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人;罗显荣;张雁;陈汉先;李灼亮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微小RNA-143(microRNA-143,miR-143)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40例脓毒症患者、20例非感染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中miR-143表达量.并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分析miR-143与白细胞总数、TNF-α,IL-10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间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miR-143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白细胞、IL-10水平和IL-10/TNF-α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非感染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中死亡组miR-143表达量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0水平和IL-10/TNF-α比值升高(P<0.01);脓毒症患者miR-143表达量与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血清TNF-α和IL-10呈明显负相关;与白细胞无相关性.结论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miR-143水平可反映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在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曾小莉;张韶岩;张京岚;袁慧;王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Ⅰ~Ⅱ期乳腺癌行规范化保乳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有效随访49例,随访时间9~60个月,随访期无瘤生存率95.92%,保留乳房美容效果基本满意率89.79%.结论 早期乳腺癌可实施保乳手术,但治疗需系统化、规范化.
作者:李小军;武永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局灶型Castleman病CT的特征性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局灶型Castleman病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术前诊断局灶型Castleman病4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增强扫描示8例病灶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近似.结论 局灶型Castleman病以明显持续强化或内部伴有分支状钙化的较大单发肿物为特征,CT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
作者:王智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妊娠性绒毛膜癌MRI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妊娠性绒毛膜癌患者MRI影像资料.结果 7例盆腔MRI均提示子宫妊娠性绒毛膜癌,其中6例子宫体积增大,5例见点状出血灶,6例结合带不连续或增宽模糊,6例盆腔子宫血管增多、扩张;T1WI呈混杂信号4例,低等信号3例;T2WI呈混杂信号4例,高信号2例,等信号1例;7例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及血管增强扫描早期呈较明显强化,增强扫描晚期与明显强化的子宫相比呈相对低信号,坏死囊性部分未强化.1例子宫无原发病灶者盆腔MRI扫描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扫描可显示妊娠性绒毛膜癌的病理特征、侵犯范围、程度,为早期诊断、术前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陈午才;陆锦贵;陈小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的主要病因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及胸腔积液检查并结合临床特征确诊的良性胸腔积液198例,其中结核性124例,其他病因74例,恶性胸腔积液82例.结论 结核和恶性肿瘤是胸腔积液的主要病因,临床综合分析对病因鉴别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金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食管异物取出方法.方法 79例种类不同食管异物患者分别在全身麻醉硬腔食管镜下、口咽黏膜表面麻醉前联合镜下、无痛纤维食管镜下异物取出术及颈侧切开异物取出术.结果 78例均顺利取出异物,其中1例食管上段穿孔者,因纵膈障反复感染致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根据异物种类、性质及患者自身条件,选择不同麻醉方式及手术方法,可获满意治疗效果.
作者:陈黎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有关血管活性物质参与其致病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神经肽Y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神经肽Y与颈性眩晕病变关系的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康永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反复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内反复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发生2次支架内血栓;首次支架内血栓形成后2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1例再次置人支架,1例予以静脉溶栓治疗;2次支架内血栓形成后3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引起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另1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 急诊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病死率仍较高.
作者:张文利;黄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早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程<2周的3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表现以发热、头痛、意识及精神障碍为主,脑膜刺激征常见;病原学检测阳性率较低;早期脑脊液及影像检查结果特异性低.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综合评估可提高诊断正确率,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王文富;刘诗翔;果家林;符丽艳;李杭娟;林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全程跟踪监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铁蛋白水平对肺结核诊治的价值.方法 547例肺结核患者(观察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6,9个月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铁蛋白水平,并与同期痰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随着痰中结核分枝杆菌检出数量增多,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铁蛋白水平逐渐增高;痰检阳性转为阴性患者上述2种因子在治疗后2个月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后2个月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9个月较治疗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趋于正常水平;痰涂片检查持续阳性患者上述2种因子一直维持高水平,治疗后2,6,9个月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别占91.9%(57/62),96.4%(27/28),100.0%(16/16).结论 监测肺结核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铁蛋白水平对了解感染状况、治疗效果及耐药性产生情况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建;潘洪秋;孙国华;龚玉华;孙春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OSAHS)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方法 OSAHS患者50例行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呼吸机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暂停指数及合并疾病种类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OSAHS可阻止并可能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牛红丽;马芸;马利军;王海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胃镜下应用推进法将鼻胃管置人十二指肠或空肠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33例机械通气患者于胃镜直视下将胃管经幽门放置于十二指肠或空肠.结果 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9%,平均操作时间20 min;置管成功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营养液反流,胃镜检查发现其中l例营养管移位至胃腔,再次用异物钳钳夹送过幽门,1例未见营养管位置异常,拔除并重新置管后症状消失.结论 胃镜直视下将管径较粗的鼻胃管推送入幽门完成空肠置管的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焦宪法;牛杏果;张科;王明强;郭宇红;李伟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不同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对术后近期和远期血糖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远端胃癌患者69例均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其中采用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术者46例(billrothⅡ式组),BillrothⅠ式消化道重建术者23例(billroth Ⅰ式组),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近期(1个月)、远期(3~6个月)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变化.结果 69例患者术后近期血糖均升高,胰岛素用量加大,1个月后其空腹和餐后血糖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BillrothⅡ式组患者术后3,6个月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且餐后血糖下降更明显,与BillrothⅠ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助于降低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进而影响糖代谢.
作者:刘刚;辛建军;薛伟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螺旋CT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治疗复杂肾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复杂性肾结石患者54例,均在螺旋CT引导下建立微创经皮肾通道,使用气压弹道击碎结石,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60~150 min,术中出血量80~400 mL,住院时间7~13 d,结石清除率90.74%(49/54),未发生大出血,结肠穿孔,气胸,肝脏、脾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螺旋CT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定位准确、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易于掌握.
作者:高强利;张超雄;林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8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血小板抑制剂、脑保护剂及改善脑循环药物等常规治疗.强化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口服;常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1次/d,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后检测3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反应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常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较常规剂量治疗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反应蛋白,对急性缺血的脑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琼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导致脑外伤后抽搐的因素及临床鉴别要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71例,依据病程中是否出现肢体抽搐症状分为非抽搐组583例,抽搐组88例.比较2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流浪者昏迷评分、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各级概率.结果 2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流浪者昏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Ⅰ,Ⅱ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Ⅲ,Ⅳ,V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外伤后抽搐可增加伤残率,降低临床痊愈率;外伤后肢体抽搐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药物试验性治疗确定,可采取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导致继发性损伤.
作者:宋明浩;李志祥;马文斌;陈江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心脏病手术患者308例根据有无低氧血症分为发生低氧血症者(观察组)与未发生低氧血症者(对照组),分析手术后72 h内发生低氧血症的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后,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7.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脏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后X线胸片检查阳性发现是低氧血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病术后早期低氧血症与年龄、心脏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密切相关,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早期干预心脏病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
作者:刘富荣;程兆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胸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X线胸片、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1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例行X线胸片+CT检查.结果 1例X线胸片与CT均表现为骨性突起,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17例行CT检查者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骨性突起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9例,与组织病理相符14例;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同,软组织肿块2例,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2例.结论 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原发性胸骨肿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用于胸骨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吕永革;谭永良;专庆春;梁焕莲;吴倩红;陈素云;曾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MRI 诊断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1例椎管内表皮样囊肿患者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术前诊断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8例,诊断准确率85.7%;MRI表现T1WI呈均匀等信号9例、均匀低信号6 例、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5例、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8例肿瘤边缘可风脂肪信号;T2WI呈高信号18例、等高信号3例,19例肿瘤边缘可见环殂等低信号囊壁;17例行增强扫描,3例肿瘤周围可见轻微强化,14例无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术前椎管内表皮样囊肿诊断.
作者:黄文亮;周山;张振勇;昊淑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结扎速血管闭合切割系统(LigaSure)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行完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15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56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手术时间1.5~2 h;发生输尿管损伤1例.结论 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可直接闭合大部分血管和组织血管束,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较快.
作者:凌箫鸣;陈睿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