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韶刚
目的:在动物体内验证愈疡胶囊的临床毒副反应及性质.方法:急性毒性试验用小鼠以药物大浓度和动物的大胃容纳量24 h内灌服3次,然后连续观察14 d.长期毒性试验将大鼠分4组,分别以3.6、1.8、0.45 g/(kg·d)3个剂量组和等容积生理盐水组连续灌服13周,每周第7天停药1d并称重,分别在第13周和第15周处死20只和10只大鼠,测大鼠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学、器官系数各指标,观察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愈疡胶囊的大耐受量为42g/kg,按人临床日用量2.7g/60kg计算,相当于成人临床用量的933倍.长期毒性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分别相当于人临床日用量的80、40和10倍;给药期及恢复期各组大鼠体重增长正常,脏器系数、血液及血生化学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愈疡胶囊对受试动物未有明显毒性作用,可安全用于临床.
作者:罗伦才;季小平;张仲林;李列平;张孝国;王利平;钟振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概括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在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并提出反复呼吸道感染以预防为主,强调早期治疗、重视缓解期调理等观点.
作者:王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B16-F10荷瘤鼠髓样抑制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探讨黄芪多糖在抗肿瘤免疫机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建立B16-F10荷瘤鼠模型,通过计算抑瘤率观察黄芪多糖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Gr-1+CD11b+髓样抑制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0、VEGF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芪多糖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荷瘤鼠黑色素瘤的生长,且可以降低荷瘤鼠脾脏Gr-1+ CD11b+髓样抑制细胞比例,抑制外周血VEGF、IL-10的分泌,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适当浓度的黄芪多糖可能通过降低髓样抑制细胞的比例,抑制VEGF、IL-10的分泌和肿瘤的生长.
作者:柴旺;何小鹃;朱军璇;吕诚;赵宏艳;吕爱平;喻长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清代医家戴天章著《广瘟疫论》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后世解读者众多,从理法方药诸角度都有所阐发.研习《广瘟疫论》后体悟到,戴氏对瘟疫病的鉴别诊断颇为重视,既有众人所熟知的寒瘟五辨,还有大家乐道的五兼十夹,以及表里诸症辨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瘟疫理论,更重要的是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瘟疫乃至温热疾病,细致地把握其鉴别要点、病位之别、病情轻重、不同论治之别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江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诸病源候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脏腑辨证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肾虚诸候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病源》书中所列肾虚诸候可归纳为肾精亏虚候、肾气不足候、肾爆候和肾经经气不足候4大方面,其中肾气不足候又可分为气化功能减弱候和闭藏功能减弱候两方面.《病源》所提到的“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代表了以上4种病机发病的主要证候,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时要以“治病求本”观为指导,见候知机、辨证论治.其次,通过对《病源》肾虚候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书对于肾虚病机的论述详于精气而略于阴阳,同时强调经络在发病中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隋代的学术范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吕凌;任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白术、草决明配伍且大剂量等量使用是广东省名中医沈英森教授的用药经验.白术味甘苦温,草决明味甘苦咸微寒,两者同用,剂量相等,不温不燥,能健脾胃、除湿痹、调肝气、益肝阴、利腰膝血气,对于治疗便秘、腰膝及下肢关节痹痛、瘘弱无力等病证,具有很好的临康疗效.
作者:胡志成;徐云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多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多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方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口服,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味治疗糖尿痛多汗症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作者:武春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动态观察针与灸血清对培养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针与灸血清对RBL-2H3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加入针与灸血清12h后,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降低,而加入针与灸血清24h后,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没有变化.结论:针与灸血清能够阻抑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有时间窗口限制.
作者:张金铃;崔巍;吉长福;崔山佳;孙海舒;张守信;蒋瑾;罗明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当前的中医文化研究未能顾及中医文化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难以触及中医学的核心部分和实力部分,远远偏离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和普世功能.据此提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普世价值的研究路径为:从历史、时代、世界视域,立足中医学,系统深入研究、凝炼提升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探索构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入系统研究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普世价值.本文对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初步探析架构,并对其普世价值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生脉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生脉胶囊,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脂、CRP、心电图、观察血瘀证候.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同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差异,血瘀症状、HDL-C、CRP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生脉胶囊可缓解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血瘀证候和血脂状况,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张海啸;王双玲;张海涛;何伟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赵氏脱疽方”治疗糖尿病足,干预血脂、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及相关因子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39例随机分成3组,各组在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纯中药组(13例)口服赵氏脱疽汤,并用赵氏脱疽膏外敷;给予中西药结合组(12例)口服赵氏脱疽汤,并用依沙吖啶外敷;给予纯西药对照组(14例)口服已酮可可碱,并用依沙吖啶外敷.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AGEs等.结果:3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各组疗效比较,纯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西药结合组,纯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有其独特优势,“赵氏脱疽方”对于AGE及相关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配合中药外治糖尿病足坏疽有明显优势.
作者:修丽梅;温金莉;曹建春;王吉亭;曹刚;李光宗;黄强;尚宪荣;刘继前;王亚娜;施萍;罗毅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消渴康对DN大鼠肾脏FN、LN、Ⅳ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单侧肾切除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DN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氯沙坦和消渴康大、中、小治疗组,观察消渴康对DN大鼠肾脏FN、LN、Ⅳ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消渴康可以显著抑制FN、LN、Ⅳ胶原的表达.结论:消渴康对延缓DN大鼠肾病进展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梦;李凤婷;耿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明确中医学的腠理概念,探析腠理的生理功能.方法:运用文字考释、文献回溯、推理归纳等方法.结果:腠是指人体肉之所会,泛指人体组织的间隙,理则主要指的是机体组织的纹理和层次.结论:腠理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的间隙和纹理;腠理是气津运行的通道,是人体气化的场所.
作者:张卫华;刘舟;陈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眼针对D-IBS模型大鼠结肠5-HT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D-IBS模型组和眼针组3组.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方法建立D-IBS模型并进行眼针治疗.采用ELISA测定血清和结肠5-HT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5-HT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HT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5-HT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D-IBS模型组比较,眼针组血清和结肠5-HT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5-HT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眼针能够调控D-IBS模型大鼠结肠5-HT的表达.
作者:王艳杰;张立德;王健;关洪全;刘旭东;刘慧慧;柴纪严;赵金茹;王德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中医五脏系统健康状况自评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方法:通过调查时间及回答率评价问卷实用性,采用克朗巴赫系数法及分半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与SF-36的相关系数评价效标效度.结果:问卷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回收率为97.6%,奈目回答率为94% ~ 100%;问卷总克朗巴赫a系数为0.90,分半信度分别为0.83和0.81,相关系数0.84;与SF-36 9个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09 ~0.55.结论: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较好,能够较稳定地反映自评者的健康状况,可用于治未病健康状况评估.
作者:衷敬柏;郭润;于婧;白瑞娜;满秋珊;齐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远针近推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虚型腰痛患者疼痛的缓解与改善作用.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研究.对照组(30例)口服碳酸钙D3片,连续服用12周.治疗组(34例)采用“远针近推”疗法,即针刺患者双侧下肢委中、太溪穴,同时在患者腰部进行推拿治疗,3个疗程共30次.分别观察和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的变化.结果:不管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疼痛逐渐减轻.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2个月(P<0.05)和3个月后(P<0.01),疼痛明显减轻,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远针近推”疗法能有效改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虚型腰痛,治疗宜采用长疗程,一般应在2~3月以上.
作者:王彤;黄晖;薛媛媛;王文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变形等问题.与中医“骨枯”、“骨痹”、“骨痿”、“骨极”等病的描述类似.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医传统认为与肾的关系密切,而肝脾两脏功能失调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肾、肝、脾三脏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理,从而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张颖;张博;张治国;鞠大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的病机亦统为津液耗伤,其成因为饮酒、房劳、肥甘厚味.消渴发病多为壮年,此期肾气已衰,肾之阴阳渐渐失调,故认为所有导致肾之阴阳失调的因素均为可为其病因.肥甘厚味也是在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伴随久食的过程,才有可能诱发消渴.饮酒是促进其加速发病的因素.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阴不足,这应为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为肾精不足,阴阳失调,且伴水谷精微尽随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此消渴形成阶段,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地养护造成久病入络而产生的.因此,消渴的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作者:贾海骅;赵红霞;赵凯维;尹俊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从治疗思想、治则与治法三个层面回顾了古今有关“和法”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内在特点,进而明确“和法”的概念及其范畴.
作者:张立平;潘桂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现代中药”是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对“现代中药”内涵的理解和研发取向均存在着误区,基于传统中药的本质和逻辑特征,对“现代中药”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现代中药”研发应遵循的学科规律.
作者:梁琦;李艳彦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