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风;陆红梅;路新国
目的:对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总体水平作出初步评价.方法:①以“(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建立文献数据库;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整体评价.结果:在117个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明确说明诊断标准的13个占11.11%,报告有不良反应的61个占52.14%,有随访报告的5个占4.27%.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质量普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寻找合适的试验形式、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可能是目前更紧迫的任务.
作者:温志浩;农一兵;潘朝锌;林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回顾与探讨“方证相应”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方证相应”学说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在“方证相应”学说研究中引入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可行性及“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构建,并对该方法的优点进行论述.
作者:郭超峰;施学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近15年来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的研究,集中在挖掘医学理论的深化和方药的不断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把唐宋时期作为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角度,进行内伤杂病系统比较研究者鲜见.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恢复唐宋医学的本来面目及现代内伤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作者:郝军;严世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大道至简,日常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医之道,然而老百姓却日用而不知.该文从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三方面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从中参悟中医之道,旨在使人们认识到“道法自然”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引导人们了解中医并更好地运用中医.
作者:薛芳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1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蠲痛丸,9g/次,3次/d,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睡前10mg,口服治疗,2组均28d为1个疗程.结果:①2组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平均秩次为49.85,治疗组平均秩次为71.15.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1161.00,Wilcoxon W为2991.00,Z检验统计量为Z=-3.502,P=0.00(双侧),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χ2=12.987,υ=1,P=0.00,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2组头痛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范红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MCI病理状态下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方法:纳入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2名,针刺右侧太溪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2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前,静息状态、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针刺太溪穴捻针状态,激活脑区集中于左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40、左侧岛叶BA13、右侧额内侧回BA6、右侧颞上回BA22、左小脑前叶蚓部.结论: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作者:蒋垂刚;崔韶阳;聂彬彬;唐纯志;张家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为了从历史及哲学的角度分析2006年中医废存大辩论的根源,本文从中西医学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入手,讨论中国古典医学、老庄哲学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以及西方爱利亚学派、笛卡尔机械论、还原论和经验主义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影响.从而认为对在不同哲学框架内建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和评价时,必须首先厘清各自的哲学前设,这决定了不同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向.
作者:高音;吕爱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风证是中医学独有的名词,具体可分为“内风”与“外风”两种.其形成的原因复杂,传统观念认为风证责之于肝,内经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本项研究表明风证的形成多有脾胃内伤,而后风证发作.因此本文侧重于脾虚生风的论述.
作者:蒋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伴随着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进程,量表概念渐被引入.尤其本世纪初开始,严格按照量表研制程序制备中医四诊信息和病证量表的工作方兴未艾.本文对目前国内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工作作一探讨,以资借鉴.
作者:王少贤;陈家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属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临床实践中医家对冠心病的论治各有不同,本文则着重以五脏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作者:郭齐;田昕;吴丹;吴宇峰;杨傲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从暗瘀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阐述彭勃治“暗瘀”说,并提出急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分为肝病感邪期、肝病暗瘀期和肝病明瘀期3期及肝纤维化期相当于肝病暗瘀期的观点.并据此创造性提出“从暗瘀论治”为其黄金切入点的新观点,从而找到阻断乙肝肝硬化的切入点并有望取得突破.
作者:闫永彬;丁樱;陈文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效果和机理.方法:选择门诊痔疮患者24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药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结果:应用Ridit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总有效率68.03%.结论: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人是疾病的主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发病、病证类型、治疗护理及其禁忌等方面,揭示了《金匮要略》在诊治疾病时尤为重视人的因素.认为这种诊疗个体化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诊疗思维的特色所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吴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痛机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伤寒论》六经病(尤其是太阳病)中存在着小肠经腑的病变.本文重点从《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和太阳病外的小肠经腑的病变两方面来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所言太阳当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脉和小肠腑,而张仲景所言太阳病也应包括小肠经腑的病变,而“伤寒传足不传手”一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作者:刘玉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本研究以形态学等检测技术,观察真武汤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研究温补肾阳传统名方真武汤对肾阳虚慢性肾衰模型肾脏病理的影响,观察真武汤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肾小球充血、囊腔扩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代偿性扩张.真武汤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病理可见明显损伤,真武汤能够使其逆转.
作者:宋伟;李明哲;关佳楠;刘芳;乔春红;赵甲秀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颗粒对痰热扰心证失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失眠症,中医辨证为痰热内扰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2组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个因子成分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舒乐安定停减率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痊愈、显效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颗粒是治疗痰热内扰证失眠的有效方剂.
作者:钱玉良;汪永胜;严冬;袁昌文;邓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相关中医理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不好用、不想用、不会用、不好懂”等4个方面.“不想用”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不会用”是中医现代教育的问题,“不好懂”是专业限制和文化背景的问题.只有中医理论的“不好用”问题,才是中医理论自身存在的学术问题.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才会带来中医理论和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作者:刘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浙江平湖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血糖代谢状况.方法: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研究》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方便抽样横断面现场调查并以5∶1比例随机抽样行OGTT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2h负荷血糖、计算HOMA-IR和HOMA-β指数.结果: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为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组2hPG及气虚兼痰湿质组HbA1c水平分别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组FINS、HOMA-IR及HOMA-β指数分别与其他四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组HOMA-3指数分别与其他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是该地区糖尿病发病高频、高危体质类型;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的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损伤和痰湿质及气虚兼痰湿质的胰岛素抵抗致胰岛β细胞代偿性高分泌可能是该四类体质的糖代谢特征.
作者:王文锐;倪海祥;魏佳平;姚实林;孙平;王彩萍;吕忠勤;何慧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艾滋病中医药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如何在现有阶段利用有限资源针对艾滋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是“十一五”以来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将对此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艾滋病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
作者:刘志斌;丁红云;蒋自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基础,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然而对其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从《诸病源候论》高频使用的“急”、“极势”入手,对其导引法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调身操作具有两个特点,在动作力量上,强调动作的的强度,在操作方向上,要求动作幅度的大化,其结果是,调身操作具有类似肌肉静力性锻炼的特点.
作者:刘峰;刘天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