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李景萍;兰桂芬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常规治疗(血塞通静点、神经营养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方案,同时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并观察两组用药后头颅CT改变、发作频率及不良反应,组间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84%,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56%),P<0.05.两组均未见出血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后PLT降低(P<0.01),APTT、PT延长(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安全有效.
作者:喻晓霞;李卓;王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为髓性骨肉瘤保肢术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患者术前的普通X线、CT、MRI资料,探讨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及骨肉瘤影像学特点.结果: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骺板连续性的中断.普通X线的诊断符合率为44.12%(15/34),CT为64.71%(22/34),MRI为94.12%(32/34).X线与CT相比较P>0.05;X线与MRI相比较P<0.01;CT与MRI相比较P<0.01.结论:MRI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和CT,MRI图像能够显示髓性骨肉瘤对骺板的侵袭情况,为术前明确髓性骨肉瘤是否已侵袭骺板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宋希元;胡善朋;王丽;彭圣智;孔祥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膀胱损伤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膀胱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1)膀胱壁增厚、毛糙.(2)盆腔或腹腔内脏器官周围液体包绕,膀胱造影后可见造影剂流入膀胱外.根据积液的部位,CT扫描可将膀胱损伤分为腹膜外型和腹膜内型.结论:CT扫描能确定膀胱损伤部位、范围及程度,具有准确、方便、特异等特点.
作者:范红燕;王燕平;金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肺叶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23例支气管肺癌的手术治疗资料,其中支气管袖状上叶切除术15例,支气管袖状左下叶切除术2例,支气管及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术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肺不张治愈,无支气管瘘和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肺叶及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大限度保存了正常肺功能,扩大手术适应证,而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没有显著提高,可作为外科治疗肺癌的常规术式之一.
作者:丁昌林;张中明;王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了解子宫腔内病变的超声显像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对本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98例患者子宫腔内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得出一些能提示病理诊断的特征性图像,以期为超声医师作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杨春梅;仝瑞霞;柴喜荣;常桂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分析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产科住院要求引产的健康女性278例,妊娠16~27周,其中168例给以口服米非司酮200 mg后行羊膜腔内利凡诺注药引产做为观察组,另外110例单用利凡诺羊膜腔内注药引产做为对照组.对其引产时间、产后胎盘胎膜残留情况、产后阴道出血及产道裂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产妇引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胎盘胎膜残留和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及引产药物,与利凡诺配伍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具有明显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功效.
作者:李春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年轻宫颈癌患者(<35岁)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宫颈癌前病变时期较长且可以逆转,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意义重大.
作者:刘晓燕;李景萍;兰桂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小儿急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其中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常见危险的合并症,这主要是由于白血病本身及白血病治疗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又以口腔和肛门周围是易感部位[1].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急性白血病患儿94例,随机分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在患儿未出现感染症状前即给以有效的口腔和肛门护理,大大降低了感染率.
作者:吴金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近年本地区霉菌性食管炎诱因及发病趋势.方法: 对181例经内镜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诱因、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长期应用抗生素是主要诱发因素,应用激素、抗肿瘤药物、免疫功能低下及年老体弱也可发病.结论: 霉菌性食管炎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应积极寻找病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引起医源性霉菌性食管炎发生.无诱因者可能与环境、水源、食物污染有关.
作者:褚廷广;宋爱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腹股沟疝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95%,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古老和常见手术之一[1].据Rutkow报道美国1983年585 000例、1994年689 000例腹股沟疝患者接受修补术,占美国普外10种常见手术的第一位.1887年Bassini首创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疝修补术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Bassini疝修补术曾被誉为经典手术而沿用至今.100余年来,腹股沟疝的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Bassini(1887),Halsted(1889),Furguson(1890),McVay(1948),Shouldice(1954),hichtenstein(1986),Rutkow(1989)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腹股沟疝外科以1887年Bassini施行首例腹股沟疝修补术为标志,发展近1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作者:孙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9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卡维地洛,按卡维地洛日总用量分为两组,37.5~50 mg/d,2次/d为高剂量组(n=85);≤6.25 mg/d,2次/d为低剂量组(n=112).对治疗前、治疗后12周和24周作心功能评估,对各项心功能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组开始治疗1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但总体状况改善不明显,治疗24周后状况大致同12周.高剂量组治疗12周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高剂量组耐受性略差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均无恶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高剂量组在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重构方面优于低剂量组,所以只要患者在耐受范围内,应尽可能使卡维地洛达到目标剂量.
作者:郭燕鸽;杨春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阴道镜下活检与宫颈锥切术后病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我院门诊共82例患者,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13例,Ⅱ级36例,Ⅲ级33例(其中CIS 4例)收入住院行宫颈锥切术.采用冷刀与电刀结合的方法切除宫颈常规送病检.结果:锥切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10例,Ⅱ级28例,Ⅲ级31例(CIS 6例).侵润癌3例.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与宫颈锥切术后常规病检结果符合率(81.82%)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61.54%)和Ⅱ级(66.67%),但差别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研究显示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的准确性有较Ⅰ级和Ⅱ级高的趋势.宫颈锥切术可以部分弥补阴道镜下活检的缺陷,且有治疗作用.
作者:石少权;苏兆娟;郭天棋;王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鼻息肉按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程度行组织病理学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45例鼻息肉确诊病例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分成4组,比较各组水肿型、腺体增生型、纤维型等分型的构成差异.结果:4组之间的各型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χ2=44.657, P<0.01).结论:鼻息肉可以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进行分型.
作者:窦毅;孙瑞清;黄秋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检查,探讨其CT表现及对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65例患者行CT检查,对CT表现进行分析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65例病例均不同程度有胃黏膜的病变,部分显示有局部肿块及胃周侵润,其中51例增强扫描,增厚的胃壁及肿块有强化,并显示有无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结论: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价值大,显示率高,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曹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在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T组,n=30)、格拉司琼3 mg(G组,n=30)、生理盐水5 mL(对照组,NS组,n=30).结果:在术后8 h内和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T组(20.0%,10.0%)和G组(20.0%,33.3%)明显低于NS组(63.3%,60.0%)(P<0.05),T组在术后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术后9~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10.0% vs 33.3%)(P<0.05).结论: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均可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但托烷司琼的远期效果优于格拉司琼.
作者:黄燕虹;冯丹凤;张少云;万震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与前期36例无植骨病例作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有1例断钉,对照组有7例断钉.两组矫形角度丢失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能培强椎体早期抗压稳定性,加速骨折坚强愈合,减少内固定长时间过大应力造成断裂、折弯、切割等引起矫形角度丢失.
作者:沈伟中;蒋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与创伤修复、瘢痕形成的研究有较大进展.FB在肉芽形成、伤口收缩、基质合成、伤口修复、瘢痕形成及无瘢痕愈合方面均起重要作用.FB是主要的修复细胞,Lekic 等[1]认为, 它是创伤修复的工程师、建筑者和管理员.了解与控制FB 的生物学行为是促进伤口愈合、预防瘢痕形成的基础与关键.
作者:匡新建;陈伟高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超声检查和X线下肢静脉造影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62例69条病变血管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特征,结合临床及有关文献深入探讨.结果:中央型(I型)6例6条(8.7%)病变血管,周围型(Ⅱ型)41例47条病变血管(68.1%),混合型(Ⅲ型)15例16条病变血管(23.2%).患者左侧多于右侧,左右侧之比为2.8∶1.急性血栓39条病变血管,亚急性血栓21条病变血管,慢性血栓9条病变血管.结论: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性高,与X线血管造影比较具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注意.
作者:王永莉;杨香梅;刘玉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癌374例,其中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13例(占3.21%),发现第二癌距首发癌时间为9个月~16年3个月,合并恶性肿瘤有乳腺癌2例,肺癌2例,胃癌2例,卵巢癌2例,鼻咽癌2例,肝癌1例,子宫颈癌1例,前额鳞癌1例;其中误诊为转移癌3例.结论: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应警惕误诊为转移癌而放弃积极的治疗,结直肠根治术后应长期随访可早期发现第二癌及减少误诊.
作者:冯关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78例冠心病患者和67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显著升高(P<0.01),且病情越严重,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越高.结论: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含量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
作者:柏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