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与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匡新建;陈伟高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 创伤修复, 瘢痕, 胶原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与创伤修复、瘢痕形成的研究有较大进展.FB在肉芽形成、伤口收缩、基质合成、伤口修复、瘢痕形成及无瘢痕愈合方面均起重要作用.FB是主要的修复细胞,Lekic 等[1]认为, 它是创伤修复的工程师、建筑者和管理员.了解与控制FB 的生物学行为是促进伤口愈合、预防瘢痕形成的基础与关键.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四级以上核超声乳化术两种切口的临床对比

    目的:比较四级核以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两种切口的效果.方法:按Emery晶状体核分级法选择四级以上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角巩缘隧道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行超乳术,比较其术中操作、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无显著差异,而并发症巩膜隧道切口组略多.结论:两种切口均有视力恢复快、散光小、切口自闭性好的特点,而角巩缘隧道切口更具灵活性.

    作者:丁仁凤;陈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与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与创伤修复、瘢痕形成的研究有较大进展.FB在肉芽形成、伤口收缩、基质合成、伤口修复、瘢痕形成及无瘢痕愈合方面均起重要作用.FB是主要的修复细胞,Lekic 等[1]认为, 它是创伤修复的工程师、建筑者和管理员.了解与控制FB 的生物学行为是促进伤口愈合、预防瘢痕形成的基础与关键.

    作者:匡新建;陈伟高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关系,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脂质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炎症介质及血清免疫学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冠心病组(100例)和非冠心病组(100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确证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冠心病组内皮素-1.结果:(1)冠心病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57%vs32%, P<0.05);(2)冠心病组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明显高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冠心病有关,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索;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其导致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阴道镜在早期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年轻宫颈癌患者(<35岁)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宫颈癌前病变时期较长且可以逆转,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意义重大.

    作者:刘晓燕;李景萍;兰桂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子宫腔内病变的超声显像与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为了解子宫腔内病变的超声显像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对本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98例患者子宫腔内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得出一些能提示病理诊断的特征性图像,以期为超声医师作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杨春梅;仝瑞霞;柴喜荣;常桂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常规治疗(血塞通静点、神经营养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方案,同时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并观察两组用药后头颅CT改变、发作频率及不良反应,组间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84%,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56%),P<0.05.两组均未见出血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后PLT降低(P<0.01),APTT、PT延长(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安全有效.

    作者:喻晓霞;李卓;王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鼻息肉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行组织病理学分型

    目的:探讨鼻息肉按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程度行组织病理学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45例鼻息肉确诊病例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分成4组,比较各组水肿型、腺体增生型、纤维型等分型的构成差异.结果:4组之间的各型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χ2=44.657, P<0.01).结论:鼻息肉可以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进行分型.

    作者:窦毅;孙瑞清;黄秋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降低口腔、肛门感染率护理措施

    小儿急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其中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常见危险的合并症,这主要是由于白血病本身及白血病治疗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又以口腔和肛门周围是易感部位[1].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急性白血病患儿94例,随机分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在患儿未出现感染症状前即给以有效的口腔和肛门护理,大大降低了感染率.

    作者:吴金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比较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在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T组,n=30)、格拉司琼3 mg(G组,n=30)、生理盐水5 mL(对照组,NS组,n=30).结果:在术后8 h内和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T组(20.0%,10.0%)和G组(20.0%,33.3%)明显低于NS组(63.3%,60.0%)(P<0.05),T组在术后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术后9~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10.0% vs 33.3%)(P<0.05).结论: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均可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但托烷司琼的远期效果优于格拉司琼.

    作者:黄燕虹;冯丹凤;张少云;万震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赖诺普利与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赖诺普利与氯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室重构与血脑利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赖诺普利组、氯沙坦组与赖诺普利加氯沙坦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定心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并测定血浆利钠肽含量的变化.结果:利钠肽与NYHA分级、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呈负相关.赖诺普利加氯沙坦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显著,左室射血分数增加明显,与赖诺普利组、氯沙坦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赖诺普利加氯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较单独应用赖诺普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衰,预防左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作者:姜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78例冠心病患者和67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显著升高(P<0.01),且病情越严重,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越高.结论: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含量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

    作者:柏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微波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5例疗效观察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腹部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理不好,不仅给受术者带来病痛和精神压力,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促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尽早愈合,近年来我院采用微波配合切口局部处理治疗脂肪液化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德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及其与残余肾功能、人体构成和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生物电阻抗技术和常规生化方法测定68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残余肾功能、人体构成和营养相关指标.结果: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和脂肪百分比呈正相关,与去脂体重呈负相关(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透患者存在高瘦素血症, 血清瘦素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机体脂肪含量的营养指标,其在终末期慢性肾衰竭血透患者蛋白质营养不良中未发挥显著作用.

    作者:单剑萍;季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轻中度高血压及合并冠心病患者血Hcy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目的:检验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及轻中度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轻中度高血压及合并冠心病患者各60例分别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监测其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轻中度高血压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15.43±1.02)mmol/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2±0.03)mm;合并冠心病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38.34±1.23)mmol/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97±0.09)mm,两组相比P<0.05.结论:轻中度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亦明显升高.

    作者:陈天适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应用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与前期36例无植骨病例作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有1例断钉,对照组有7例断钉.两组矫形角度丢失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能培强椎体早期抗压稳定性,加速骨折坚强愈合,减少内固定长时间过大应力造成断裂、折弯、切割等引起矫形角度丢失.

    作者:沈伟中;蒋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55例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分析

    我院从1990年7月-2005年7月收治老年胆囊炎405例.其中55例胆囊化脓、坏疽(13.58%),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手术分析如下.

    作者:朱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34例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观察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为髓性骨肉瘤保肢术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患者术前的普通X线、CT、MRI资料,探讨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及骨肉瘤影像学特点.结果: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骺板连续性的中断.普通X线的诊断符合率为44.12%(15/34),CT为64.71%(22/34),MRI为94.12%(32/34).X线与CT相比较P>0.05;X线与MRI相比较P<0.01;CT与MRI相比较P<0.01.结论:MRI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和CT,MRI图像能够显示髓性骨肉瘤对骺板的侵袭情况,为术前明确髓性骨肉瘤是否已侵袭骺板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宋希元;胡善朋;王丽;彭圣智;孔祥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致康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自1999年以来,我们应用中药致康胶囊(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葛小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进展期胃癌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

    目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检查,探讨其CT表现及对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65例患者行CT检查,对CT表现进行分析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65例病例均不同程度有胃黏膜的病变,部分显示有局部肿块及胃周侵润,其中51例增强扫描,增厚的胃壁及肿块有强化,并显示有无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结论: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价值大,显示率高,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曹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EGF、组织因子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缓解组(P <0.005或0. 001), 且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升高组织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呈正相关(r=0.51, P <0. 005) ;未缓解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5)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阳洁;杨柞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