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型半胱氨酸与核因子κB活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

孙丽芳;曹国良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同型半胱氨酸, 核因子-κB
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明确同型半胱氨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及50例正常人做为对照组.在入院第1 d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单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单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核因子-κB活性明显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可通过激活核因子-κB,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国产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RP、IL-6的影响

    目的:研究国产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RP、IL-6的影响.方法:将50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均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仅在吡格列酮组降低,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

    作者:黄晨征;覃春菀;王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对照周围型肺癌手术病理学研究胸膜凹陷征成像基础

    目的:对照周围型肺癌手术病理学,进一步研究胸膜凹陷征的成像基础.方法:影像学显示胸膜凹陷征的周围型肺癌33例,行肺叶切除前经气管插管使肺叶充气膨胀至生理状态,正面摄取病变肺叶的彩色照片;术前分别行CR体层摄影,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横断面、冠状面及任意矢状面T1WI、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凹陷内容物CT值,分析MRI信号特征.结果:术中未离体的萎陷肺叶充气膨胀,显示以瘤巢为中心脏层胸膜皱缩17例;影像学表现典型胸膜凹陷征18例,线状胸膜凹陷征7例,叶间胸膜凹陷4例,复合型胸膜凹陷2例.结论:从手术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角度对胸膜凹陷征的成像基础进行了研究, 提高了对胸膜凹陷征的认识.

    作者:李惠民;朱望东;娄元生;徐朝霞;李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785例甲真菌病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获取流行病学资料.方法:2004年11月-2007年6月对直接镜检阳性的785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了真菌分离培养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培养出604株病原菌,皮肤癣菌、酵母、非皮肤癣菌霉菌所占比例分别为60.96%,31.02%,8.02%.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82.02%,酵母中白念珠菌居首,占29.35%,非皮肤癣菌霉菌中以曲霉和青霉为主.结论:甲真菌病病原菌为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其中以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为主.

    作者:廉翠红;张书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肺功能分析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肺功能损害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肺功能仪测定4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肺功能.结果:3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肺功能异常,其FVC、DLCO、FEF50、FEF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主要改变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肺功能改变可早于呼吸道症状和胸部X线异常改变,此时主要为弥散功能降低和小气道损害.结论: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不论有无呼吸道症状和胸部X线改变,均应行肺功能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其肺部损害.

    作者:杨宇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超声导向穿刺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导向穿刺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超声导向穿刺药物(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7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异位妊娠穿刺术治愈58例,成功率83%.结论:超声导向穿刺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定位准确,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疗程短,疗效好,恢复快,安全简便微创,且能保留输卵管.

    作者:刘小兰;张红志;叶钧;韩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顽固性咳嗽诊疗体会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顽固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食管癌贲门癌术后50例顽固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现象,给予常规止咳效果不明显,给予抗反流治疗后,咳嗽很快控制.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是顽固性咳嗽发作的重要原因,抗反流治疗可有效的控制咳嗽的发作.

    作者:张端孟;李连杰;王建都;凌丰军;冯学敏;贾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发病5 d内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参芎组(治疗组80例):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对照组8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d,共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参芎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9.92%)明显高于对照组(57.87%)(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有效治疗脑梗死.

    作者:孙丽君;折光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式选择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不同腭咽成形术式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32例,且阻塞平面在口咽部,行不同术式的腭咽成形术治疗,1年后随访.结果:采用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72例,单纯软腭部分切除60例;1年后随访示行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术与单纯软腭部分切除术比较,呼吸暂停紊乱指数值明显降低,术后每小时呼吸暂停的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术效果较好,术后各项指标均可达正常,远期无复发.

    作者:王琳;娄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07年5月31例老年急性胆囊炎在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获成功,患者全部治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病情发展快,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要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把握手术时机及技巧.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崔勇;熊裕雄;鲁辉;徐东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60例分析

    目的:探讨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2007年本科门诊诊治的60例有中耳炎病史、部分经中耳手术后中耳感染的患者进行脓液培养明确为真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56例57耳治愈,4例4耳显效.结论:慢性中耳炎患者有脓样耳漏时,临床医生要考虑到合并真菌感染的可能,以免漏诊和误诊,可根据不同病情综合治疗.

    作者:张奕;赵纪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血脂特征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特征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住院患者322例行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正常者68例(21%),确诊冠心病患者254例(79%),其中单支病变组75例(30%),2支病变组83例(32%),3支病变组96例(38%);依据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造影前常规测定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对所得数据资料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回归方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OR值较大.结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冠状动脉病变及病变程度加重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脉病变的影响程度可能强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作者:张娆娆;魏毅东;常学伟;魏经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低频rTMS对帕金森大鼠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0.2 Hz 55%刺激强度下,单次刺激及连续刺激14 d后帕金森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损毁SD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制备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化学检测法检测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前、第1次刺激后、连续14次刺激后纹状体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及高香草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单次刺激减少3,4-二羟基苯乙酸的含量,连续14次刺激后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高香草酸含量增高.结论:单次经颅磁刺激抑制多巴胺代谢、连续14次刺激通过增加多巴胺生成或/和释放发挥生物学效应.

    作者:何晓阔;陈琳;何国厚;王云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肺动静脉瘘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超声造影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左上臂肘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结果:12例患者均为右心显影后3~5个心动周期左心开始显影.结论:超声造影是肺动静脉瘘简便可行、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钱建芬;张绍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盐酸氨溴索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4例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盐酸氨溴索与糖皮质激素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盐酸氨溴索15 m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连用5 d.结果:两组在咳嗽喘憋缓解、哮喘音和湿罗音消失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均能有效缓解毛细支气管炎的喘憋症状,用盐酸氨溴索代替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糖皮质激素应用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玉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应用ROC曲线评价白介素-6在肿瘤肝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白介素-6水平对肿瘤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42例肿瘤无转移患者、48例肿瘤肝转移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评价.结果:肿瘤肝转移组白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肿瘤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无转移组白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介素-6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6,白介素-6的优截断点约为12 p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0.6%.结论: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白介素-6可作为肿瘤肝转移诊断的临床指标.

    作者:梁彬;程大也;孔虹;解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5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58例异位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者全部在腹腔镜下进行,无中转开腹,根据血红蛋白值分两组:Ⅰ组≤60 g/L,Ⅱ组>60 g/L,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的特点.

    作者:陈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及MR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和MR诊断的优势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及MR表现.结果:CT扫描椎间盘膨出285个,突出101个,脱出20个;MR扫描椎间盘膨出244个,突出126个,脱出27个.结论:CT和MR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检查手段,但均有优势和限度.

    作者:张荣恒;马洪宇;袁方;白洁;郭文伟;张维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产前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措施和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临产前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次/月,200~600 IU/次,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学检测.结果: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两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中-晚期多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降低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

    作者:赵生魁;吕恒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电视内镜在困难性支撑喉镜下喉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电视内镜在困难性支撑喉镜下喉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在传统显微喉镜下施行手术时由于暴露极其困难或存在观察盲区而无法完成手术的病例,改用支撑喉镜结合电视内镜进行手术,总结手术效果.结果:11例患者中均在支撑喉镜结合电视内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电视内镜可以完成某些在传统显微喉镜因视野暴露不佳或存在观察盲区而无法完成的手术.

    作者:王桑;王杰;董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63例炎症性肠病经腹超声检查与结肠镜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检查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明确的克罗恩病17例,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与30例大肠癌对比观察超声图像特点,同步比较结肠镜所见.结果:炎症性肠病与大肠癌声像图上,肠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肠壁增厚≥1.2 cm的阳性例数比较,克罗恩病组明显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3,P<0.05),和大肠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克罗恩病组肠管正常结构消失的比率明显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P<0.05),肠间淋巴结肿大例数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组和大肠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13,P>0.05,χ2=1.93,P>0.05);肠间积液例数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组和大肠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P<0.05,χ2=8.57,P<0.05);而粘连包块多见于克罗恩病组,假肾征仅见于肠癌组.各肠段病变定位符合率:回盲部和升结肠为91.30%,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为86.49%,直肠71.43%,横结肠35.71%.结论:腹部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在声像图上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有其各自特点,对于提示炎症性肠病存在、部位和性质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东屏;陶春梅;张艳梅;王学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