰所致;三是肝气衰的原因有情志过极、饮食失调、劳神过度等;四是肝气衰的临床表现分为肝主疏泄的异常及肝主筋的异常,即表现为精神情志的异常与疲乏无力;五是治疗当以补肝气、调气机为其基本治法,生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重者用生晒参以补元气达到补肝气的目的.本研究拓展了慢性疲劳辨证论治的思路,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受累人群的慢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衷敬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与单纯改良外剥内扎术对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环状混合痔病例63例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组31例采用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对环状混合痔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并发症更少、患者疼痛更轻.

    作者:王春晖;冯大勇;冯月宁;王进宝;白志勇;王茜;安阿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针刺内关预处理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实验效应的系统评价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验证针刺内关预处理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有效性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有关针刺内关预处理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利用Revman5.2.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10篇文献纳入评价,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扎冠脉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升高,以及实验后血清LDH值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结扎冠脉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明显升高幅度小(MD =0.08,95% CI[0.05,0.11],Z=5.51,P<0.00001),再灌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显著减低(MD =0.09,95% CI[0.06,0.13],Z=5.09,P<0.00001),血清LDH值明显降低(MD=2.94,95% CI[0.93,4.95],Z=2.87,P=0.004),心梗面积明显减小(MD =7.84,95% CI[3.12,12.56],Z=3.25,P=0.001),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MD=-61.99,95%CI[-112.86,-11.13],Z=2.39,P=0.02).结论:冠脉结扎再灌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病理变化过程,针刺内关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NO含量有关.

    作者:李珩;肖宁;邵明璐;李洋;谭奇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