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药性、药能”寒温并用法治疗流感的研究策略

朱海燕;张华敏;颜乾麟

关键词:寒温并用法, 流感, 治则治法, 代谢组学
摘要:流感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临床上以清解之法为治疗常规.笔者认为流感非独为热毒,亦有寒毒为病,倡导寒热并用的治则.遵循中医学整体现的辨证原则及现代研究进展,认为寒温并用治法的研究,应从“药性”、“药能”两个角度来诠释,借助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及病毒诱导免疫损伤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两条途径,从整体到局部系统地评价寒热并用法在流感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温病条辨》凉开三宝在疫病急救中的运用

    凉开三宝包括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是开窍醒神法的代表方.清·吴鞠通对上述三方的运用颇有心得,见于《温病条辨-上焦》.吴氏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安宫牛黄丸,改进了紫雪丹、至宝丹,并将三宝运用在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冬温、温疫、温毒等外感温热疾病中.本文通过分析凉开三宝在《温病条辨》及后世医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病证规律,探讨其各自在疫病急救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彭鑫;汤尔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

    伴随着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进程,量表概念渐被引入.尤其本世纪初开始,严格按照量表研制程序制备中医四诊信息和病证量表的工作方兴未艾.本文对目前国内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工作作一探讨,以资借鉴.

    作者:王少贤;陈家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视疲劳方用药特点探析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作者:章海风;陆红梅;路新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力学信号传导机制探讨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危害较大的疾病,针刀治疗有一定优势.本文从针刀疗法力学平衡理论和经筋“束骨利关节”的作用入手,分析韧带力学变化在膝骨关节炎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韧带力学变化引起关节软骨细胞力学信号传导,终调控细胞内部基因表达,一步步分析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力学信号传导机制,为针刀基础研究、膝部经筋理论和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金晓飞;郭长青;刘福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连温胆颗粒治疗痰热扰心证失眠4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颗粒对痰热扰心证失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失眠症,中医辨证为痰热内扰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2组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个因子成分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舒乐安定停减率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痊愈、显效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颗粒是治疗痰热内扰证失眠的有效方剂.

    作者:钱玉良;汪永胜;严冬;袁昌文;邓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仁斋直指方论》论痰特色探析

    《仁斋直指方论》为南宋医家扬士瀛的代表著作,该书对痰论述颇丰,杨氏在前贤妙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体悟,进一步总结出颇有特色的痰(病、证)理论,将痰和饮明确分开,并认为“痰为津液之异名”,痰(病、证)多端,亦可引起疼痛病患,在治疗上以“理气为上,调胃次之”为治疗大法,这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为后世医家明哲所借鉴.

    作者:王国为;徐世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连云港地区123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调查

    目的:研究连云港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采用王琦教授9种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1232例纳入者的中医体质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及不同性别纳入者的体质差异.结果:平和质占0.2%,偏颇体质占99.8%,偏颇体质兼夹普遍存在,男女体质分布不同.结论:该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阳虚质、气虚质和气郁质,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

    作者:乔寒子;邢厚恂;许红;张丽华;宁倩;黄文婷;桂吟哲;蔡业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捻针刺激太溪穴对MC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MCI病理状态下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方法:纳入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2名,针刺右侧太溪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2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前,静息状态、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针刺太溪穴捻针状态,激活脑区集中于左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40、左侧岛叶BA13、右侧额内侧回BA6、右侧颞上回BA22、左小脑前叶蚓部.结论: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作者:蒋垂刚;崔韶阳;聂彬彬;唐纯志;张家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三种证型2型糖尿病早中期患者相关指标差异研究

    目的:考察与3种证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相关指标情况,阐明不同证型2型糖尿病的特征.方法:检测3种证型2型糖尿病16项相关指标,并用T检验分析结果数据.结果:痰(湿)热互结型组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尿蛋白排泄率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热盛伤津组和气阴两虚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而胰岛素分泌指数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痰(湿)热互结型组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教和肌酐高于热盛伤津及气阴两虚组;而胰岛素敏感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痰(湿)热互结组的甘油三酯和尿蛋白排泄率高于气阴两虚组,总胆固醇低于热盛伤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盛伤津组和气阴两虚组各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中期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血糖无明显相关.痰(湿)热互结型在脂代谢和免疫功能异常方面更甚于其他2型,提示其更易于向并发症期转化,治疗难度更大,预后也更差.

    作者:吕俊海;李敏;刘红;仝小林;唐丹丽;于友华;孙明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60例

    目的:观察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1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蠲痛丸,9g/次,3次/d,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睡前10mg,口服治疗,2组均28d为1个疗程.结果:①2组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平均秩次为49.85,治疗组平均秩次为71.15.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1161.00,Wilcoxon W为2991.00,Z检验统计量为Z=-3.502,P=0.00(双侧),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χ2=12.987,υ=1,P=0.00,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2组头痛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范红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医学中的健康与疾病概念——对2006年中医废存大论战的哲学反思

    为了从历史及哲学的角度分析2006年中医废存大辩论的根源,本文从中西医学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入手,讨论中国古典医学、老庄哲学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以及西方爱利亚学派、笛卡尔机械论、还原论和经验主义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影响.从而认为对在不同哲学框架内建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和评价时,必须首先厘清各自的哲学前设,这决定了不同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向.

    作者:高音;吕爱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目的:对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总体水平作出初步评价.方法:①以“(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建立文献数据库;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整体评价.结果:在117个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明确说明诊断标准的13个占11.11%,报告有不良反应的61个占52.14%,有随访报告的5个占4.27%.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质量普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寻找合适的试验形式、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可能是目前更紧迫的任务.

    作者:温志浩;农一兵;潘朝锌;林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浅谈《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

    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难治疾病,随着科室间的联系增强,针灸科近年来此类病人增多且疗效相对较佳.笔者研读《黄帝内经》的同时,结合老师的临床经验,将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原则总结为“辨病辨经辨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

    作者:许辛寅;江钢辉;沈创鹏;任玉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虚从瘀(补虚通络法)论治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理论探讨

    从体质因素和疾病因素角度阐述中风日久必“虚”的原因,提出“瘀血”、“痰湿”、“气郁”3个病理产物中,瘀血为主为先、夹痰夹郁、相互影响,提出“补虚通络”治则,强调恢复期(6个月内)法用“从虚从瘀、重在化瘀”,中风后遗症期(6个月之后)法用“从虚从瘀、重在补虚”,归纳出从“脾胃”论治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以体现中医标本兼治、因时制宜特色.

    作者:刘刚;梁迪赛;周嘉澄;袁智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的临证探析

    临床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有良好的疗效,本文试阐述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证治特点和临床运用.

    作者:肖政华;王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近10年来《内经》阴阳升降理论研究进展

    《内经》的阴阳升降出入理论经过千年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效的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笔者将近十年来对“阴阳升降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了分析,分别从《内经》阴阳升降理论如何指导天地、天人相应、脏腑经络营血、临床辨证论治等认识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徐勤磊;周国琪;赵心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之解析

    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属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临床实践中医家对冠心病的论治各有不同,本文则着重以五脏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作者:郭齐;田昕;吴丹;吴宇峰;杨傲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论中医药阻断乙肝肝硬化的黄金切入点

    从暗瘀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阐述彭勃治“暗瘀”说,并提出急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分为肝病感邪期、肝病暗瘀期和肝病明瘀期3期及肝纤维化期相当于肝病暗瘀期的观点.并据此创造性提出“从暗瘀论治”为其黄金切入点的新观点,从而找到阻断乙肝肝硬化的切入点并有望取得突破.

    作者:闫永彬;丁樱;陈文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如何提高艾滋病中医药科学研究水平的探讨

    艾滋病中医药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如何在现有阶段利用有限资源针对艾滋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是“十一五”以来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将对此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艾滋病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

    作者:刘志斌;丁红云;蒋自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不同中医体质血糖代谢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浙江平湖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血糖代谢状况.方法: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研究》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方便抽样横断面现场调查并以5∶1比例随机抽样行OGTT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2h负荷血糖、计算HOMA-IR和HOMA-β指数.结果: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为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组2hPG及气虚兼痰湿质组HbA1c水平分别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组FINS、HOMA-IR及HOMA-β指数分别与其他四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组HOMA-3指数分别与其他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是该地区糖尿病发病高频、高危体质类型;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的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损伤和痰湿质及气虚兼痰湿质的胰岛素抵抗致胰岛β细胞代偿性高分泌可能是该四类体质的糖代谢特征.

    作者:王文锐;倪海祥;魏佳平;姚实林;孙平;王彩萍;吕忠勤;何慧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