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眩晕宁片的降压和抗眩晕作用研究

常华;何胜旭;张陆勇;江振洲;邹节明

关键词:眩晕宁片, RHR, SHR, 降压, 眼球震颤
摘要:目的:观察眩晕宁片的降压作用及对眩晕的影响.方法:①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无创尾套法测量清醒肾性高血压大鼠(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RHR)尾动脉收缩压;②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降压作用;③以氯仿引起的眼球震颤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评定药物对眩晕的影响.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眩晕宁片实验组及卡托普利组对RHR产生明显的降压作用;实验组各剂量间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给药2周后,眩晕宁片明显降低SHR的血压,但其降压幅度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灌胃不同剂量眩晕宁片后,氯仿引起的豚鼠眼球震颤潜伏期均有延长和持续时间缩短.结论:眩晕宁片有明显的降压和抗眩晕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从脾胃论治机理探讨

    通过分析高血压西医研究现状以及高血压与消化系统的联系,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认为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发生机制、靶器官损害与“脾胃”相关;指出气机升降异常是高血压的病机关键,脾胃是调节高血压气机升降异常的契入点,并联系镇肝息风汤方药特点和名医经验分析了高血压从脾胃论治机理.

    作者:金华;金钊;张蕾蕾;颜春鲁;徐厚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虚劳要旨》学术思想探赜

    通过对清末名医张生甫先生著作《虚劳要旨》进行整体分析和归纳,探赜其对虚劳病证的认知及其诊疗特色.其撰用内、难、金匮诸书,以劳倦、情志久伤脏腑阴阳气血为虚劳主要病因.诊治虚劳以甘温为大法,从五劳七伤立论,以心脾肾为大端,精研脉法,详论虚劳脉证,并在虚劳治疗中提出以情志相胜之法论治,注重静守调养对虚劳向愈的作用.其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证及其他疾病的认知和诊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夏洁楠;侯江淇;王国为;张琰琨;徐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眩晕宁片的降压和抗眩晕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的降压作用及对眩晕的影响.方法:①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无创尾套法测量清醒肾性高血压大鼠(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RHR)尾动脉收缩压;②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降压作用;③以氯仿引起的眼球震颤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评定药物对眩晕的影响.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眩晕宁片实验组及卡托普利组对RHR产生明显的降压作用;实验组各剂量间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给药2周后,眩晕宁片明显降低SHR的血压,但其降压幅度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灌胃不同剂量眩晕宁片后,氯仿引起的豚鼠眼球震颤潜伏期均有延长和持续时间缩短.结论:眩晕宁片有明显的降压和抗眩晕作用.

    作者:常华;何胜旭;张陆勇;江振洲;邹节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1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导向因子Slit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4只.建立大鼠右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端对端缝合模型.治疗组取“环跳”、“足三里”电针治疗,每日1次,7d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以免疫组化法、RT-PCR法分别检测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L4-L6) Slit1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组Slit1及其mRNA在第1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且治疗组与模型组始终都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能明显增强损伤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L4-L6)中Slit1及其mRNA的表达,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

    作者:杜旭;王瑞辉;王孟林;张晓芹;胥冰;胡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当归注射液辨治对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辨治对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影响情况,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90例肺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注射液辨证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在显微镜下的观察表现,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超微结构和肺间隔宽度、单位面积上肺间质所占百分比、血MDA和肺匀浆MDA、血Hyp和肺匀浆Hyp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当归注射液可延缓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新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规则降噪技术挖掘胰腺癌用药规律

    目的:利用基于规则降噪技术优化文本挖掘结果,探寻胰腺癌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下载“胰腺癌”文献,采用文本挖掘构建降噪规则,探寻胰腺癌常用中药、中成药、西药及联用情况.结果:治疗胰腺癌的常用中药为雷公藤和人参,常用中成药为康莱特注射液和姜黄素,常用西药为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结论:利用基于规则降噪技术挖掘胰腺癌临床用药规律,为探索胰腺癌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徐洁;郑光;何小鹃;吕爱平;马超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发作性睡眠病中药治疗述评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治疗发作性睡病有副作用少、疗效较好的优势.但在研究方面仍存在样本较少、诊疗标准不够准确等不足,故总结前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经验,从辨证、用药等方面分析中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特点,并提出从痰、瘀、毒论治的观点.

    作者:冯帆;刘艳骄;汪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

    皮肤瘙瘁是许多皮肤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报道日益增多,特别是对针灸止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止痒疗效肯定,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刺、电针、温针灸、耳穴压籽、刺络拔罐、穴位注射、拔罐、艾灸、梅花针叩刺、刮痧等多种方法;体针取穴主要以血海、曲池、三阴交、合谷、足三里、风池、膈俞、肝俞、肺俞、大椎等穴位为主,且不同治疗方法的取穴侧重不同;针灸止痒的机理可能与抗组胺作用、减少瘙痒介质的产生、抑制局部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激活k-阿片肽受体和C类纤维、调节参与瘙瘁中枢传递的大脑网络等有关.

    作者:王媛;徐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聚类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侯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05例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行颈部彩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0 mm或有粥样斑块)和生化指标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记录病史(高血压痛、糖尿病)和采集中医辨证信息,以证候聚类等方法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类方法及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1)得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出现频次为气虚(19次)、血虚(38次)、血瘀(25次)、痰瘀(47次)、肝肾不足(34次)、肝肾阴虚(62次)和其他(10次);(2)气虚(相关系数0.49,P=0.023)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具有相关性,血虚(相关系数0.38,P=0.042)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具有相关性;痰瘀(相关系数0.55,P=0.01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肝肾阴虚(相关系数0.51,P=0.024)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310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占53例,脑小血管病占21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肝肾阴虚和痰瘀占多数,以本虚标实为多见;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内膜增厚与气、血虚有一定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肝肾阴虚、痰瘀有一定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多,其次是脑小血管病.

    作者:祁建国;邹全;梁晓鹰;张震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研究近况

    百日咳以痉咳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影响患儿健康,中医药运用辨证论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凸显其自身优势.查阅近10年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的文献,分别从证候分型、分期论治、治疗方法、多脏并治、特效药物、针刺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现状,并指出其现存问题及努力方向.

    作者:袁海霞;韩新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针刺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瘫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相关文献并采用RevMan5.0.25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进行统计量合并,对于连续变量采用均数差进行统计量合并.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WeeFIM评定儿童功能独立性提高[OR =4.09,95% CI(1.93 to8.66),P=0.0002]、[MD=14.30,95% CI(6.23to2.36),P=0.0005];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肌肉痉挛程度降低[MD=-0.70,95%CI(-t.06to-0.35),P<0.0001];GMFM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改善[MD =3.62,95% CI(1.53to5.72),P=0.0007];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提高[MD=5.00,95% CI(2.32to7.68),P=0.0003].结论:针剌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瘫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绩锐;余小江;胡小利;张婷;马丽;艾军;方显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为总结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通过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选取国内外近20年来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E(lgE)含量、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鼻神经肽水平等途径对本病产生治疗作用,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作者:鲁栋;庄子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病为本,工为标”的临床启示

    中医标本理论认为,病为本,工为标,病人及其疾病是本,医工及其治疗措施是标,医生的治疗措施能否发挥治疗作用,取决于病人的神之“使”与“不使”.所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以病人中心,形神兼治,顾护患者的神机、正气,发挥病人自身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张彩勤;张雪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及皮质酮的影响

    目的:观察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和血清皮质酮(COR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佳乐组、中药组4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摘除双侧卵巢模拟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的模型,连续药物灌胃治疗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及血清皮质酮(CORT)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去卵巢大鼠的体质量及血清CORT水平显著升高,益肾填精中药“坤安煎剂”干预后大鼠体质量及血清CORT值下降(P<0.05).结论:实验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增加、分泌CORT增多,益肾填精中药“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及血清CORT水平有调节改善作用.

    作者:傅金英;于胜男;徐萌萌;李瑞丽;杜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84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即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肌肉注射甲钴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即用中药正容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针刺睛明等穴位以疏通局部经脉,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3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0.4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有显著疗效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张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与表观遗传学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以慢性炎症为主的关节剧烈疼痛、肿胀以及关节损伤、残疾导致的关节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近年来,RA中表现遗传修饰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RA患者的关节滑膜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为RA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故从表观遗传学修饰与RA的密切关系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RA的临床、发病机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巨少华;代渊;王平;徐世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传统中医药熏蒸在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应用中药熏蒸法对患有产后尿潴留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抽取94例患有产后尿潴留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尿潴留处理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通尿方熏蒸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产后尿潴留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尿潴留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产妇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药通尿方熏蒸法对患有产后尿潴留症状的患者实施治疗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乔东鸽;姬霞;程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厚朴排气合剂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厚朴排气合剂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厚朴排气合剂.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4d内恢复肠鸣者26例,7d内恢复肠鸣音者17例,10 d内恢复肠鸣音者4例.梗阻缓解时间一般为7-14d,多数患者于2周内治愈.1例因腹部腹胀、腹痛、呕吐明显被误诊为机械性肠梗行2次手术探查,致使肠管受损,于术后7d出现肠瘘,在院治疗70余天方治愈出院.结论:厚朴排气合剂配合西医常规可有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相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浅谈内经中睡眠产生的阴阳机制

    中医学对于睡眠是采用宏观角度认识的,《内经》运用阴阳学说阐释睡眠产生的机制,将睡眠-觉醒这一生命现象称为“寤寐”.寤寐的交替循环即是阴阳的动静变化,因此阴阳变化与睡眠关系至关重要.研究睡眠产生的阴阳机制,为中医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李黎;邵祺腾;王昊;张振华;王克勤;杨秋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肺炎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小儿慢性肺炎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拉啶+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拉啶治疗,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RP值和胸片病灶阴影大小.结果:组间治疗后白细胞计数、CRP值和胸片病灶阴影直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联合传统西医治疗小儿慢性肺炎疗效确切,能够在短期内控制肺部炎症,值得探讨.

    作者:袁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