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巧;高岭;李宁;刘建民;帖晓静;刘培杰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病例24例.采用手术治疗,辅以抗真菌、类固醇药物.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21例手术治愈,2例1年后复发,1例半年后失访.结论:手术治疗是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辅以抗真菌、类固醇药物.术后随访对于预防复发很重要.
作者:黄新辉;彭江涛;袁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肿瘤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选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治疗,对照组选用单药TXT化疗,每21 d为1个治疗周期,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18例,进展9例.有效率、控制率、进展率分别为38.6%、79.5%、20.5%;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10例,进展18例,有效率、控制率、进展率分别为33.3%1、57.1%、42.9%,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是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有效而且毒性较小的方案.
作者:孙萍;陈小兵;罗素霞;周梦强;赵秀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儿童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程度,并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病毒性脑炎患儿共103例,其中现察1组39例,观察2组3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抗病毒、对症等);观察1组在常規治疗基础上,加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200~300 mg/(kg·次);观察2组加参麦注射液治疗,2~3 mL/(kg·次),疗程均7 d.三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氧化酶、丙二醛检测分析,分析三组以上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存在一定程度心肌损害.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氧化酶、丙二醛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下降,谷胱甘酞氧化酶升高,但现察2组与观察1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存在一定程度心肌损害,参麦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心肌损害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为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利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IL-10将外源IL-10基因导入肝星状细胞并观察其对肝星状细胞Ⅰ、Ⅲ胶原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传至1~2代的大鼠肝星状细胞以2×105/孔接种于24孔板,按每组6复孔分为三组:(1)单纯肝星状细胞培养组;(2)AdGFP对照组:肝星状细胞培养24 h后取病毒AdGFP以感染复数50感染肝星状细胞;(3)AdIL-10组:肝星状细胞培养24 h后取病毒AdIL-10以感染复数50感染肝星状细胞.3 d后分别收集各组肝星状细胞, .提取总RNA.结果:与单纯肝星状细胞培养组相比,AdIL-10组的IL-10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而AdGFP对照组的IL-10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IL-10组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AdFP对照组的Ⅰ型胶原和置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AdIL-10感染肝星状细胞后可抑制肝星状细胞Ⅰ、Ⅲ胶原分泌.
作者:胡良凯;孙巧玲;梁立维;张建民;李定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及影像表现在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及进展.方法:34例经病理证实胰腺癌,团注法以3~4 mL/s速度注入对比剂行动态三期增强扫描,时间分别是20 s、40 s、65 S,层厚层距3~5 mm,分析其影像改变,并分析和比较正常胰腺和肿瘤在三期扫描的增强情况,研究其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估准确性.结果:34例胰腺癌中胰头癌22例,胰体癌7例,胰尾癌2例,弥漫性分布3例.病灶大小2~11.5 cm不等,肿瘤-胰腺对比在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分别为(23.25±11.31),(63.58±26.34)、(43.15±22.53).根据胰腺癌影像表现,34例中有30例被正确诊断,术前认为可切除1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马发鹏;李福亮;孔寒离;何清梅;王春桃;张亚明;卢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1.2%~4.5%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伴发低钠血症92例,在行吸氧、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等常規治疗基础上,治疗组56例在非严格限制水摄入的同时给予1.2%~4.5%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36例限制水摄入但不补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钠浓度、心功能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血钠浓度明显改善,对照组改善较差,且治疗组血钠及心功能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1.2%~4.5%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效果良好.
作者:金焱;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分度和判定疗效的价值.方法:112例临床怀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全部行CT扫描,46例经治疗后复查;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未行CT检查的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根据CT表现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重度9例(8%),中度52例(46%),轻度45例(40%),CT表现正常的有6例(5%),CT指导下治疗的患儿预后不良者约4%;对照组3个月后随访复查,预后不良者出现率较高,为9%.讨论:CT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明确诊断、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分度和治疗、估计预后均有重要作用,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辅助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高炬;刘学亮;刘建华;杨成睿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每组40例.分别评定麻醉起效时间(从注射药物到出现痛觉消失)、阻滞平面、药物维持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SpO2的变化.结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止痛效果完善'麻醉过程平稳,用药量少.另外,硬外置管可用于术后镇痛,减轻疼痛及预防术后血栓.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只要麻醉管理得当,对高龄患者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作者:沈义;王保卓;吴永伟;张瑞权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肥厚的左心室心肌细胞内分泌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入选120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范围的高血压病患者,其中64例伴左心室肥厚,56例不伴左心室肥厚;另选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左心室肥厚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不伴左心室肥厚组,不伴左心室肥厚组和对照组血浆脑钠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伴有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在心功能失代偿前,心肌细胞已出现脑钠肽的代偿性合成和分泌增加.
作者:谈俊;臧敏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1974年Reynold和Newball首次报道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以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其检测范围已从常规的细胞学进入到细胞亚群标记、酶学、免疫学等,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马利军;李玉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左小腿肿物1年,疼痛1个月入院.1年前发现左小腿中上段蚕豆大肿物,无不适症状,未治疗,肿物逐渐增大,现如鸡蛋大小.1个月前开始出现疼痛.入院查体:左小腿中上段前侧可触及2.5 cm×2.5 cm×1.2 cm大小肿块1个,表面光滑,质硬,无活动,有压痛.行左小腿肿块切除术.病理检
作者:雷艳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新伯氏液基薄层细胞学在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申的临床应用.方法:2404例妇女进行了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细胞学评价方法采用TBS分级系统.结果:在2404例患者新伯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标本中,宫颈细胞学正常范围(不包括感染和炎症反应)仅49例(2.04%),轻度炎性病变404例(16.8%),中度炎性病变953例(39.6%),重度炎性病变735例(30.6%),细胞学阳性病例263例,阳性检出率为10.9%.其中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72例(2.9%),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38例(1.6%),宫颈癌9例(0.38%),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88例(3.7%),不排除上皮内度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13例(0.5%),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2例(0.5%).结论:新伯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是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育龄期妇女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作者:张峰莉;张蔚;洛若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胆囊切除术后并发残余胆囊的声像图改变,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萎缩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粘连水肿严重者术后残余胆囊发生率高,占70%;残余胆囊合并结石复发率高,占67%.结论:超声检查在临床预防及诊治残余胆囊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徐;刘银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引流环引流治疗舌下腺囊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引流环引流法治疗舌下腺囊肿110例患者,随访0.5~5年.结果:110例患者中痊愈105例,治愈率95.45%,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引流环引流治疗舌下腺囊肿创伤小,痛苦少,见效快,效果较好.
作者:黄志翔;王在智;杨洪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56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全麻组(A组,28例)和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组(B组,28例),持续监测MAP、HR、SPO2、PETCO2,分别于麻醉前(T1)、气腹前10 min(T2)、气腹后10 min(T3)、手术毕放气后5 min(T4)采集血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浆儿荼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用微量血糖仪测定血糖的变化.结果:气腹时血浆肾上腺素浓度、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和血糖A组均明显增加(P<0.05),B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可有效抑制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激反应.
作者:高玉亮;胡志向;韩希文;刘桂秀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在肾上腺髓质病变中的分布特点;证明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是一有机整体,在肾上腺體质发生病变时,髓质可能参与皮质功能的调节,从而导致皮质功能的异常;阐明出现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性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皮、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病例进行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染色,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观察其在皮质中分布特点.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均可见嗜铬蛋白A染色阳性细胞,髓质增生和正常肾上腺病例皮质肾上腺體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染色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癌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结论: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分布特点可以帮助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肾上腺皮、髓质之间联系紧密,受共同机理所调控,除经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外,肾上腺皮、髓质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解剖学和内分泌学基础.
作者:张利朝;胡卫列;廖秋灵;陈晓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小儿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应用和术后镇痛过程中不良反应.方法:术后进行自控静脉镇痛的患儿612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Ramsay改良分级法、自控镇痛按压次数进行镇痛镇静效果评定.观察并记录自控静脉镇痛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48 h内按压自控镇痛的次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效果优良率达98.33%;无镇静过度情况发生;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6%,幼儿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组患儿(P<0.01),联合麻醉的患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的患儿(P<0.01);单纯局麻的患儿椎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高达11.48%,与单纯全麻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小儿术后镇痛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联合麻醉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麻醉方法.
作者:付月珍;金泉英;顾志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脑出血是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的一种疾病.本文综述了脑出血目前采用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优缺点及选择手术的时机问题.
作者:王文富;刘诗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测定47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静脉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呈现明显负相关(r=-0.251,P<0.05;r=-0.343,P<0.01);白蛋白与前白蛋白、肌酐水平、年龄呈现正相关(r=0.734,P<0.01;r=0.393,P<0.01;r=0.410,P<0.01),与透析龄呈现负相关(r=-0.349,P<0.05),与IL-6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反应蛋白是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较好的预测指标,而微炎症反应对血透患者营养不良起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姚少峰;周健美;袁自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规律.方法:回顾分析325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感染97例(29.8%),腺病毒-IgM感染30例(9.3%),副流感病毒-IgM感染27例(8.5%).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混合感染3.2%.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是引起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炎)的主要病原体.
作者:潘继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