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玉屏风散合生脉散治疗糖尿病多汗症30例

武春丽

关键词:糖尿病, 多汗症, 中医药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多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多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方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口服,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味治疗糖尿痛多汗症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读《养老奉亲书》感悟

    阅读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截取书中的老年食疗、性气好嗜、忌戒保护三方面的部分内容,浅谈了对于老年养生的体会.

    作者:王家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山居四要》学术特点钩玄

    基于对元代养生著作《山居四要》的点校与研究工作基础,对其作者汪汝懋及该书的主要学术特点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以期对中医养生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郑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从脾瘅论治糖耐量低减

    糖耐量低减(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患者多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消渴病的临床表现,若将IGT辨为中医消渴病较为勉强.笔者主张IGT应属于中医“脾瘅”范畴,并依据脾瘅的病因病机特点,即过食肥甘、脾虚湿滞、湿热内蕴、阴液渐伤自拟苍连汤(苍术、黄连、玄参、佩兰)治疗IGT.

    作者:高志生;王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针与灸血清对RBL-2H3肥大细胞内钙含量的调整作用

    目的:动态观察针与灸血清对培养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针与灸血清对RBL-2H3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加入针与灸血清12h后,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降低,而加入针与灸血清24h后,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没有变化.结论:针与灸血清能够阻抑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有时间窗口限制.

    作者:张金铃;崔巍;吉长福;崔山佳;孙海舒;张守信;蒋瑾;罗明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玉屏风散合生脉散治疗糖尿病多汗症30例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多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多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方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口服,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味治疗糖尿痛多汗症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作者:武春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赵氏脱疽方”干预AGEs及糖尿病足相关因子的研究

    目的:探讨“赵氏脱疽方”治疗糖尿病足,干预血脂、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及相关因子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39例随机分成3组,各组在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纯中药组(13例)口服赵氏脱疽汤,并用赵氏脱疽膏外敷;给予中西药结合组(12例)口服赵氏脱疽汤,并用依沙吖啶外敷;给予纯西药对照组(14例)口服已酮可可碱,并用依沙吖啶外敷.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AGEs等.结果:3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各组疗效比较,纯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西药结合组,纯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有其独特优势,“赵氏脱疽方”对于AGE及相关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配合中药外治糖尿病足坏疽有明显优势.

    作者:修丽梅;温金莉;曹建春;王吉亭;曹刚;李光宗;黄强;尚宪荣;刘继前;王亚娜;施萍;罗毅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加味升降散对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脂联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味升降散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90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加味升降散治疗组、血脂平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各30例.3组均治疗2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表现、脂联素等水平.结果:(1)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其中医证候的改善以及综合疗效有优于血脂平对照组之趋势;(2)加味升降散治疗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自身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1)中医升清降浊、化痰利湿、活血化瘀法治疗T2DM合并血脂异常有效;(2)本研究发现加味升降散对脂联素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芪苈强心胶囊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房纤颤、左房内径及心脏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部分心功能指标、左房内径、心房纤颤转复率、心脏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平均几何滴度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98例缺血性心肌病并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对照组(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地高辛片,疗程为6个月,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部分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心房纤颤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后,治疗组的左房内径、β1、M2受体自身抗体平均几何滴度较之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可能通过抗自身免疫机制,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房重构和心房纤颤的持续.

    作者:张爱军;郭宏伟;曾树林;张向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要素调查问卷的研制

    目的:研究能初步调查高尿酸血症人群中医症状特征及证候要素的调查问卷.方法:遵照量表研制的原则,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测量概念的确定、操作化,条目池的形成与条目筛选、问题与答案的产生,预调查以及修订等过程设计问卷.结果:形成的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信息、危险因素、中医症状3个维度共90个问题条目,以自填及封闭式为主.结论:该问卷内容清晰明了,篇幅适中,可接受性强,具有可行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尿酸血症人群的症状特征,为中医对高尿酸血症的证候要素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应用工具.

    作者:李娜;谢雁鸣;王永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由中药本质内涵探讨“现代中药”研发思路

    “现代中药”是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对“现代中药”内涵的理解和研发取向均存在着误区,基于传统中药的本质和逻辑特征,对“现代中药”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现代中药”研发应遵循的学科规律.

    作者:梁琦;李艳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伤寒论》腹满证治规律探讨

    腹满一症在临床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伤寒论》中提及腹满症的条文有30处之多.本文结合《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对腹满的辨证论治规律.

    作者:臧海洋;周则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齐文升辛温法治疗痤疮的思路与方法

    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由于其发病的多样性,治疗上十分棘手,在跟随导师门诊期间,发现辛温法治疗痤疮屡用见效,故将体会分享于此,以供参考.

    作者:兰玥;齐文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诸病源候论》肾虚源候

    《诸病源候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脏腑辨证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肾虚诸候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病源》书中所列肾虚诸候可归纳为肾精亏虚候、肾气不足候、肾爆候和肾经经气不足候4大方面,其中肾气不足候又可分为气化功能减弱候和闭藏功能减弱候两方面.《病源》所提到的“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代表了以上4种病机发病的主要证候,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时要以“治病求本”观为指导,见候知机、辨证论治.其次,通过对《病源》肾虚候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书对于肾虚病机的论述详于精气而略于阴阳,同时强调经络在发病中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隋代的学术范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吕凌;任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基于方剂数据分析的“脾气血两虚证”存在情况及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文章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筛选治疗“脾虚证”方剂850首,采取“Excel数据透视表”、“SQL Server 2005_DMAddin关联规则”、“spss17.0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脾气血两虚证”存在情况及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显示,“脾气血两虚证”存在,其治疗方剂主要由补气药、补血药配伍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活血祛瘀药等组成,基础方为“人参、炙黄芪、山药、当归、白芍、炙甘草”,核心配伍为“人参、当归”.

    作者:聂建华;孙世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试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普世价值

    当前的中医文化研究未能顾及中医文化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难以触及中医学的核心部分和实力部分,远远偏离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和普世功能.据此提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普世价值的研究路径为:从历史、时代、世界视域,立足中医学,系统深入研究、凝炼提升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探索构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入系统研究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普世价值.本文对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初步探析架构,并对其普世价值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

    采用理论与文献计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的证候认识以及相关的主要证候构成进行比较研究,并初步分析了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定位意义的“气虚”类证候和“血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均下降,70年代后均基本稳定.这两类证候在6个年代的变化曲线相关性较强.“肾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上升明显,80年代后基本稳定.“脾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上升,60年代后基本稳定.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①20世纪50、60年代,滑胎的气血虚弱病机较受重视;②20世纪70年代后,滑胎的“肾虚”类病机较受重视;③建国以来滑胎的“肾虚”类证候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可能有中医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对滑胎证候理论认识的进步、20世纪50、6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肾本质”、“肾主生殖”研究的逐步开展等原因.

    作者:朱二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远针近推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虚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远针近推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虚型腰痛患者疼痛的缓解与改善作用.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研究.对照组(30例)口服碳酸钙D3片,连续服用12周.治疗组(34例)采用“远针近推”疗法,即针刺患者双侧下肢委中、太溪穴,同时在患者腰部进行推拿治疗,3个疗程共30次.分别观察和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的变化.结果:不管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疼痛逐渐减轻.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2个月(P<0.05)和3个月后(P<0.01),疼痛明显减轻,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远针近推”疗法能有效改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虚型腰痛,治疗宜采用长疗程,一般应在2~3月以上.

    作者:王彤;黄晖;薛媛媛;王文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沈英森重用白术、草决明的临床经验举隅

    白术、草决明配伍且大剂量等量使用是广东省名中医沈英森教授的用药经验.白术味甘苦温,草决明味甘苦咸微寒,两者同用,剂量相等,不温不燥,能健脾胃、除湿痹、调肝气、益肝阴、利腰膝血气,对于治疗便秘、腰膝及下肢关节痹痛、瘘弱无力等病证,具有很好的临康疗效.

    作者:胡志成;徐云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基于“方证相应”理论验证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气阴两虚证候属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验证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的气阴两虚证候属性.方法:选择益气养阴的代表方生脉散干预模型,考察其对模拟气阴两虚证的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生脉散能够显著改善慢性间歇性缺氧诱导的小鼠体重,摄食量,自发活动,心电图等各项指标的异常改变,使小鼠体重及摄食量增加,自发活动和心率趋于稳定,T波随缺氧时间的延长无显著增高;断尾出血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延长.结论:益气养阴的代表方生脉散能显著改善模拟气阴两虚证的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各项指标的异常改变,从“以方测证”的角度初步证实了模型的气阴两虚证候属性.

    作者:王文萍;柴程芝;寇俊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眼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眼针对D-IBS模型大鼠结肠5-HT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D-IBS模型组和眼针组3组.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方法建立D-IBS模型并进行眼针治疗.采用ELISA测定血清和结肠5-HT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5-HT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HT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5-HT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D-IBS模型组比较,眼针组血清和结肠5-HT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5-HT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眼针能够调控D-IBS模型大鼠结肠5-HT的表达.

    作者:王艳杰;张立德;王健;关洪全;刘旭东;刘慧慧;柴纪严;赵金茹;王德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