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郝迪;吕楠;王蕾
探讨鼻鼽的发病机制以及外感与内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归纳为六气与人体气机升降的关系.从六气的特点和六经升降出发,将鼻鼽分为六淫直中于肺和六淫引动六经致病.并在经络表里关系和六气从化理论基础上,对六气、三阴三阳和经络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天人相应”的深刻内涵和自然界影响人体气机的机制,为鼻鼽病在临床上的论治和用药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健;张国霞;袁卫玲;李伊娜;李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两种,即生克五行理论和方位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五行关系是互相生克守恒的,各自地位是平行相同的;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土为上,调控其他四行,中央控四方,四方对应四时.并分析了方位五行理论在《内经》之后对于中医学发展和应用,《伤寒杂病论》、道家丹道学说以及后世诸位医家等关于五行方位理论的理解与阐发,进而论述了方位五行理论对水火理论、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和脾胃论学说的启发和影响.
作者:彭鑫;刘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考察菩人丹改善高糖波动状态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INS-1细胞置于含33.3 mmol·L-1和11.1 mmol·L-1葡萄糖RPMI1640培养液内12h交替培养,持续培养5d构建高糖波动细胞模型.分别以5%、10%菩人丹含药血清对高糖波动状态下INS-1细胞干预24 h,并以二甲双胍含药血清作为阳性对照.正常对照组细胞以含11.1 mmol· L-1葡萄糖的RPMI1640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大鼠胰岛素ELISA试剂盒测定胰岛素分泌量,Western blot 分析IRS2、Akt、mTOR、P70s6k和PTP1B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波动能够显著降低INS-1细胞活力及胰岛素分泌量,下调INS-1细胞的IRS2蛋白质表达水平,提高IRS2磷酸化水平,降低INS-1细胞Akt、mTOR和P70s6k的磷酸化水平,上调PTPlB蛋白质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菩人丹含药血清能增加INS-1细胞活力及胰岛素分泌量,上调IRS2蛋白质表达,抑制IRS2磷酸化,促进Akt、mTOR和P70s6k的磷酸化,下调PTPlB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菩人丹调控高糖波动诱导的INS-1细胞IRS2、Akt、mTOR、P70s6k和PTPlB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磷酸化水平,改善高糖波动状态下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
作者:白颖慧;杜子亮;陈书;鲁碧楠;庞宗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总结秦月好主任医师治疗女性偏头痛的临证经验,认为女性偏头痛以风、痰、瘀为要,病位主要在肝胆,并与脾胃相关,其核心痛机为“内风上扰、痰阻血瘀、脉络不通”.结合临证经验对治疗头痛的经典方剂散偏汤进行化裁,以川芎、炒白芍、白芥子、白芷、土茯苓、丹参、白僵蚕、苍耳子组成散偏汤化裁方,遵核心病机治以“祛风化痰,活血止痛”,临床应用每获良效.
作者:苏泽琦;陈聪;彭莉;王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根据“治未病”思想使用中药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发作的影响.方法:将2012、2013和2014年8月份因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在门诊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采用教育和中药口服治疗组和单纯教育对照组.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及推荐方案》中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发作累计时间和次数评估发作情况,采用血清总IgE检测评估实验室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当年11月份(秋季)临床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期间发作累计时间和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当年11月份(秋季)血清总IgE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治未病”思想使用中药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能减少患者发作累及时间和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黎迎春;黄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痤疮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古今医家常以火、热论之,泻火、清热是其主要治法.而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现代青壮年痤疮患者由于受阳盛体质、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因素影响,往往上焦肺热、中焦脾胃失调的病理状态同时存在.临床可见皮肤油腻,颜面、颈项、胸背部散在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损害.伴口臭、大便黏滞、排便不畅等症状.若仅以热论之恐失偏颇,仅以清热法治之则难奏全功.故试分析此类痤疮的病因病机及特点,提出清上焦肺热、畅中焦气机的并治之法,自拟清金畅中饮运用于临床,使上焦热清、中焦湿化,从而达到改善皮损的目的.
作者:侯波;黄陈招;鲍健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199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录于万方、雏普、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的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对其治疗时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21篇文献中,采用辨病结合辨证选穴的文献有4篇占19.05%(4/21),采用辨病选穴的文献有14篇占66.67%(14/21),采用辨证选穴的文献有3篇占14.29% (3/21).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足三里(21/21,100%)、中脘(19/21,90.48%)、胃俞(14/21,66.67%)、脾俞(12/21,57.14%)、肝俞(9/21,42.86%)、天枢(8/21,38.10%)、太冲(7/21,33.33%)、内关(5/21,23.81%),使用腧穴广泛、频次多的经脉有膀胱经、胃经、任脉.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辨病选穴为常见,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常用经脉多集中在膀胱经、胃经和任脉.
作者:邢家铭;盛雪燕;赵耀东;赵中亭;孙鹏云;朱田田;严兴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孙思邈一生聪明博达,独异于人,医术高湛,泽润中外.其自幼体弱多病,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博览医籍,并根据自身经历及临床所见,总结出独到的养生保健养老理论并身体力行,享寿百余岁.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对老年人如何健康的安度晚年、延缓衰老有详细论述,为老年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故试从七情平和、精神内守,百行周备、道德日全,导引按摩、合理运动,顺应自然、适常起居,推崇食养、提倡服饵,慎护其情、子孙有责6个方面分析阐述其关于老年人如何保健的细则提供借鉴.
作者:张玉娜;金香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纳达低、中、高剂量组和麦滋林组各10只.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胃黏膜ATP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胃黏膜Bax、p-Bcl-2、Bcl-2、caspase-3、cleaved-easpase-3、caspase-9、cleaved-caspase-9片段的表达.结果:纳达合剂可显著保护大鼠胃黏膜受损,并能显著提高胃黏膜ATP含量,虽能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达合剂能够显著减少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提高胃黏膜p-Bcl-2的表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表达,且p-Bcl-2/Bax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纳达合剂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勇;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验证针刺内关预处理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有效性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有关针刺内关预处理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利用Revman5.2.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10篇文献纳入评价,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扎冠脉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升高,以及实验后血清LDH值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结扎冠脉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明显升高幅度小(MD =0.08,95% CI[0.05,0.11],Z=5.51,P<0.00001),再灌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显著减低(MD =0.09,95% CI[0.06,0.13],Z=5.09,P<0.00001),血清LDH值明显降低(MD=2.94,95% CI[0.93,4.95],Z=2.87,P=0.004),心梗面积明显减小(MD =7.84,95% CI[3.12,12.56],Z=3.25,P=0.001),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MD=-61.99,95%CI[-112.86,-11.13],Z=2.39,P=0.02).结论:冠脉结扎再灌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病理变化过程,针刺内关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NO含量有关.
作者:李珩;肖宁;邵明璐;李洋;谭奇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要内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疾病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中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客观的辨识方法和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上的实际应用,因此大力开展中医理论普及教育和严谨的中医临床试验是有效开展中医“治未病”实践的必由之路.
作者:孙有智;罗畅;赵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临床广泛存在“多病杂陈”状态,此类疾病多病情复杂,不同疾病之间互相影响,病性上多虚多实:既有虚实错杂、寒热错杂,又有上下错杂、内外错杂,病理因素之间互相转化,复合为患,属于“复合病机”范畴,专科医生在治疗上往往难以兼顾.叶放教授主张应从整体上把握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内科疑难病症“复合病机理论”,擅长采用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在明确多种疾病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首辨病性之虚实、寒热,次辨涉及脏腑病位和病理因素,再进一步分析其标本主次,采用“复法制方”疗效较为满意,故总结其治疗验案三则以供参考.
作者:梁冰;叶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对《回回药方》中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得出脾胃病在发病方面以脾胃寒湿、气血亏损为主,久则可以及肾.治疗一方面注重运用香药、温药以温阳散寒化湿,促进黄黑体液消散;另一方面善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精血,提升脾经、胃经气力.同时在用药剂型方面内服侧重于应用膏剂即舐剂,外用侧重于应用拓药,内外兼治,提升脾胃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卫强;魏雪红;朱西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基于大鼠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模型,探讨参附强心丸对CRS大鼠心肾部位Bcl-2/Bax蛋白表达及抗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合并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心肾综合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卡托普利对照组6组,给药4周后测定血液中脑钠肽、醛固酮、肌酐等,计算左肾、心室脏器指数,TUNEL法测定心、肾凋亡,免疫组化测定心、肾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脑钠肽、醛固酮、肌酐、心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肾素活性、左肾指数明显降低,组织凋亡明显.参附强心丸中剂量组脑钠肽、肌酐降低明显;高剂量组醛固酮明显降低,可明显改善心肌肥厚及左肾坏死萎缩状态,上调大鼠心肾组织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降低心、肾细胞凋亡率.结论:参附强心丸高、中剂量组可以改善CRS大鼠肾功能、水钠潴留状态,通过上调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降低心肾组织凋亡,起到对心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梓;郝迪;吕楠;王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时,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此时腧穴的反应性较高,呈现一种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为“敏态”腧穴,敏态腧穴所具有的这种高反应性即为敏化性,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和光敏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和探讨腧穴的敏化性,认为敏化状态下的腧穴具有传递物质能量以及信息调控等重要作用,故具有生物学特性.深入全面地认识腧穴的敏化性,对掌握腧穴现代研究、丰富腧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宏君;蒋海琳;王富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各大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类别频次.结果:纳入文献532篇,涉及处方132首,共计中药105味1328频次,平均每个处方使用中药18味.频次高的前18味分别是炙甘草、桂枝、丹参、麦冬、黄芪、茯苓、党参、当归、生地、酸枣仁、龙骨、牡蛎、白术、远志、半夏、五味子、川芎、赤芍,累计使用654频次涉及药物类别16类,前4位为补虚药(924次)、安神药(605次)、清热药(513次)、活血化瘀药(502次).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心悸以益气养血为主,辅以宁心安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要的核心药物为炙甘草、桂枝.
作者:顾平;刁凤声;张晓华;隋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珍珠作为药用在我国具有两千年的应用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等功效,主治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疮疡不敛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满意.珍珠通过与安神药、补虚药、化痰药配伍,安神定惊功效增强;与清热药、开窍药配伍,其明目消翳功效得到更好地发挥;与收湿敛疮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配伍,其解毒生肌功效增强.但珍珠复方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作者:林江;韦明婵;莫明月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比较止晕三针与针刺、药物对颈性眩晕(CV)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方法:将180例CV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和药物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TCD检测CV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量(Vs)、平均血流量(Vm)、舒张期血流量(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3组治疗后LVA和BA的Vs、Vm、Vd明显升高,PI、RI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I和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PI与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晕三针在改善CV患者RVA的Vs、Vd、Vm和PI值方面均优于针刺和川芎嗪加西比灵的作用.
作者:顾春蕾;宋红;朱思刚;刘文波;陈学军;戴嘉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特应性皮炎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具有发病率高、临床特征明显、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特应性皮炎是现代医学术语,古代医学并没有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名,古文献只是记载了类似的疾病但命名繁杂.故主要对多部古籍进行系统研究,对中医古籍中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从古代病名的源头、发展、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病特点等进行深入探讨,归纳古代相关皮肤病证与特应性皮炎的异同,为该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吴偲;王彬;陈秀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比较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与单纯改良外剥内扎术对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环状混合痔病例63例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组31例采用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对环状混合痔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芍倍注射收敛化瘀法加改良外剥内扎术并发症更少、患者疼痛更轻.
作者:王春晖;冯大勇;冯月宁;王进宝;白志勇;王茜;安阿玥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