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徐斌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导向因子Slit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4只.建立大鼠右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端对端缝合模型.治疗组取“环跳”、“足三里”电针治疗,每日1次,7d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以免疫组化法、RT-PCR法分别检测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L4-L6) Slit1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组Slit1及其mRNA在第1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且治疗组与模型组始终都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能明显增强损伤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L4-L6)中Slit1及其mRNA的表达,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
作者:杜旭;王瑞辉;王孟林;张晓芹;胥冰;胡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医学对于睡眠是采用宏观角度认识的,《内经》运用阴阳学说阐释睡眠产生的机制,将睡眠-觉醒这一生命现象称为“寤寐”.寤寐的交替循环即是阴阳的动静变化,因此阴阳变化与睡眠关系至关重要.研究睡眠产生的阴阳机制,为中医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李黎;邵祺腾;王昊;张振华;王克勤;杨秋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的降压作用及对眩晕的影响.方法:①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无创尾套法测量清醒肾性高血压大鼠(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RHR)尾动脉收缩压;②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降压作用;③以氯仿引起的眼球震颤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评定药物对眩晕的影响.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眩晕宁片实验组及卡托普利组对RHR产生明显的降压作用;实验组各剂量间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给药2周后,眩晕宁片明显降低SHR的血压,但其降压幅度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灌胃不同剂量眩晕宁片后,氯仿引起的豚鼠眼球震颤潜伏期均有延长和持续时间缩短.结论:眩晕宁片有明显的降压和抗眩晕作用.
作者:常华;何胜旭;张陆勇;江振洲;邹节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热敷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骨科门诊患者112例,按病例尾号随机分为2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热敷配合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指地距离(FF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改良JOA指数改善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9.3%,对照组57.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FFD、VAS评分、JOA变化比较,2组治疗后FFD、VAS评分、JOA情况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热敷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可有效改善OA患者的VAS、FFD及JOA指数,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
作者:李畈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小儿慢性肺炎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拉啶+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拉啶治疗,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RP值和胸片病灶阴影大小.结果:组间治疗后白细胞计数、CRP值和胸片病灶阴影直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联合传统西医治疗小儿慢性肺炎疗效确切,能够在短期内控制肺部炎症,值得探讨.
作者:袁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厚朴排气合剂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厚朴排气合剂.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4d内恢复肠鸣者26例,7d内恢复肠鸣音者17例,10 d内恢复肠鸣音者4例.梗阻缓解时间一般为7-14d,多数患者于2周内治愈.1例因腹部腹胀、腹痛、呕吐明显被误诊为机械性肠梗行2次手术探查,致使肠管受损,于术后7d出现肠瘘,在院治疗70余天方治愈出院.结论:厚朴排气合剂配合西医常规可有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相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毒虚论”是壮医的病因学说,认为“毒”邪和体“虚”是导致一切疾病原因,不重视情志致病之因.其“毒”的涵义宽泛,涵盖了除情志致病之外的中医病因.故从壮医毒虚论的起源入手,联系壮族的人文心理,对壮医“毒虚”病因学理论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对完善壮医病因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莫清莲;林怡;戴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针灸选穴,观察针刺肺经穴和大肠经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针刺1组(肺经穴组)、针刺2组(大肠经穴组)、针刺3组(肺大肠经穴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4个组均按需吸入万托林,前3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刺治疗,针剌1组取中府、尺泽、列缺等,针刺2组取曲池、合谷、天枢等,针刺3组取尺泽、列缺、合谷、天枢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哮喘患者肺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各针刺组FEV1、PEF、FEV1/FVC、FEF25、FEF50、FEF75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针刺1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FEV1、PEF、FEV1/FVC、FEF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2组对FEV1、PEF、FEF50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EF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3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改善,FEV1、FEV1/FVC、FEF25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从肺、肠论治以及肺肠合治均可使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且肺肠合治的改善作用更明显,说明肺经穴与大肠经穴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付钰;刘寨华;王宝凯;陈晟;谭程;朱琦;赵吉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对清末名医张生甫先生著作《虚劳要旨》进行整体分析和归纳,探赜其对虚劳病证的认知及其诊疗特色.其撰用内、难、金匮诸书,以劳倦、情志久伤脏腑阴阳气血为虚劳主要病因.诊治虚劳以甘温为大法,从五劳七伤立论,以心脾肾为大端,精研脉法,详论虚劳脉证,并在虚劳治疗中提出以情志相胜之法论治,注重静守调养对虚劳向愈的作用.其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证及其他疾病的认知和诊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夏洁楠;侯江淇;王国为;张琰琨;徐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归纳近年来当归在妇科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能止血调经止痛,女子以血为本,在治疗血虚、血热、血瘀、血寒型月经病等方面应用广泛.现代药理表明,当归中多项成分可以调和血液平衡,如多糖与抗贫血作用相关,因此当归被历代医家尊为妇科要药.
作者:袁雪菲;曹阳;张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拟芪桂升板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血小板抗体及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均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抗体、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了解芪桂升板方的作用机制.结果:芪挂升板方可能通过上调调节性T细胞功能,减少自身血小板抗体产生,达到提升血小板的目的.
作者:张雪娟;王春秀;赵伟娥;姬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黄帝内经》是经络腧穴理论发展的奠基石,标志着针灸从医疗实践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时代.从《内经》成书时代开始,对腧穴的形象运用了多种名称加以描述,如《灵柩·本输》之“输”、“腧”,《动输》之“输”,《背俞》之“俞”、“腧”,《素问·气穴论》之“气穴”,《气府论》之“气府”,《骨空论》之“骨空”,其他篇章中还有“节”、“会”等,均从《内经》经文及文字发生学两方面重新审视了腧穴的蕴义与内涵.
作者:苏妆;鞠宝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在系统收集整理60年来中医诊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中医诊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治疗思想和治疗原则,分析名老中医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疗经验,总结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诊疗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为应用中医疫病理论防治其他新型传染病提供宝贵经验.
作者:杜松;彭鑫;李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从三个方面探讨唐容川“脾体阴而用阳”的观点,即从易理论探讨脾具有坤卦之德,其体属阴,脾之用如乾卦之健,其用属阳;从脾的生理特性、功能特点探讨脾体属阴,其用为阳,强调脾阴脾阳紧密相关;从临床遣药制方论探讨治疗脾病方剂,多润燥得当,以平为度.
作者:叶瑜;莫志红;莫智旭;欧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辨治对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影响情况,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90例肺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注射液辨证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在显微镜下的观察表现,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超微结构和肺间隔宽度、单位面积上肺间质所占百分比、血MDA和肺匀浆MDA、血Hyp和肺匀浆Hyp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当归注射液可延缓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新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肾脏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运用中医“络病学说”指导肾性蛋白尿的治疗,认为其病位在肾络,治病因素主要为正气不足和邪毒损伤两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湿、虚、毒、瘀痹阻,提出其不同证型的治法治则及常用方药,以期为肾性蛋白尿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谢有良;徐翠香;高希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益母草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有效物质基础.方法:首先对益母草注射液进行提取分离,然后通过体外实验测定凝血4项值、血小板聚集率和纤溶活性,探索益母草注射液及其提取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凝血4项值测定结果表明,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体外给药能明显延长PT、APTT,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生物碱部分体外给药能明显缩短APTT,两者均明显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和明显延长TT.血小板聚集实验表明,益母草注射液两大部分均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尤以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更强,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纤溶实验表明,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具有明显的纤溶活性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生物碱部分未见明显的纤溶活性.结论:益母草注射液同时具有活血与止血的作用,止血作用机制与缩短内源性凝血时间有关,活血作用机制与延长内外源性凝血时间、抗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有关.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是益母草注射液活血化瘀的主要部分,该提取分离方法对益母草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小梅;彭成;熊亮;谢晓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穴位埋线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FM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观察患者疼痛点个数变化,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纤维肌痛影响调查表(FIQ)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率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患者痛点个数、疼痛程度VAS值及FIQ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够改善FM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工作能力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爱松;李爱红;陈鑫;朱振杰;孙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和血清皮质酮(COR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佳乐组、中药组4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摘除双侧卵巢模拟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的模型,连续药物灌胃治疗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及血清皮质酮(CORT)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去卵巢大鼠的体质量及血清CORT水平显著升高,益肾填精中药“坤安煎剂”干预后大鼠体质量及血清CORT值下降(P<0.05).结论:实验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增加、分泌CORT增多,益肾填精中药“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及血清CORT水平有调节改善作用.
作者:傅金英;于胜男;徐萌萌;李瑞丽;杜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即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肌肉注射甲钴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即用中药正容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针刺睛明等穴位以疏通局部经脉,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3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0.4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有显著疗效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张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