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因学研究进展

沈春晖;张婷婷;曹阳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因学, 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对近五年刊登于中外学术期刊上的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学术研究报道,总结国内外中西医学对该病病因学的新研究进展.现代医学的新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家族遗传因素、月经初潮延期、志贺氏菌感染、环境污染及特定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均有直接相关性.中医界对内异症的共识为“血瘀证”,并兼夹寒热痰湿等实证或气虚、肾虚证.建议国内中医学界开展针对该病的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以期发现该病的关联因素和致病规律,为针对内异症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性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信息动态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中医证型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初步探讨

    目的:通过对3种不同中医证型AIDS患者外周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选取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79例,以Ki-67标记细胞增殖,以Annexin V-FITC,PI标记细胞凋亡,对3种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种不同中医证型间CD4+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有差异;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率以及CD4+细胞的增殖皆无差异.结论:不同中医证型间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无差异.

    作者:马建萍;马秀兰;张颖;艾合买提;李静茹;曾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朱龙玉对电针的贡献及启示

    回顾电针的起源及朱龙玉发明第一台电针机和确立电针疗法的探索历程,指出其电针部位与中医针灸理论存在差异,阐述了朱氏的主要贡献及其重要启示,认为朱氏发明电针机是针灸学发展中创新的典范,对针灸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杜旭;刘海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具有一定临床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对DPN的防治机理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笔者从氧化应激和自由基损害、多元醇途径和相关代谢紊乱、蛋白激酶C的激活、蛋白质非酶糖化过程、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微血管病变和血流动力学、炎症因素7个方面,对近年来中药复方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该领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作者:郑亚琳;李鸣镝;林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清宫遗存孤本医籍考

    故宫博物院是明清皇室的所在地,在此存藏大量中医典籍.故宫存藏中医古籍是以明清两朝皇室遗存为基础.本文拟对清宫遗存的孤本医籍依不同版本类型及刊刻、缮写内容,分析医籍的流传状况,考证其版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及文物收藏价值.

    作者:李士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活血药、益气活血药对肺癌转移过程中Th17/Treg细胞平衡及其机制影响

    目的:观察苏木、苏木+黄芪对Lewis荷瘤小鼠肺癌转移过程脾Th17/Treg细胞及其平衡机制影响,为中药逆转肿瘤炎性微环境中免疫逃逸和抑制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复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观察肺转移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Th17/Treg细胞百分比动态变化;RT-PCR检测各组小鼠CD4+T淋巴细胞Foxp3、RORγtmRNA动态表达水平.结果:从各组药物抑制肺转移率看出,益气活血药苏木+黄芪优于单纯活血药苏木(P<0.05),与环磷酰胺组相似(P>0.05);除苏木黄芪组外,各荷瘤组小鼠脾Th17与Treg细胞随时间迁移呈现出上升趋势,且苏木黄芪组较其余各组有显著差异(P<0.05),Th17/Treg比值亦随时间迁移呈现出上升趋势,与正常组比较均存在比值的平衡失调;Th17与Treg细胞关键转录分子RORγt、Foxp3呈现出与Th17和Treg细胞相应的动态改变.结论:益气活血药苏木+黄芪组在抑制肿瘤形成过程中的炎性微环境优于单纯活血药苏木组和环磷酰胺组;各组药物对肿瘤转移机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益气活血药优于单纯活血药和化疗药物.

    作者:刘声;孙桂芝;雷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蒙医学对病因的认识特点探析

    蒙医病因学作为蒙医学理论认识的成果之一,不仅与现代医学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与中医学等其他传统医学也有很大不同.蒙医理论中的病因是预设的病因,其内在化倾向突出,同时强调外因的重要性,对蒙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宝龙;王晓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国医大师李济仁辨治痹与痿学术思想与经验

    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是新安医学的代表传承人和新安医学研究的奠基者,在痹证、痿证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具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本文从痹痿概要、痹痿治疗、痹分寒热痹、瘘用药经验4个方面,概述了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以资同道参考与借鉴.

    作者:李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舒肝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舒肝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舒肝片,每次4片,每日2次.对照组30例,服用吗叮啉片,每次10mg,一天3次,饭前15min口服.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结果 舒肝片显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63.3%(P<0.01).舒肝片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表明舒肝片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所致的胁痛嗳气、嘈杂泛酸、纳呆食少、腹胀及胃脘痛等症状且安全有效.

    作者:万辉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名老中医验案的乙脑证候特征时间规律分析

    通过对5则名老中医治疗乙脑验案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了乙脑发病的证候特征变化与运气规律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五运六气学说的临床运用,除了应重视60年节律的变化规律之外,还应重视其在一年之中因不同运气而产生的相应变化的结论.

    作者:李菲;马晓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从张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看中医脉学在睡眠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

    论述“辨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医学思维的精华,指出“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张仲景智慧的体现.提出“辨证论治”的问题所在是丢掉了“病”和“脉”这两个分类的关键.由于丢掉了母分类,便混淆了子分类的所属关系.强调中医学对于睡眠障碍的研究,需要重视“脉”在疾病分类中的独特作用,并介绍了作者的脉学研究工作.

    作者:陈燕萍;闪增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从络论治糖尿病心脏病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痛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心脾两虚是其病机的关键,心络瘀阻贯穿了疾病过程的始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为糖尿病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高怀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脱发治疗之男女差异浅谈

    脱发治疗往往收效甚缓.结合临床和文献复习,我们根据男女体质的差异,在治疗上分别侧重养血和祛湿等不同方面,佐以补肾,并配合饮食调养和外洗法,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孙成力;陆文;高建东;肖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吴仪洛生平及其《成方切用》学术特色浅析

    吴仪洛是清代医家及藏书家,撰有医书10部,总名《吴氏医学述》,现存《成方切用》、《本草从新》、《伤寒分经》三部.吴氏取《医方考》、《医方集解》而增改之,编为《成方切用》,广撷《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三因方》等书,博采仲景、海藏、嘉言、东垣等医家之成方与论述.词旨明爽,注释精详,既知规范,又审时宜,通变适用而无拘执,充分体现出吴氏尊古不泥,明体辨用,博极医源,旁涉百家的学术特色.

    作者:邓勇;王旭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徐寅平辨治失眠的经验

    徐寅平主任治疗失眠强调“辨阴阳、别虚实”,提倡失眠从五脏论治,重视精神因素,辨病与辨证结合则失眠的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刘惠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针刺结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的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隔物温和灸技术;对照组口服布洛芬胶囊;采用经期及前后腹痛平均积分等指标,观察3个月经周期.结果:2组经期及前后腹痛平均积分比较治疗组显效率47.5%,有效率51.3%,总有效率98.8%;对照组显效率7.5%,有效率15.0%,总有效率2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观察期间治疗组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治疗组3个疗程治疗成本费110.70元.结论:针刺结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疗效优良、安全可靠且经济性良好.

    作者:韩铁军;尉孟龙;李建武;李文龙;黄金元;柯红;孙凡;蔡毅;曾繁广;刘欣;范一凡;王晓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补中益气法对甲减大鼠心肌α-MHC和β-MHC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法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大鼠心肌肌球蛋白重链α和β (myosin heavy chain alpha and beta,α-MHC和β-MHC)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甲减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L-T4组、补中益气汤组.实时定量RT-PCR法测心肌α-MHC和β-MHC mRNA.结果:给处理因素8周,L-T4组、补中益气汤组的α-MHCmRNA的表达分别为正常组的1.77倍、2.32倍,补中益气汤组较L-T4组上升明显(P <0.05);L-T4组、补中益气汤组β-MHCmRNA的表达分别为正常组的2.61倍、1.17倍,补中益气汤组下调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法在甲减心肌损伤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与其提高心肌α-MHC mRNA的表达、降低β-MHC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高天舒;尹慧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涌泉穴治疗鼻衄中医机制探讨

    鼻衄为临床常见病症,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涌泉穴治疗鼻衄具有独特疗效,故对此归纳分析并探讨其疗效机制.涌泉穴为肾经井穴,善于滋阴清热,且涌泉穴位于脚心处,能引热下行,故能凉血止衄.临床上涌泉治疗鼻衄多采用穴位贴敷、艾灸、针刺、火罐等方法.

    作者:郭太品;杨洁;诸毅晖;梁繁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大学生孤独感与五态人格相关性研究

    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五态人格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某高校218名大学生随机抽样,比较UCLA孤独量表和五态人格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孤独感与阴阳平和、太阴之人的性格特点有显著相关.

    作者:刘婕;杨振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性学觕述》对“脑主神明说”形成的影响

    本文以《性学桷述》为研究对象,结合明末清初中医发展状况,认为传教士编写的神学及性学著作对西洋医学传入我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涉及的脑科学及心理学知识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影响极大.

    作者:李明;杨奕望;邴守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