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莹;吴宽裕
本文旨在探讨清热解毒法与改善2型糖尿病慢性炎症状态的相关性,即清热解毒方药可能是通过对抗炎症反应而发挥抗糖尿病的作用,为今后近一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作者:尚文斌;钱筱雨;刘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元参组方对急性放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X射线照射小鼠全身引起辐射损伤,观察元参组方对辐射小鼠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粒系造血祖细胞和脾脏指数的影响.结果:元参组方对正常小鼠和受照小鼠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造血干细胞和粒系造血祖细胞有明显的升高作用,疗效高于“养血饮”.结论:元参组方能促使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对急性放射性损伤有显著治疗作用.
作者:曾婷;郝丽;金星;路松毅;谢逸欣;马丽;刘保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自拟眩晕汤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临床CCCI诊断明确,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同时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基础上,分别给予自拟眩晕汤与西药氟桂利嗪,观察其有效率及对CCCI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2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眩晕汤治疗CCCI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艳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利湿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慢性肾孟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三金片和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37例(64.91%),对照组显效26例(47.27%),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湿活血法对慢性肾盂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景晓玲;李录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仅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张声生教授基于本病病机特点,强调从“虚”、“毒”、“瘀”论治本病.
作者:刘赓;丁洋;张声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临床观察疏肝健脾化瘀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求证其对早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确诊为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常规给予保肝降酶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拟疏肝健脾化瘀法为复方,对照组以复方鳖甲软肝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变化情况.结果: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2组之间通过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计分比较,也以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疏肝健脾化瘀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肝组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中景;宋霆;罗玮敏;顾义海;孙晓慧;史昌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咳嗽分外感与内伤,肺为华盖,主皮毛,司呼吸,与大气相通,外邪常先犯肺而为咳嗽,初起为外感咳嗽之实证;五脏六腑损伤之病气,亦上熏于肺而为咳嗽,此多为内伤咳嗽之虚证.外感六淫,疫疠之分又有兼挟不同,有挟火、挟痰、挟食、挟气之异.伤风咳嗽宜疏风解表,伤寒咳嗽宜散寒解表,挟内火则清宣解表,挟内饮则化饮解表,挟食则消食解表,挟气则顺气解表.薛伯寿教授强调治咳要则:风寒治以温散,风热治以辛凉,外邪伤肺,初起若过用苦寒,冰伏其邪,邪气不能透达外解,则导致变证百出.
作者:薛燕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考察菩人丹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肪乳灌胃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尾静脉快速注射法复制T2DM大鼠模型,菩人丹干预治疗4周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应用HOMA-IR和ISI评价胰岛素敏感性,HOMA-β、△I30/△G30、AUCI评价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DI评价葡萄糖利用率.结果:菩人丹干预后HOMA-IR明显降低,ISI、HOMA-β、△I30/△G30及DI均显著升高.结论:菩人丹可以有效减轻T2DM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降糖水平,改善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
作者:金英;鲁碧楠;刘祖涵;王朝晖;白永飞;庞宗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这是一本荟萃当代中医药学家们阐述中药学领域重要学术问题见解的论文集.以48篇论文和12编专题报道为附录.全书展示了作者们对中药价值观、理论蕴要、发展取向、现实问题及解决等方面的建议和品评.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生物全息论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现象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它对生物学、医学的诸多方面作出了全新的解释.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切实体会到生物全息诊疗法的优点,不仅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可以获得直接的独特的疗效,同时全息穴的分布遵循着脏腑所主对应原则,与藏象学说相吻合,用之临床大大提高了脏腑辨证的准确性,有力地反证了脏腑与所主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确实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内在联系,为藏象学说的实质性研究提出了可能的途径.
作者:温兴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巴戟天对卵巢切除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巴戟天组,每组12只.摘除大鼠双侧卵巢1个月后,灌胃给予巴戟天水煎剂,给药3个月.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大鼠胫骨不脱钙骨切片进行形态计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B和MSC OPG、RANKL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巴戟天组大鼠胫骨TBV%显著增高,TRS%以及TFS%、MAR明显降低,同时OB、MSC RANKL蛋白表达皆显著降低.结论:巴戟天对卵巢切除所致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抑制OB和MSC RANKL的蛋白表达,是其能够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之一.
作者:王莹;王少君;潘静华;刘红;李艳;付小卫;汪文来;周晟芳;李亚楠;赵红霞;于峥;赵宏艳;张治国;刘梅洁;Gary Guishan Xiao;鞠大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究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认识.方法:通过文献学习进行整理和综合.结论:多囊卵巢综合症是妇科多发病、难治病,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认识和探索,近年来取得快速的发展且已基本成型,目前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虚为主,标实多为痰瘀互结.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对于改善多囊卵巢综合症临床症状和提高妊娠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郭梅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探讨成无己用《内经》肾脏辨证理论阐释《伤寒论》的内容,并阐发了成氏对肾脏辨证理论的继承和发挥,勾画出成氏融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特色.
作者:李海峰;陈正;周国琪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骨复活汤和介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国际分期法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拟骨复活汤和介入治疗Ⅰ期26例,与仙灵骨葆和介入治疗Ⅰ期24例作对比.结果:治疗组36例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35例髋,总有效率77.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分期及对照组分期分别与疗效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05).结论:骨复活汤和介入治疗优于仙灵骨葆和介入治疗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分期与疗效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徐国华;田伟明;柴仪;温志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文献分析,显示其对于痛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预防方面的深刻认识,对痛风临床治疗具有极高指导意义.
作者:张华东;王梓淞;王振兴;黄倜;钱婷贤;李晶;霍保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参苓白术散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选取成药胶囊装参苓白术散剂,通过HPLC联合UV检测,定量测定人参皂苷Rg1和Rb1的含量.结果:用HPLC方法检测参苓白术散中人参皂苷Rg1和Rb1的含量,方法较为成熟.结论:参苓白术散方剂中成分可以通过对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来检测.
作者:丁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与黏膜免疫状态有着密切关系.临床证明,益生菌可以调节黏膜免疫功能从而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该文从黏膜免疫耐受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关系及益生菌对黏膜免疫系统的调节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益生菌存在从口服黏膜免疫耐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黏膜免疫耐受探索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分析和提供了参考的思路.
作者:刘志勇;赵海梅;陈瑶;程绍民;刘端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余听鸿为清末孟河医派内外科名医,其代表性著作《诊余集》一书,反映了余氏的基本医学思想和治学观点.本文通过对《诊余集》中所记载医案的详细分析,探讨余氏的治疗经验和医学思想,以期有助于临床.
作者:张拴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提出内伤杂痛“脾易虚,胃易滞,肝易郁”的脾胃学术思想,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该学术思想诊治艾滋病患者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晓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原发性心肌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基本特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交感神经系统异常等[1]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居多.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国外曾报道其5年病死率约50%[2],国内报道2年病死率为41.2%,5年病死率为65.3% [3],目前其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杨国华教授临床运用补心宁神法(以人参、沙参、丹参、玄参、黄连、枳壳、五味子、茯苓、生龙齿为基础)治疗7例心肌病,均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志平;易璐莹;李宁;赵博涵;杨国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