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李燕;余婧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相关文献并采用RevMan5.0.25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进行统计量合并,对于连续变量采用均数差进行统计量合并.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WeeFIM评定儿童功能独立性提高[OR =4.09,95% CI(1.93 to8.66),P=0.0002]、[MD=14.30,95% CI(6.23to2.36),P=0.0005];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肌肉痉挛程度降低[MD=-0.70,95%CI(-t.06to-0.35),P<0.0001];GMFM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改善[MD =3.62,95% CI(1.53to5.72),P=0.0007];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提高[MD=5.00,95% CI(2.32to7.68),P=0.0003].结论:针剌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瘫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绩锐;余小江;胡小利;张婷;马丽;艾军;方显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介绍丁樱教授治疗小儿蛋白尿的经验,探讨小儿蛋白尿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郁不舒、风邪外感、湿热内蕴、瘀血阻滞等证型进行辩治.治疗上别具一格,从肝论治,重视对肝的调理;善用藤类药物,畅通肾络,去除络中病邪;注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强调活血化瘀贯穿于蛋白尿治疗的始终.
作者:都修波;丁樱;闫永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民国时期,随着中医药科学化的进程,中药辞典逐渐兴起,代替大型综合本草而成为中药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名医陈存仁编纂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为当时具影响力的中药辞典,该书收词目约4300条,汇集古今中外相关资料,极具文献价值与实用价值.作为早期大型中药工具书,虽然书中仍存在一些缺点与错误,但可以理解.
作者:李楠;万芳;侯酉娟;侯如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医标本理论认为,病为本,工为标,病人及其疾病是本,医工及其治疗措施是标,医生的治疗措施能否发挥治疗作用,取决于病人的神之“使”与“不使”.所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以病人中心,形神兼治,顾护患者的神机、正气,发挥病人自身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张彩勤;张雪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治疗发作性睡病有副作用少、疗效较好的优势.但在研究方面仍存在样本较少、诊疗标准不够准确等不足,故总结前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经验,从辨证、用药等方面分析中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特点,并提出从痰、瘀、毒论治的观点.
作者:冯帆;刘艳骄;汪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的降压作用及对眩晕的影响.方法:①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无创尾套法测量清醒肾性高血压大鼠(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RHR)尾动脉收缩压;②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降压作用;③以氯仿引起的眼球震颤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评定药物对眩晕的影响.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眩晕宁片实验组及卡托普利组对RHR产生明显的降压作用;实验组各剂量间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给药2周后,眩晕宁片明显降低SHR的血压,但其降压幅度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灌胃不同剂量眩晕宁片后,氯仿引起的豚鼠眼球震颤潜伏期均有延长和持续时间缩短.结论:眩晕宁片有明显的降压和抗眩晕作用.
作者:常华;何胜旭;张陆勇;江振洲;邹节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合理用药非常必要,但合理用药也有其局限性.为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临床中勇于创新,审慎探索药物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丽霞;高健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从三个方面探讨唐容川“脾体阴而用阳”的观点,即从易理论探讨脾具有坤卦之德,其体属阴,脾之用如乾卦之健,其用属阳;从脾的生理特性、功能特点探讨脾体属阴,其用为阳,强调脾阴脾阳紧密相关;从临床遣药制方论探讨治疗脾病方剂,多润燥得当,以平为度.
作者:叶瑜;莫志红;莫智旭;欧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及其引起的痛风和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性肾病也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疾病之一.故对痛风性肾病的中西医诊治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中西医诊治思路.
作者:尉万春;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脾益肾方辨治恶性肿瘤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间收入的恶性肿瘤患者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放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益肾方辨治,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在临床效果上,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25.71%,总有效率77.14%;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7.14%,总有效率9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在中医症状积分上差异明显(P<0.05);在骨髓抑制上,在0°、Ⅱ°、Ⅲ°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Ⅰ°、Ⅳ°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肾方辩治恶性肿瘤放疗后白细胞减少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好.
作者:杨峥;王旸;饶石磊;齐书然;余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毒虚论”是壮医的病因学说,认为“毒”邪和体“虚”是导致一切疾病原因,不重视情志致病之因.其“毒”的涵义宽泛,涵盖了除情志致病之外的中医病因.故从壮医毒虚论的起源入手,联系壮族的人文心理,对壮医“毒虚”病因学理论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对完善壮医病因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莫清莲;林怡;戴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肾脏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运用中医“络病学说”指导肾性蛋白尿的治疗,认为其病位在肾络,治病因素主要为正气不足和邪毒损伤两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湿、虚、毒、瘀痹阻,提出其不同证型的治法治则及常用方药,以期为肾性蛋白尿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谢有良;徐翠香;高希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侯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05例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行颈部彩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0 mm或有粥样斑块)和生化指标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记录病史(高血压痛、糖尿病)和采集中医辨证信息,以证候聚类等方法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类方法及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1)得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出现频次为气虚(19次)、血虚(38次)、血瘀(25次)、痰瘀(47次)、肝肾不足(34次)、肝肾阴虚(62次)和其他(10次);(2)气虚(相关系数0.49,P=0.023)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具有相关性,血虚(相关系数0.38,P=0.042)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具有相关性;痰瘀(相关系数0.55,P=0.01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肝肾阴虚(相关系数0.51,P=0.024)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310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占53例,脑小血管病占21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肝肾阴虚和痰瘀占多数,以本虚标实为多见;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内膜增厚与气、血虚有一定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肝肾阴虚、痰瘀有一定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多,其次是脑小血管病.
作者:祁建国;邹全;梁晓鹰;张震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的编撰中,以天人相应思想为指导,论述生理天人相参,认为人体脏腑经脉气血阴阳与自然界息息相应,倡相顺而治;缕析病理天人相应,认为季节、晨昏变化影响疾病发生发展,曰相逆而乱;指导诊疗,顺天之时,按季取穴、择时用针,而病可期,从而构建了独特的针灸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系统探讨.
作者:田丙坤;邢玉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中药熏蒸法对患有产后尿潴留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抽取94例患有产后尿潴留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尿潴留处理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通尿方熏蒸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产后尿潴留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尿潴留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产妇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药通尿方熏蒸法对患有产后尿潴留症状的患者实施治疗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乔东鸽;姬霞;程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贞芪扶正颗粒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9)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贞芪扶正颗粒,对照组(n=29)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2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CR21例,PR3例,总有效率82.8%,对照组CR14例、PR5例,总有效率65.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CD3+、CD4+及CD4+/CD8+明显上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贞芪扶正颗粒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改善其免疫功能,而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进行强化化疗治疗,并在病情缓解后稳定期进行骨髓移植,保证其生存质量.
作者:朱明霞;成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青年妇女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取天枢、左侧水道、左归来、上巨虚、足三里、肝俞、膈俞进行埋线治疗,对照组选取天枢、左侧水道、左归来、上巨虚、足三里进行埋线治疗.治疗1次,连续观察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6%.结论:穴位埋线是治疗青年妇女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埋线穴位加入肝俞、膈俞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丁杰;刘树军;王瑛;薛庆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黄帝内经》是经络腧穴理论发展的奠基石,标志着针灸从医疗实践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时代.从《内经》成书时代开始,对腧穴的形象运用了多种名称加以描述,如《灵柩·本输》之“输”、“腧”,《动输》之“输”,《背俞》之“俞”、“腧”,《素问·气穴论》之“气穴”,《气府论》之“气府”,《骨空论》之“骨空”,其他篇章中还有“节”、“会”等,均从《内经》经文及文字发生学两方面重新审视了腧穴的蕴义与内涵.
作者:苏妆;鞠宝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为总结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通过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选取国内外近20年来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E(lgE)含量、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鼻神经肽水平等途径对本病产生治疗作用,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作者:鲁栋;庄子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和血清皮质酮(COR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佳乐组、中药组4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摘除双侧卵巢模拟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的模型,连续药物灌胃治疗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及血清皮质酮(CORT)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去卵巢大鼠的体质量及血清CORT水平显著升高,益肾填精中药“坤安煎剂”干预后大鼠体质量及血清CORT值下降(P<0.05).结论:实验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增加、分泌CORT增多,益肾填精中药“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及血清CORT水平有调节改善作用.
作者:傅金英;于胜男;徐萌萌;李瑞丽;杜蕾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