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凯;孙巧玲;梁立维;张建民;李定国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异位妊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98例异位妊娠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线形切开胚胎取出术、输卵管伞端妊娠产物排除术及卵巢妊娠切除术.保守性输卵管妊娠手术后,常规盆腔内放入MTX 50mg+生理盐水200 mL,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术后第1 d及1周常规复查血β-HCG,直至降至正常.结果:腹腔镜手术成功率99.50%,中转开腹3例(0.50%),异位妊娠伴有失血性休克者51例(8.53%),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为治疗异位妊娠首选,且治疗异位妊娠大出血休克安全可行;保守性异位妊娠术后盆腔内放入MTX 50 mg+生理盐水200 mL,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安全、有效.
作者:王新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小儿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应用和术后镇痛过程中不良反应.方法:术后进行自控静脉镇痛的患儿612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Ramsay改良分级法、自控镇痛按压次数进行镇痛镇静效果评定.观察并记录自控静脉镇痛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48 h内按压自控镇痛的次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效果优良率达98.33%;无镇静过度情况发生;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6%,幼儿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组患儿(P<0.01),联合麻醉的患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的患儿(P<0.01);单纯局麻的患儿椎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高达11.48%,与单纯全麻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小儿术后镇痛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联合麻醉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麻醉方法.
作者:付月珍;金泉英;顾志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病例24例.采用手术治疗,辅以抗真菌、类固醇药物.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21例手术治愈,2例1年后复发,1例半年后失访.结论:手术治疗是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辅以抗真菌、类固醇药物.术后随访对于预防复发很重要.
作者:黄新辉;彭江涛;袁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及影像表现在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及进展.方法:34例经病理证实胰腺癌,团注法以3~4 mL/s速度注入对比剂行动态三期增强扫描,时间分别是20 s、40 s、65 S,层厚层距3~5 mm,分析其影像改变,并分析和比较正常胰腺和肿瘤在三期扫描的增强情况,研究其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估准确性.结果:34例胰腺癌中胰头癌22例,胰体癌7例,胰尾癌2例,弥漫性分布3例.病灶大小2~11.5 cm不等,肿瘤-胰腺对比在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分别为(23.25±11.31),(63.58±26.34)、(43.15±22.53).根据胰腺癌影像表现,34例中有30例被正确诊断,术前认为可切除1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马发鹏;李福亮;孔寒离;何清梅;王春桃;张亚明;卢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糖尿病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外基质进行性聚集,基底膜增厚及肾脏的肥大.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反应氧代谢产物,遗传因素以及细胞因子等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而细胞因子又位于所有机制中的核心位置.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昱;鲍晓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按Evan分型,顺粗隆间骨折Ⅱ型6例,Ⅲ型16例,Ⅳ型8例;逆粗隆间骨折2例.结果:随访32例,随访时间2~15个月,平均6.5个月.按疗效评价标准优17例,良12例,差3例;优良率90%.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合于内侧结构不稳定或大转子碎裂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宋仁革;王大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分析低渗性脑病的病因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40例诊断为低渗性脑病的临床患者.结果:40例患者经补钠治疗后36例治愈,4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早期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是预防、诊断、治疗低渗性脑病的关键.
作者:万春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分度和判定疗效的价值.方法:112例临床怀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全部行CT扫描,46例经治疗后复查;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未行CT检查的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根据CT表现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重度9例(8%),中度52例(46%),轻度45例(40%),CT表现正常的有6例(5%),CT指导下治疗的患儿预后不良者约4%;对照组3个月后随访复查,预后不良者出现率较高,为9%.讨论:CT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明确诊断、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分度和治疗、估计预后均有重要作用,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辅助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高炬;刘学亮;刘建华;杨成睿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手势语在机械通气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中的可行性和使用性.方法:2006年4月-2006年8月机械通气32例患者作对照组,2006午9月-2006年11月机械通气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使用手势语言,能明显提高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沟通满意度,遵医行为达87%.结论:简单的手势语言,使医患之间的交流通畅有效,避免了医患矛盾,增强了治疗效果.
作者:智红晓;戴付敏;张世珠;杜丹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儿童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程度,并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病毒性脑炎患儿共103例,其中现察1组39例,观察2组3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抗病毒、对症等);观察1组在常規治疗基础上,加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200~300 mg/(kg·次);观察2组加参麦注射液治疗,2~3 mL/(kg·次),疗程均7 d.三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氧化酶、丙二醛检测分析,分析三组以上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存在一定程度心肌损害.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氧化酶、丙二醛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下降,谷胱甘酞氧化酶升高,但现察2组与观察1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存在一定程度心肌损害,参麦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心肌损害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为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午1月-2005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13例,固定内踝骨折,修复三角韧带,固定下胫腓联合.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9例,可4例.出现漏诊和误诊4例.结论: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疗效满意,注意减少漏诊和误诊.
作者:刘永刚;李国有;张秀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提高鼻腔盲探气管插管的成功率.方法:40例需要全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口腔牵引线辅助鼻腔盲探气管插管,对照组使用普通鼻腔盲棵气管术,比较两组成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辅助线辅助鼻腔盲棵气管插管,简单,可控性好,成功率高.
作者:刘全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及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06年11月251例小儿胃镜资料.结果:251例中发现上消化道疾病患者245例,6例未见异常.结论:对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是一种快速、安全、准确的诊治方法,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应尽早进行胃镜检查.
作者:封东进;王光猛;陈秋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溶, CD40L水平变化及其与细胞性黏附分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溶性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0L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上调黏附分子表达而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黄姝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米力农对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血气分析、肺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肺心病患者静滴米力农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结果:用米力农治疗后肺动脉压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心脏射血分数比治疗前有所增加(P>0.01).而血气分析、肺功能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结论:米力农能降低肺心病患者肺动脉高压,增加心脏射血分数.
作者:王乐强;武晓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组.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b/CD18的表达,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ACS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增加和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作者:田乃亮;陈绍良;张丰富;刘志忠;段宝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1.2%~4.5%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伴发低钠血症92例,在行吸氧、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等常規治疗基础上,治疗组56例在非严格限制水摄入的同时给予1.2%~4.5%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36例限制水摄入但不补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钠浓度、心功能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血钠浓度明显改善,对照组改善较差,且治疗组血钠及心功能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1.2%~4.5%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效果良好.
作者:金焱;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肿瘤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选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治疗,对照组选用单药TXT化疗,每21 d为1个治疗周期,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18例,进展9例.有效率、控制率、进展率分别为38.6%、79.5%、20.5%;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10例,进展18例,有效率、控制率、进展率分别为33.3%1、57.1%、42.9%,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方案是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有效而且毒性较小的方案.
作者:孙萍;陈小兵;罗素霞;周梦强;赵秀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每组40例.分别评定麻醉起效时间(从注射药物到出现痛觉消失)、阻滞平面、药物维持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SpO2的变化.结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止痛效果完善'麻醉过程平稳,用药量少.另外,硬外置管可用于术后镇痛,减轻疼痛及预防术后血栓.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只要麻醉管理得当,对高龄患者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作者:沈义;王保卓;吴永伟;张瑞权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在肾上腺髓质病变中的分布特点;证明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是一有机整体,在肾上腺體质发生病变时,髓质可能参与皮质功能的调节,从而导致皮质功能的异常;阐明出现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性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皮、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病例进行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染色,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观察其在皮质中分布特点.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均可见嗜铬蛋白A染色阳性细胞,髓质增生和正常肾上腺病例皮质肾上腺體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染色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癌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结论: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分布特点可以帮助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肾上腺皮、髓质之间联系紧密,受共同机理所调控,除经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外,肾上腺皮、髓质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解剖学和内分泌学基础.
作者:张利朝;胡卫列;廖秋灵;陈晓东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