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多糖对B16-F10荷瘤鼠髓样抑制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柴旺;何小鹃;朱军璇;吕诚;赵宏艳;吕爱平;喻长远

关键词:黄芪多糖, Gr-1+CD11b+髓样抑制细胞, IL-10, VEGF, 肿瘤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B16-F10荷瘤鼠髓样抑制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探讨黄芪多糖在抗肿瘤免疫机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建立B16-F10荷瘤鼠模型,通过计算抑瘤率观察黄芪多糖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Gr-1+CD11b+髓样抑制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0、VEGF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芪多糖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荷瘤鼠黑色素瘤的生长,且可以降低荷瘤鼠脾脏Gr-1+ CD11b+髓样抑制细胞比例,抑制外周血VEGF、IL-10的分泌,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适当浓度的黄芪多糖可能通过降低髓样抑制细胞的比例,抑制VEGF、IL-10的分泌和肿瘤的生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

    采用理论与文献计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的证候认识以及相关的主要证候构成进行比较研究,并初步分析了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定位意义的“气虚”类证候和“血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均下降,70年代后均基本稳定.这两类证候在6个年代的变化曲线相关性较强.“肾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上升明显,80年代后基本稳定.“脾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上升,60年代后基本稳定.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①20世纪50、60年代,滑胎的气血虚弱病机较受重视;②20世纪70年代后,滑胎的“肾虚”类病机较受重视;③建国以来滑胎的“肾虚”类证候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可能有中医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对滑胎证候理论认识的进步、20世纪50、6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肾本质”、“肾主生殖”研究的逐步开展等原因.

    作者:朱二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加味升降散对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脂联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味升降散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90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加味升降散治疗组、血脂平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各30例.3组均治疗2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表现、脂联素等水平.结果:(1)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其中医证候的改善以及综合疗效有优于血脂平对照组之趋势;(2)加味升降散治疗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自身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1)中医升清降浊、化痰利湿、活血化瘀法治疗T2DM合并血脂异常有效;(2)本研究发现加味升降散对脂联素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浅论毒邪学说与时行感冒“从毒论治”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趋恶化,自然界“至而不至”,“不至而至”的非时之气频繁出现,时行感冒——这种因时行毒邪侵犯人体引起的时行疾病也常常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普通感冒更为严重,因此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考证历代医家对“毒”的含义,探讨毒邪学说的理论,指出时行感冒的辨证应重视其外感与内生之毒邪,进而分析临证时应如何从毒论治时行感冒.

    作者:范津博;孙霈;苏晶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伤寒论》中“阴”、“阳”含义探讨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论及阴阳,阴阳在《伤寒论》不同的条文中有不同的具体含义.有时在一则条文内的前后语句间,涉及到的阴阳含义就有数种.本文结合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毕生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就《伤寒论》中“阴、阳”二字的具体含义作了初步分析、整理、归纳,以冀对读者有所启发并为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李德辉;张桂娟;刘玉斌;张素燚;谭碧珠;廖锐;马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沈英森重用白术、草决明的临床经验举隅

    白术、草决明配伍且大剂量等量使用是广东省名中医沈英森教授的用药经验.白术味甘苦温,草决明味甘苦咸微寒,两者同用,剂量相等,不温不燥,能健脾胃、除湿痹、调肝气、益肝阴、利腰膝血气,对于治疗便秘、腰膝及下肢关节痹痛、瘘弱无力等病证,具有很好的临康疗效.

    作者:胡志成;徐云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苦参碱对休克血浆致豚鼠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变化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研究苦参碱对实验性豚鼠心室肌细胞在休克血浆(SP)影响下的电生理效应,以及苦参碱( Matrine)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常规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研究记录技术,观察休克血浆致离体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苦参碱的影响作用.结果:(1)采用SP灌流后,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幅度(APA)升高(P<0.05),复极50%时间( APD50)、复极80%时间(APD80)延长(P<0.05);(2)25 μmol/L的Matrine可降低休克血浆引起的APA升高效应(P<0.05);(3) 50 μmol/L的Matrine使APA进一步下降(P<0.01),明显延长APD50、APD80 (P <0.05),使动作电位时程APD明显延长(P<0.05);(4) 100μ mol/L的Matrine使APA显著下降(P<0.01),并明显延长APD50、APD80 (P <0.01),使动作电位时程APD显著延长(P<0.01).结论:休克血浆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苦参碱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雪芳;刘艳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基于方剂数据分析的“脾气血两虚证”存在情况及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文章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筛选治疗“脾虚证”方剂850首,采取“Excel数据透视表”、“SQL Server 2005_DMAddin关联规则”、“spss17.0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脾气血两虚证”存在情况及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显示,“脾气血两虚证”存在,其治疗方剂主要由补气药、补血药配伍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活血祛瘀药等组成,基础方为“人参、炙黄芪、山药、当归、白芍、炙甘草”,核心配伍为“人参、当归”.

    作者:聂建华;孙世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现状分析

    中医医案文献浩如烟海,如何从这些历代医案资料中总结或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是当代中医药文献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技术是发掘与整理中医医案的良好工具,可以从大型的数据库中提取人们欲汲取的知识.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研究中已广泛应用.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是一种数据发掘、分析和知识发现的新技术,它更客观、更接近中医的辨证思想,更有利于从中医医案中提炼出精华.该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医学医案研究中4种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及更适合医案证候研究和组方规律探讨的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

    作者:李鑫颉;贾振华;吴以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胞络之理论探析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学者已对其理论及学科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在妇科学中未受到重视.胞络络病在妇科疾病发生发展中普遍存在,本文从胞络、胞络络病的理论内容进行论述,为深入研究妇科学中的络病理论奠定基础.

    作者:方毅;张沁舒;陈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齐文升辛温法治疗痤疮的思路与方法

    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由于其发病的多样性,治疗上十分棘手,在跟随导师门诊期间,发现辛温法治疗痤疮屡用见效,故将体会分享于此,以供参考.

    作者:兰玥;齐文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消渴康对DN大鼠肾脏FN、LN、Ⅳ胶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消渴康对DN大鼠肾脏FN、LN、Ⅳ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单侧肾切除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DN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氯沙坦和消渴康大、中、小治疗组,观察消渴康对DN大鼠肾脏FN、LN、Ⅳ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消渴康可以显著抑制FN、LN、Ⅳ胶原的表达.结论:消渴康对延缓DN大鼠肾病进展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梦;李凤婷;耿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论戴天章《广瘟疫论》中辨治之要

    清代医家戴天章著《广瘟疫论》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后世解读者众多,从理法方药诸角度都有所阐发.研习《广瘟疫论》后体悟到,戴氏对瘟疫病的鉴别诊断颇为重视,既有众人所熟知的寒瘟五辨,还有大家乐道的五兼十夹,以及表里诸症辨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瘟疫理论,更重要的是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瘟疫乃至温热疾病,细致地把握其鉴别要点、病位之别、病情轻重、不同论治之别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江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由中药本质内涵探讨“现代中药”研发思路

    “现代中药”是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对“现代中药”内涵的理解和研发取向均存在着误区,基于传统中药的本质和逻辑特征,对“现代中药”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现代中药”研发应遵循的学科规律.

    作者:梁琦;李艳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诸病源候论》肾虚源候

    《诸病源候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脏腑辨证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肾虚诸候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病源》书中所列肾虚诸候可归纳为肾精亏虚候、肾气不足候、肾爆候和肾经经气不足候4大方面,其中肾气不足候又可分为气化功能减弱候和闭藏功能减弱候两方面.《病源》所提到的“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代表了以上4种病机发病的主要证候,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时要以“治病求本”观为指导,见候知机、辨证论治.其次,通过对《病源》肾虚候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书对于肾虚病机的论述详于精气而略于阴阳,同时强调经络在发病中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隋代的学术范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吕凌;任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颈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6~ 2010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证型及其他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探讨颈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证型、基本资料与其他医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总体辨证有痰瘀阻络、气虚并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精髓亏虚、气虚证、痰浊内阻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气阴亏虚证、气滞证、阴虚风动证等11个常见证型;从证类分布看,气滞血瘀证类达所有病例的50%,而阴虚证类则仅占5%.结论:颈动脉狭窄主要以痰瘀阻络、气虚并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精髓亏虚4种证类为主,其中血瘀证类分布所占比例高,血瘀可能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机之一.

    作者:孙韶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生脉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生脉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生脉胶囊,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脂、CRP、心电图、观察血瘀证候.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同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差异,血瘀症状、HDL-C、CRP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生脉胶囊可缓解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血瘀证候和血脂状况,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张海啸;王双玲;张海涛;何伟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针与灸血清对RBL-2H3肥大细胞内钙含量的调整作用

    目的:动态观察针与灸血清对培养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针与灸血清对RBL-2H3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加入针与灸血清12h后,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降低,而加入针与灸血清24h后,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没有变化.结论:针与灸血清能够阻抑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有时间窗口限制.

    作者:张金铃;崔巍;吉长福;崔山佳;孙海舒;张守信;蒋瑾;罗明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医择时服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探讨

    应用中医择时服药的理论,对86例门诊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同样方药、不同时间服药,应用国内改良Kupperman评分中对失眠的评分结果观察疗效.择时服药组43例总有效率达93.02%;对照组43例,总有效率达76.74%.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择时服药围绝经期对失眠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杨海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医“和法”辨析

    从治疗思想、治则与治法三个层面回顾了古今有关“和法”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内在特点,进而明确“和法”的概念及其范畴.

    作者:张立平;潘桂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山居四要》学术特点钩玄

    基于对元代养生著作《山居四要》的点校与研究工作基础,对其作者汪汝懋及该书的主要学术特点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以期对中医养生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郑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