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毒虚论”是壮医的病因学说,认为“毒”邪和体“虚”是导致一切疾病原因,不重视情志致病之因.其“毒”的涵义宽泛,涵盖了除情志致病之外的中医病因.故从壮医毒虚论的起源入手,联系壮族的人文心理,对壮医“毒虚”病因学理论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对完善壮医病因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莫清莲;林怡;戴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及其引起的痛风和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性肾病也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疾病之一.故对痛风性肾病的中西医诊治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中西医诊治思路.
作者:尉万春;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青年妇女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取天枢、左侧水道、左归来、上巨虚、足三里、肝俞、膈俞进行埋线治疗,对照组选取天枢、左侧水道、左归来、上巨虚、足三里进行埋线治疗.治疗1次,连续观察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6%.结论:穴位埋线是治疗青年妇女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埋线穴位加入肝俞、膈俞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丁杰;刘树军;王瑛;薛庆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温肾健脾方辨治对糖尿病肾功能及微循环影响性,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叭3年2月118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基础治疗加福辛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和温肾健脾方辨治,比较2组治疗后在肾功能和微循环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从肾功能情况看,2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在BUN、Scr、Ccr分别为(6.73±1.03) mmol/L、(145.24±12.94) μmol/L、(63.95±16.93) ml/min;观察组则分别为(6.13±0.67) mmol/L、(131.32±10.74) μmol/L、(71.63±17.81) ml/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微循环上看,对照组治疗后正常例数为13例,所占比率21.67%,轻度、中度、重度异常例数分别为19、17、11例,所占比率为31.67%、28.33%、18.33%;观察组治疗后正常例数为38例,所占比率为65.52%,轻度、中度、重度异常例数分别为11、7、2例,所占比率为18.97%、12.07%、3.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甲襞(甲襞是人体内构型简单的毛细血管,甲襞微循环观察是临床常用观察活体微循环动态的窗口,所显示的微循环清晰度、流速、流态及其微血管周围状态等,都是反映微循环灌流状态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循环状态)微循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健脾方辨治能改善糖尿病肾功能,提高微循环效果.
作者:刘斌;刘柏林;王永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对清末名医张生甫先生著作《虚劳要旨》进行整体分析和归纳,探赜其对虚劳病证的认知及其诊疗特色.其撰用内、难、金匮诸书,以劳倦、情志久伤脏腑阴阳气血为虚劳主要病因.诊治虚劳以甘温为大法,从五劳七伤立论,以心脾肾为大端,精研脉法,详论虚劳脉证,并在虚劳治疗中提出以情志相胜之法论治,注重静守调养对虚劳向愈的作用.其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证及其他疾病的认知和诊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夏洁楠;侯江淇;王国为;张琰琨;徐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合理用药非常必要,但合理用药也有其局限性.为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临床中勇于创新,审慎探索药物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丽霞;高健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民国时期,随着中医药科学化的进程,中药辞典逐渐兴起,代替大型综合本草而成为中药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名医陈存仁编纂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为当时具影响力的中药辞典,该书收词目约4300条,汇集古今中外相关资料,极具文献价值与实用价值.作为早期大型中药工具书,虽然书中仍存在一些缺点与错误,但可以理解.
作者:李楠;万芳;侯酉娟;侯如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拟芪桂升板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血小板抗体及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均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抗体、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了解芪桂升板方的作用机制.结果:芪挂升板方可能通过上调调节性T细胞功能,减少自身血小板抗体产生,达到提升血小板的目的.
作者:张雪娟;王春秀;赵伟娥;姬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分析高血压西医研究现状以及高血压与消化系统的联系,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认为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发生机制、靶器官损害与“脾胃”相关;指出气机升降异常是高血压的病机关键,脾胃是调节高血压气机升降异常的契入点,并联系镇肝息风汤方药特点和名医经验分析了高血压从脾胃论治机理.
作者:金华;金钊;张蕾蕾;颜春鲁;徐厚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侯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05例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行颈部彩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0 mm或有粥样斑块)和生化指标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记录病史(高血压痛、糖尿病)和采集中医辨证信息,以证候聚类等方法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类方法及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1)得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出现频次为气虚(19次)、血虚(38次)、血瘀(25次)、痰瘀(47次)、肝肾不足(34次)、肝肾阴虚(62次)和其他(10次);(2)气虚(相关系数0.49,P=0.023)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具有相关性,血虚(相关系数0.38,P=0.042)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具有相关性;痰瘀(相关系数0.55,P=0.01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肝肾阴虚(相关系数0.51,P=0.024)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310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占53例,脑小血管病占21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肝肾阴虚和痰瘀占多数,以本虚标实为多见;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内膜增厚与气、血虚有一定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肝肾阴虚、痰瘀有一定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多,其次是脑小血管病.
作者:祁建国;邹全;梁晓鹰;张震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益母草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有效物质基础.方法:首先对益母草注射液进行提取分离,然后通过体外实验测定凝血4项值、血小板聚集率和纤溶活性,探索益母草注射液及其提取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凝血4项值测定结果表明,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体外给药能明显延长PT、APTT,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生物碱部分体外给药能明显缩短APTT,两者均明显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和明显延长TT.血小板聚集实验表明,益母草注射液两大部分均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尤以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更强,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纤溶实验表明,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具有明显的纤溶活性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生物碱部分未见明显的纤溶活性.结论:益母草注射液同时具有活血与止血的作用,止血作用机制与缩短内源性凝血时间有关,活血作用机制与延长内外源性凝血时间、抗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有关.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是益母草注射液活血化瘀的主要部分,该提取分离方法对益母草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小梅;彭成;熊亮;谢晓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从三个方面探讨唐容川“脾体阴而用阳”的观点,即从易理论探讨脾具有坤卦之德,其体属阴,脾之用如乾卦之健,其用属阳;从脾的生理特性、功能特点探讨脾体属阴,其用为阳,强调脾阴脾阳紧密相关;从临床遣药制方论探讨治疗脾病方剂,多润燥得当,以平为度.
作者:叶瑜;莫志红;莫智旭;欧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针灸选穴,观察针刺肺经穴和大肠经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针刺1组(肺经穴组)、针刺2组(大肠经穴组)、针刺3组(肺大肠经穴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4个组均按需吸入万托林,前3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刺治疗,针剌1组取中府、尺泽、列缺等,针刺2组取曲池、合谷、天枢等,针刺3组取尺泽、列缺、合谷、天枢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哮喘患者肺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各针刺组FEV1、PEF、FEV1/FVC、FEF25、FEF50、FEF75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针刺1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FEV1、PEF、FEV1/FVC、FEF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2组对FEV1、PEF、FEF50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EF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3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改善,FEV1、FEV1/FVC、FEF25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从肺、肠论治以及肺肠合治均可使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且肺肠合治的改善作用更明显,说明肺经穴与大肠经穴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付钰;刘寨华;王宝凯;陈晟;谭程;朱琦;赵吉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明确体质构成情况,发现其中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3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放体质量表,收集其一般情况及体质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患者体质构成规律.结果:在观察的30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气虚,阴虚、痰湿体质转化分较其他5种体质高;女性气虚、阴虚体质转化分高于男性;年龄及遗传因素对3种体质转化分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虚、阴虚、痰湿体质为2型糖尿病人主要的体质类型,气虚、阴虚体质在女性患者的表现中更为突出.
作者:郑勇强;杨晓琼;陈桂凤;何韵妍;苏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基于规则降噪技术优化文本挖掘结果,探寻胰腺癌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下载“胰腺癌”文献,采用文本挖掘构建降噪规则,探寻胰腺癌常用中药、中成药、西药及联用情况.结果:治疗胰腺癌的常用中药为雷公藤和人参,常用中成药为康莱特注射液和姜黄素,常用西药为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结论:利用基于规则降噪技术挖掘胰腺癌临床用药规律,为探索胰腺癌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徐洁;郑光;何小鹃;吕爱平;马超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脾益肾方辨治恶性肿瘤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间收入的恶性肿瘤患者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放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益肾方辨治,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在临床效果上,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25.71%,总有效率77.14%;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7.14%,总有效率9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在中医症状积分上差异明显(P<0.05);在骨髓抑制上,在0°、Ⅱ°、Ⅲ°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Ⅰ°、Ⅳ°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肾方辩治恶性肿瘤放疗后白细胞减少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好.
作者:杨峥;王旸;饶石磊;齐书然;余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阐明尺胫针疗法之刺激点与针灸理论的关系及其特点.方法:从尺胫针刺激点与十二经脉、相关皮部、标本、经穴的关系以及该刺激点所具有的区带性、浅刺性、针刺的数量、特殊“得气”现象、点线面结合的立体行针手法和临床疗效加以论述.结论:尺胫针之刺激点以针灸理论为指导,是泛化了的腧穴,是尺胫部局部与十二经脉系统这一整体全息的体现,其操作简便、安全、起效速,对躯体软组织损伤痛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张卫华;刘彦丽;雷寿清;李芳琴;郭新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皮肤瘙瘁是许多皮肤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报道日益增多,特别是对针灸止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止痒疗效肯定,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刺、电针、温针灸、耳穴压籽、刺络拔罐、穴位注射、拔罐、艾灸、梅花针叩刺、刮痧等多种方法;体针取穴主要以血海、曲池、三阴交、合谷、足三里、风池、膈俞、肝俞、肺俞、大椎等穴位为主,且不同治疗方法的取穴侧重不同;针灸止痒的机理可能与抗组胺作用、减少瘙痒介质的产生、抑制局部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激活k-阿片肽受体和C类纤维、调节参与瘙瘁中枢传递的大脑网络等有关.
作者:王媛;徐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近代中医的一大流派-孟河医派起源于江苏常州,其传承脉络清晰,门人弟子众多,名医云集,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其学术特色明显,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作者:苗苗;李燕;余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厚朴排气合剂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厚朴排气合剂.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4d内恢复肠鸣者26例,7d内恢复肠鸣音者17例,10 d内恢复肠鸣音者4例.梗阻缓解时间一般为7-14d,多数患者于2周内治愈.1例因腹部腹胀、腹痛、呕吐明显被误诊为机械性肠梗行2次手术探查,致使肠管受损,于术后7d出现肠瘘,在院治疗70余天方治愈出院.结论:厚朴排气合剂配合西医常规可有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相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