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介入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

李学菊;何宏蕴

关键词:介入术治疗, 食管胃,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曲张静脉栓塞术, 现报道如下, 双介入术, 经皮穿, 应用
摘要:我院近三年来,应用双介入术即经皮穿肝食管胃曲张静脉栓塞术(PTVO)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AE)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1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缩窄性心包炎围手术期护理

    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的慢性炎症病变导致心包增厚、粘连、纤维化甚至钙化,从而压迫心脏,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受限,引起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疾病,外科手术切除增厚的心包,解除心脏的束缚,是治愈本病的有效途径.我科自1985~1997年共为43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实施心包切除术,除1例死亡外,余全部治愈,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玉萍;常玲玲;郭舒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62例胃手术后胃镜检查分析

    收集我院1984年以来经胃镜检查162例(190人次)手术后胃的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手术后胃的某些特点.1临床资料男138例,女24例;年龄17~73岁,平均51.1岁.手术原因:胃窦癌60例(37%),胃体癌44例(27.2%),贲门胃底癌21例(13%),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14.2%),溃疡穿孔5例(3.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4.3%),息肉2例(0.1%).手术方式:毕氏I式26例(16%),毕氏Ⅱ氏95例(58.5%).贲门胃底及部分胃体切除术39例(24.1%).穿孔修补术2例(1.2%).胃镜检查距手术时间短7d,长21a.

    作者:王玉梅;潘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硬膜外持续和单次注药用于剖宫术后镇痛的比较

    术后镇痛广泛用于临床,具有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利于术后病人呼吸和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疼痛等优点.早期的硬膜外单次或多次反复注药,使机体内药物浓度和镇痛效果易于波动,不利于术后管理.我们应用吗啡、布比卡因、氟哌利多复合液连续硬膜外注射,用于剖宫术后病人的镇痛,观察其镇痛效应与不良反应.

    作者:吴筱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50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常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缺氧导致心、脑、肾、胃、肠等系统器官损伤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我院1994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的129例窒息儿中出现的50例有心肌损害者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刘玉兰;赵志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病理讨论

    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是指由于肌纤维内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肌细胞内脂肪堆积而引起的以肌无力和肌疲劳为主要表现的肌病.1969年Bradley等[1]首先对此类肌病进行了描述,1973年Engel等[2]发现肉毒碱缺乏,提出了脂质代谢性肌病的诊断.目前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尚少[3~5],我们在近三年来所作的80余例肌肉活检中,发现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现将其临床和肌肉病理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吕海东;杨斌;吕祥瑞;许予明;郜建伟;秦东香;李树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新生儿窒息采用新法复苏程序的体会

    新生儿重症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窒息新生儿死亡率为无窒息儿的45倍[1].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关键.现将新生儿窒息复苏程序等有关问题做一讨论.

    作者:李蓉;巴玉珍;马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甲状腺癌根治术后远期疗效和生存期的观察

    甲状腺癌根治术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治疗甲癌的好选择.本文作者对1989~1991年进行甲癌根治术的175例患者做了随访、跟踪调查,以期了解手术年龄与生存期的关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年龄等因素对自然生存率的影响.

    作者:赵曙光;王春荣;李玉萍;周银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26例报告

    我院自1988~1997年,共手术治疗了26例不宜行保守治疗的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8~14岁.手术时间:短的4 h,长的11 d.手术治疗中,复位失败13例,合并重要脏器损伤早期未能行闭合复位6例,合并下肢骨折行骨牵引床边复位不合作4例,开放性骨折2例,合并同侧锁骨骨折不好固定1例.术前X线片见骨折移位均超过2 cm.

    作者:范圣文;郑洪福;丁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血清白介素-8·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测定

    目的:观察血清白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的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23例列为观察组,选择非呼吸道疾病的同期住院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IL-8、SOD和MDA,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在急性发作期或缓解期IL-8、MDA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SOD降低,经治疗IL-8和MDA有显著下降,SOD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测定血清IL-8时,结合SOD、MDA测定可有助于反映COPD病情或用于疗效评定.

    作者:秦兴国;肖平;陈凤华;张婧;何银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以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DSA分析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常见病[1],其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但也有部分病人以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诉来就诊.本文试图通过对156例病人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评价DSA确诊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isolated oculomotor nerveparesis,IONP)病因中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夏国庆;闫河峰;吕振普;王丽;蔺志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老年易患疾病临床分析及预防

    健康长寿是当今社会关心之事,根据中老年人易患疾病的临床分析,总结我院综合病房的中、老年人常见病及多发病,并针对发病原因,讨论预防措施.

    作者:米贵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的护理

    食管心房调搏术是将电极导管置于食管左心房后部位置,记录左心房心电图及体表心电图,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治疗的无创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非侵入性,方法简便安全,费用较低廉,在全国儿科已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1].我科自1999年4月~2000年4月通过实施整体护理,对178例患儿进行了该项检查,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乐玮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球囊导管成形术加血管内支架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加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价值.方法:对12例BCS患者,其中下腔静脉闲塞型8例,肝静脉闭塞型3例,混合型1例,先行PTA,再放置血管内支架.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狭窄部直径分别由1.04±0.38mm增加至14.59±1.25mm,平均静脉压由30±6cmH2O(1cmH2O=0.098kPa)降至15±1.4cmH2O.主要症状体征除1例死亡外,其余11例消失或基本消失9例(81.8%),明显改善或缓解2例(18.2%).随访7例无1例发生再闭塞.结论:PTA加内支架具有损伤小、疗效显著、再闭塞发生率低等特点,因此,应作为BCS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周海;付立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我院自1990年~2000年3月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治疗齿状突脱位和骨折10例,现就其围手术期治疗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7例,女3例;病程1~20a.7例为先天性寰枢椎脱位,3例为外伤性齿状突骨折及脱位.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肌张力增高,并进行性加重,6例有后组颅神经症状(表现为饮水呛咳、声音嘶哑),6例锥体束征阳性,8例生活不能自理.1例术前曾行后颅凹上颈髓减压术,5例术前术后行哈罗氏架头颈牵引,5例未行颈椎牵引及固定,7例术中行气管切开,1例加做颈椎枕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1~2a恢复正常6例,肌力较前好转2例,2例死于呼吸道并发症.

    作者:柴昌;焦卫东;步星耀;张永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00例体会

    1995年9月~2000年4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00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男524例,女1476例;年龄小13岁,大85岁,平均47.6岁.急性胆囊炎446例,萎缩性胆囊炎176例,慢性胆囊炎1378例,胆囊结石1860例,胆囊息肉108例,胆囊癌4例,伴有冠心病242例,高血压406例,糖尿病96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例,心肌梗死(陈旧性)4例.

    作者:张文兴;李汉智;华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支架植入对于解除阻塞性黄疸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是有效的,并为患者创造了放、化疗时机,我院自1996年7月~2000年4月共治疗阻塞性黄疸2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薛瑞璐;郑润波;李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免疫功能的不同影响

    本文通过对6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术后早期肠内和肠外两种不同营养方式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将同期收治的食管癌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胃肠内营养组(Enteral Nutrition,EN),胃肠外营养组(Parenteral Nutrition,PN).两组在年龄、性别、TNM分期、手术方式上无明显差别.无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均正常.

    作者:赵国强;郭金成;王红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米索前列醇用于晚期妊娠引产165例临床分析

    对于晚期妊娠引产,目前引产方法有静脉滴注催产素,服用蓖麻油煎蛋及米索前列醇口服或阴道放置[1],通过临床比较,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产方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56例颈部结核性淋巴结炎B超分析

    近几年来结核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收集我院门诊1996年1月至今病理证实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56例病例,对其B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颈部淋巴结结核B超诊断的再认识.

    作者:龚秋琴;王建平;罗本芳;孙芝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纵隔淋巴结结核虽以儿童多见,但近年来其在成人中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影像检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此病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往文献报道多以普通X线和CT为主,MRI方面的专门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搜集到的30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MRI及临床资料作一回顾分析.

    作者:徐俊玲;史大鹏;毛晓明;连建敏;陈传亮;窦社伟;闫峰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