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单次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黄洪涛;李红梅

关键词: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滤过, β2-微球蛋白, 甲状旁腺激素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单次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效果.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HD组)10例,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P+HD)组]10例,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10例,比较3组单次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HP+HD)组、HDF组下降优于HD组(P<0.01),(HP+HD)组与HD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HD)组、HDF组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清除率优于HD组(P<0.01),(HP+HD)组与HD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均能有效清除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预测脑卒中死亡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评估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CT或MRI确诊的184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分别采用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进行评分,追踪2周内死亡例数,绘制ROC,选择适当截割点,比较2种评分系统预测脑卒中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结果:死亡组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分值的佳医学决定水平分别为16分和31分,卒中量表预测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791和0.660,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为0.767和0.816;AUC分别是0.748和0.846(P<0.01).结论: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脑卒中患者死亡风险,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的诊断性能更好.

    作者:盛雪平;刘秋菊;陈万民;岳高峰;贾宝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硝普钠剂量逆序法在抢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硝普钠剂量逆序法在抢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1例抢救中给予硝普钠剂量逆序法,对照组29例给予常规剂量,比较2组达到目标血压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达到目标血压时间、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2组不良反应、抢救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普钠剂量逆序法抢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快速、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绪国;施艳红;肖敏;陈立东;朱艳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保留肾脏术式治疗输尿管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输尿管癌保肾手术的效果和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输尿管癌保肾手术的临床资料,7例行输尿管病灶部分切除术,9例行输尿管末端及膀胱袖口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例经输尿管镜行肿瘤电灼.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结果:本组中18例为移行细胞癌,1例鳞癌.术后15例获得随访6个月~5年.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及2年同侧输尿管复发;3例术后3个月~3年发现膀胱移行细胞癌;1例于术后1年发现对侧上尿路肿瘤;1例鳞癌患者术后5个月发现肺部转移,术后11个月死亡.结论:输尿管癌为少见尿路上皮肿瘤,保肾手术有复发的风险,需进行随访.但对早期、低级别原发性输尿管肿瘤,保肾手术良好.

    作者:刘先东;吴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价值.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40例,术后待患者出现痛觉时施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根据所用镇痛药液的不同,分为L组(20例)和B组(20例).L组给予质量分数0.25%左旋布比卡因+2μg/mL芬太尼混合液100 mL;B组给予质量分数0.25%布比卡因+2μg/mL芬太尼混合液100 mL.2组首次负荷量均为5 mL,镇痛泵背景输注量2 mL/h,一次按压量2 mL,锁定时间为10min.比较2组镇痛起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L组镇痛起效时间较B组短(P<0,05),视觉模拟评分较B组低(P<0.05),2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作者:李宁江;沈立红;冯继泽;袁春晖;高恩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正常儿童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变化水平比较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的差异.方法:对5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和45例正常儿童的脑脊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并对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质量浓度与蛋白质浓度及葡萄糖浓度和白细胞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质量浓度与蛋白质浓度均呈正相关(P<0.01,P<0.05),与葡萄糖浓度及白细胞计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作为分析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病情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氟比洛芬酯预防瑞芬太尼所致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预防持续静脉滴注瑞芬太尼后引起的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效果.方法:地氟醚吸入麻醉下行脊柱后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患者45例,按照术中应用镇痛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C组)15例,瑞芬太尼组(R组)15例、氛比洛芬酯组(F组)15例.C组术中间断给予芬太尼,R组持续静脉滴注瑞芬太尼0.2 μg/(kg·min),F组持续静脉滴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切皮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比较3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拔管后15,30 min血糖及各等级疼痛评分所占例数.结果: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F组苏醒、拔管时间短于C组(P<0.05),R组和F组苏醒、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拔管后15,30 min各等级疼痛评分所占例数、血糖高于C组(P<0.05),低于F组(P<0.05),F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使用氟比洛芬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阿片类药物急性耐受.

    作者:王寿平;陈晓彤;张雯君;黄海量;彭书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宫颈微偏腺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资料.结果:8例依据临床症状,宫颈活检或宫颈锥切标本的光镜所见、免疫组化等相关检查确诊.2例早期治疗的患者,经3~5年随访至今仍健在.结论:宫颈微偏腺癌临床症状不明显,镜下癌腺体形态似良性,早期确诊率低.对有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及宫颈明显肥大者,可在宫颈部深取活检或行宫颈锥切术.

    作者:王在恒;于喜法;游国芹;龙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正常人鼓乳段面神经MRI斜矢状位影像解剖学观测

    目的:对正常人额骨内鼓乳段面神经进行MRI斜矢状位成像观察及解剖测量.方法:选择无任何耳部痰患的正常成年人50例(100耳),在GE 3.0T MRI机上进行扫描,采用稳态采集快速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对所获鼓乳段面神经影像进行形态观察及解剖测量.结果:50例(100耳)在斜矢状位MRI扫描中均得到鼓乳段面神经的完整清晰影像.测得面神经鼓室段长度为(11.02±1.39)mm,直径为(1.21±0.21)mm.乳突段长度为(15.21±1.17)mm,直径为(1.37±0.16)mm.锥段直径为(1.34±0.20)mm.鼓室段与乳突段之间夹角为(109.22±5.45)°.斜矢状住扫描基线与正中矢状轴夹角角度(23.67±5.46)°,斜矢状扫描平面的内倾角角度为(6.15±3.3)°.结论:MRI斜矢状住扫描可以良好显示正常人鼓乳段面神经的解剖特点,对临床该段面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

    作者:于海玲;陈宏泉;徐志鹏;朱富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抢救成功1例报道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又称黏液性水肿昏迷,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未及时诊治其病情发展的晚期阶段;虽然临床发病率低,但其病死率可达50%[1].本院2008年收治1例典型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患者,经诊治痊愈.报道如下.

    作者:刘卫静;孟桂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后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目的:探讨后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58例(97眼)给予后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视力、眼压、黄斑水肿消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视力、眼压较治疗前增高(P<0.05);黄斑水肿完全消退14眼(14.32%),部分消退70眼(72.16%),无改变13眼(13.40%);未出现眼内炎、白内障加重及水肿复发病例,72眼(74.23%)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眼压,均经治疗后控制.结论:后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耱尿病性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作者:李金颖;邓伟力;张春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大子宫缩减成形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过多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剔除保留子宫治疗痛经及月经量过多的方法.方法:将11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峡部捆扎止血带后将子宫体割开,剔除子宫峡部以上大部分子宫肌层,切除部分子宫内膜行子宫成形术,形成一完整宫腔,将浆膜层与黏膜层合并缝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痛经症状均消失,月经量均明显减少.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体积增大如孕3个月大者,可行病灶剔除、大子宫缩减成形术.

    作者:王斌;谢俊敏;张亚琴;樊小凡;杨凤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微创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有限切开内固定加支架外固定治疗挠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牵引撬拔复位,克氏针交叉将骨折固定.在患肢第二掌骨外侧和桡骨外侧以外固定支架固定,随访6~9个月(平均7.5个月).对患者临床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评分.结果:优14例,良5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6.4%.结论:支架外固定可保持桡腕之间关节间隙的宽度,利于腕关节早期活动,避免腕关节僵硬;有限内固定可使关节面复位满意,创伤小,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宋华荣;喻忠;王黎明;桂鉴超;侯明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种细胞因子对绒癌细胞系JEG-3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细胞因子对绒癌细胞系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JEG-3细胞分别予12.5 ng/mL白细胞介素-2、10 ng/mL白细胞介素-3、50 u/mL白细胞介素-6、5 ng/mL白细胞介素-8、10 ng/mL白细胞介素-10、10 ng/mL白细胞介素-15、10 ng/mL表皮生长因子、10 ng/m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ng/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处理24 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JEG-3绒癌细胞系中转化生长因子-β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转录表达.结果: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3、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转化生长因子-β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表现出诱导表达的作用,表皮生长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仅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白细胞介素-10则仅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而白细胞介素-15则对JEG-3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在调节滋养层细胞侵入的复杂细胞因子网络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作者:庞战军;周君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缺血性QTc间期改变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QTc间期在心肌急性缺血发作时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心电图出现QT间期变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观察缺血发作时与缓解(静息)时心电图QT间期、RR间期以及QTc间期的变化特点.QTc间期按Bazett's公式计算.结果:3例患者出现缺血性QTc间期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QTc间期延长,1例QTc间期缩短.在QT间期改变中以ST段、T波时限改变为主,QRS波时限未变化,伴T波振幅绝对值增大,ST段可抬高、压低或不变.结论:缺血性QTc间期异常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特征之一.

    作者:杨蕾;王宇航;刘晓宇;王芳芳;楚英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影响131Ⅰ首次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131Ⅰ首次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愈及出现早发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原因,提高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首次治愈率,降低早发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1Ⅰ首次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性痊愈129例(54.9%),未愈78例(33.2%).近期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28例(11.9%).甲状腺质量>50 g者131Ⅰ首次痊愈率,近期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低于甲状腺质量<30 g者(P<0.01);高甲状腺吸碘率>85%者131Ⅰ首次痊愈率,近期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低于高甲状腺吸碘率<60%者(P<0.01);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者131Ⅰ首次痊愈率,近期永久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低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者(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31Ⅰ治疗剂量应根据患者甲状腺大小、高甲状腺吸碘率、毒性结节性或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个体化给药.

    作者:田志远;田丽霞;付秀玲;吴庆超;张曙光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半机械侧侧吻合治疗食管癌

    目的:探讨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半机械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岁合并低肺功能的食管癌患者114例,观察组41例行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半机械侧侧吻合术;对照组73例,行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手工端侧吻合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14例均完整切除,无术中死亡;术后30 d内对照组1例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术后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时间、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麻痹发生率和淋巴结清扫数目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吻合口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一胃颈部半机械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快速的手术方式,为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理想的选择.

    作者:王明;杨光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Skp2结构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肿瘤发生根本原因是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紊乱.Skp2能够特异性结合磷酸化的蛋白,使肿瘤细胞G-S期调控发生紊乱.随着基因分子生物学的发展,Skp2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年已成为研究热点.

    作者:罗四维;彭先兵;张群;张端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呼吸道病毒与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集健康体检者106例(对照组)和1年期内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208例(观察组)鼻咽拭子,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常见的7种(11个亚型)呼吸道病毒.结果:对照组106例中4例阳性.其中流感病毒A型3例,鼻病毒1例.观察组208例患者中88例检出107株病毒,患者阳性率42.3%.病毒株检出率51.4%.检出病毒以流感病毒A型、鼻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为高,三者占检出病毒株的81.3%(87/107),人偏肺病毒和人博卡病毒未见阳性.13例患者同时检出2种以上病毒:1例同时检出5种病毒,3例同时检出3种病毒,9例同时检出2种病毒.病毒感染者中临床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占34.8%(39/112),急性支气管炎47.5%(19/40),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55.0%(22/40),支气管扩张50.0%(8/16).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A型、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时间分布以一季度为高.结论:深圳地区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病毒感染具有较高比例,以流感病毒A型、鼻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为主,且具有一定比例的2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率.

    作者:周一平;陆学东;陈小可;杨来智;刘慧;喻海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保守及抗凝治疗效果满意,1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死亡,5例转院治疗.结论:妇科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引起高度重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对存在高危因素者手术前、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徐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颈椎后路单开门加侧块内固定治疗椎管狭窄伴颈椎不稳定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内固定加后路单开门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对18例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不稳定患者采用Ⅰ期后路单开门减压加侧块内固定、椎间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系统评定,拍颈椎X线片观察小关节融合情况.结果:随访平均14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6个月复查推间小关节100%融合.结论:侧块内固定加单开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伴不稳定是疗效确切、术式简便的治疗方法.

    作者:金毅;赵炬才;刘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