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富;刘诗翔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溶, CD40L水平变化及其与细胞性黏附分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溶性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0L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上调黏附分子表达而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黄姝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手势语在机械通气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中的可行性和使用性.方法:2006年4月-2006年8月机械通气32例患者作对照组,2006午9月-2006年11月机械通气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使用手势语言,能明显提高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沟通满意度,遵医行为达87%.结论:简单的手势语言,使医患之间的交流通畅有效,避免了医患矛盾,增强了治疗效果.
作者:智红晓;戴付敏;张世珠;杜丹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肿瘤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选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治疗,对照组选用单药TXT化疗,每21 d为1个治疗周期,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18例,进展9例.有效率、控制率、进展率分别为38.6%、79.5%、20.5%;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10例,进展18例,有效率、控制率、进展率分别为33.3%1、57.1%、42.9%,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是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有效而且毒性较小的方案.
作者:孙萍;陈小兵;罗素霞;周梦强;赵秀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儿童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程度,并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病毒性脑炎患儿共103例,其中现察1组39例,观察2组3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抗病毒、对症等);观察1组在常規治疗基础上,加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200~300 mg/(kg·次);观察2组加参麦注射液治疗,2~3 mL/(kg·次),疗程均7 d.三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氧化酶、丙二醛检测分析,分析三组以上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存在一定程度心肌损害.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氧化酶、丙二醛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下降,谷胱甘酞氧化酶升高,但现察2组与观察1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存在一定程度心肌损害,参麦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心肌损害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为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及影像表现在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及进展.方法:34例经病理证实胰腺癌,团注法以3~4 mL/s速度注入对比剂行动态三期增强扫描,时间分别是20 s、40 s、65 S,层厚层距3~5 mm,分析其影像改变,并分析和比较正常胰腺和肿瘤在三期扫描的增强情况,研究其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估准确性.结果:34例胰腺癌中胰头癌22例,胰体癌7例,胰尾癌2例,弥漫性分布3例.病灶大小2~11.5 cm不等,肿瘤-胰腺对比在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分别为(23.25±11.31),(63.58±26.34)、(43.15±22.53).根据胰腺癌影像表现,34例中有30例被正确诊断,术前认为可切除1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马发鹏;李福亮;孔寒离;何清梅;王春桃;张亚明;卢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技术在胸部撮影中的应用.方法:抽取本院1000例胸片作为分析对象,由5位放射医生对影像进行分析,统计甲乙丙及废片率.结果:甲级片647例,乙级片353例,无丙级片及废片.甲级片率占64.7%,废片率为0.通过各种后处理功能,对病变的显示更加清晰,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信息.结论:直接数字化摄影在胸部摄影中具有明显优势,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
作者:刘英峰;温德泉;蔡成仕;崔世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引流环引流治疗舌下腺囊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引流环引流法治疗舌下腺囊肿110例患者,随访0.5~5年.结果:110例患者中痊愈105例,治愈率95.45%,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引流环引流治疗舌下腺囊肿创伤小,痛苦少,见效快,效果较好.
作者:黄志翔;王在智;杨洪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胆囊切除术后并发残余胆囊的声像图改变,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萎缩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粘连水肿严重者术后残余胆囊发生率高,占70%;残余胆囊合并结石复发率高,占67%.结论:超声检查在临床预防及诊治残余胆囊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徐;刘银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病例24例.采用手术治疗,辅以抗真菌、类固醇药物.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21例手术治愈,2例1年后复发,1例半年后失访.结论:手术治疗是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辅以抗真菌、类固醇药物.术后随访对于预防复发很重要.
作者:黄新辉;彭江涛;袁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脑出血是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的一种疾病.本文综述了脑出血目前采用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优缺点及选择手术的时机问题.
作者:王文富;刘诗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分度和判定疗效的价值.方法:112例临床怀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全部行CT扫描,46例经治疗后复查;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未行CT检查的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根据CT表现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重度9例(8%),中度52例(46%),轻度45例(40%),CT表现正常的有6例(5%),CT指导下治疗的患儿预后不良者约4%;对照组3个月后随访复查,预后不良者出现率较高,为9%.讨论:CT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明确诊断、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分度和治疗、估计预后均有重要作用,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辅助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高炬;刘学亮;刘建华;杨成睿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新伯氏液基薄层细胞学在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申的临床应用.方法:2404例妇女进行了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细胞学评价方法采用TBS分级系统.结果:在2404例患者新伯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标本中,宫颈细胞学正常范围(不包括感染和炎症反应)仅49例(2.04%),轻度炎性病变404例(16.8%),中度炎性病变953例(39.6%),重度炎性病变735例(30.6%),细胞学阳性病例263例,阳性检出率为10.9%.其中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72例(2.9%),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38例(1.6%),宫颈癌9例(0.38%),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88例(3.7%),不排除上皮内度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13例(0.5%),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2例(0.5%).结论:新伯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是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育龄期妇女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作者:张峰莉;张蔚;洛若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组.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b/CD18的表达,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ACS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增加和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作者:田乃亮;陈绍良;张丰富;刘志忠;段宝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肥厚的左心室心肌细胞内分泌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入选120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范围的高血压病患者,其中64例伴左心室肥厚,56例不伴左心室肥厚;另选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左心室肥厚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不伴左心室肥厚组,不伴左心室肥厚组和对照组血浆脑钠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伴有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在心功能失代偿前,心肌细胞已出现脑钠肽的代偿性合成和分泌增加.
作者:谈俊;臧敏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微创治疗体会和经验教训.方法:15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均在腹腔镜下行肠旋转不良复位术,第1个trocar直视下切开置入,行Ladd's术,术中充分松解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索带.结果:本组15例手术14例获得1次成功,术后1~2 d开始进食,5~7 d拆线,患儿痊愈出院.1例患儿由于空肠近端索带分离不完善,于术后7个月龄时二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生长发育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行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复位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出院早、永久性瘢痕小.
作者:刘丰丽;张宏伟;曹慧;马同胜;尹瑞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和切缘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80例食管癌和10例食管良性肿瘤组织中及切缘(近心端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组织残留)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80例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为82.5%(66例),切缘端粒酶活性表达为12.5%(10例).10例食管良性肿瘤组织中及切缘均未发现端粒酶阳性表达.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显著性相关.切缘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TNM分期、肿瘤部位有显著性相关.术后随访6个月~3年,共有9例胃吻合口复发,其中8例为术后食管切缘端粒酶活性阳性患者.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癌进展与预后有关,检测食管切缘瑞粒酶活性可作为早期预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重要依据.
作者:朱建军;马海涛;杨帆;祝茂善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56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全麻组(A组,28例)和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组(B组,28例),持续监测MAP、HR、SPO2、PETCO2,分别于麻醉前(T1)、气腹前10 min(T2)、气腹后10 min(T3)、手术毕放气后5 min(T4)采集血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浆儿荼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用微量血糖仪测定血糖的变化.结果:气腹时血浆肾上腺素浓度、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和血糖A组均明显增加(P<0.05),B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可有效抑制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激反应.
作者:高玉亮;胡志向;韩希文;刘桂秀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20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的14例,血友病1例,长期口服华法令1例,烟雾病1例,高血糖10例,高血脂7例,不明原因3例.17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其中2例死亡;另3例因出血量较大达50mL,并破入脑室系统,给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及血肿清除术,术后均死亡.结论:高血压是AMCH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血糖也是很重要的原固,治疗上主张内科保守治疗,若出血量>50 mL,尽管采取手术治疗但预后仍极差.
作者:张文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每组40例.分别评定麻醉起效时间(从注射药物到出现痛觉消失)、阻滞平面、药物维持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SpO2的变化.结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止痛效果完善'麻醉过程平稳,用药量少.另外,硬外置管可用于术后镇痛,减轻疼痛及预防术后血栓.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只要麻醉管理得当,对高龄患者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作者:沈义;王保卓;吴永伟;张瑞权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行肾活检检查,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病理多为Ⅳ型,急性肾炎综合征者为Ⅱ型,慢性肾炎综合征者为Ⅱ型或Ⅳ型.Ⅱ、Ⅲ、Ⅳ型者临床常现狼疮活动,Ⅴ型呈临床非活动状态,临床活动指数与病理活动指数无相关性.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肾脏是主要受累器官,狼疮性肾炎临床与病理之间有一定关系.
作者:陈建华;段德鉴;周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