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研究

郝军;严世芸

关键词:唐宋, 内伤杂病, 证治研究
摘要:近15年来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的研究,集中在挖掘医学理论的深化和方药的不断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把唐宋时期作为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角度,进行内伤杂病系统比较研究者鲜见.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恢复唐宋医学的本来面目及现代内伤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相关中医理论问题的梳理

    相关中医理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不好用、不想用、不会用、不好懂”等4个方面.“不想用”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不会用”是中医现代教育的问题,“不好懂”是专业限制和文化背景的问题.只有中医理论的“不好用”问题,才是中医理论自身存在的学术问题.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才会带来中医理论和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作者:刘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视疲劳方用药特点探析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作者:章海风;陆红梅;路新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性阳痿大鼠阴茎平滑肌组织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DM)性阳瘘(ED)大鼠阴茎半滑肌组织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实验小鼠用2%链脲佐菌素液按60mg/kg,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然后在每只糖尿病模型大鼠颈项处注射阿朴吗啡80ug/kg,录像记录阴茎勃起次数.筛选DM性ED模型,将DM性E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高、低剂量组、达美康组、达美康+安雄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连续给药12周,然后处死测定阴茎海绵体胶原纤维,血窦结构,平滑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补肾活血活剂对胶原纤维,血窦结构,平滑肌有改变.结论: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阳瘘大鼠阴茎平滑肌有明显效果.

    作者:张国豪;方再军;张国治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药五味标准化检验方法的建立

    目的:探索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方法.方法:试验人员经培训后,10人同步、盲法对黄柏等10味中药饮片和黄连解毒汤等6张小复方标准水煎剂以及小檗碱等7个中药有效组分溶液进行品味和打分及综合评价,并研究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的方法.结果:(1)知母、黄柏、生栀子、生大黄、苦参、生黄芪、生晒参、淫羊藿、制附子、制吴茱萸等10味中药饮片五味检验结果多与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近似,但有较为准确的程度刻画与区分;个别药物如淫羊藿、制附子以苦味为主,而非《药典》所载的辛、甘;(2)首次对黄连解毒汤、大黄附子汤、左金丸、参附汤、吴茱萸汤、疗本滋肾丸等6个小复方的五味进行了检验与刻画;(3)首次对菝葜皂苷元、小檗碱、栀子苷、大黄酚、大黄素、淫羊藿苷、乌头碱等7个中药有效组分进行了检验与刻画,发现这些组分多与其对应饮片的五味近似,惟大黄素、大黄酚未能检出生大黄的苦味,而菝葜皂苷元的苦味也远弱于知母.结论:所建立的中药五味的标准化检验方法能准确、客观、量化地检出中药、中药小复方和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这对于验证已有中药五味及当代中药新药标准化研发是有益的.

    作者:管冬元;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刘小美;梁超;吴中华;苟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张仲景注重“人”的因素浅识

    人是疾病的主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发病、病证类型、治疗护理及其禁忌等方面,揭示了《金匮要略》在诊治疾病时尤为重视人的因素.认为这种诊疗个体化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诊疗思维的特色所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吴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

    伴随着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进程,量表概念渐被引入.尤其本世纪初开始,严格按照量表研制程序制备中医四诊信息和病证量表的工作方兴未艾.本文对目前国内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工作作一探讨,以资借鉴.

    作者:王少贤;陈家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急”“极势”分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特点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基础,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然而对其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从《诸病源候论》高频使用的“急”、“极势”入手,对其导引法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调身操作具有两个特点,在动作力量上,强调动作的的强度,在操作方向上,要求动作幅度的大化,其结果是,调身操作具有类似肌肉静力性锻炼的特点.

    作者:刘峰;刘天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与述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OP)是多发病.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罹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位于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据调查估算,2006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罹患骨质疏松症;中国卫生部2002年至2005年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8.8%,名列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第三位.

    作者:刘儒鹏;荣培晶;Gary Guishan Xiao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近10年来《内经》阴阳升降理论研究进展

    《内经》的阴阳升降出入理论经过千年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效的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笔者将近十年来对“阴阳升降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了分析,分别从《内经》阴阳升降理论如何指导天地、天人相应、脏腑经络营血、临床辨证论治等认识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徐勤磊;周国琪;赵心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12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效果和机理.方法:选择门诊痔疮患者24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药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结果:应用Ridit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总有效率68.03%.结论: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如何提高艾滋病中医药科学研究水平的探讨

    艾滋病中医药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如何在现有阶段利用有限资源针对艾滋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是“十一五”以来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将对此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艾滋病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

    作者:刘志斌;丁红云;蒋自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连温胆颗粒治疗痰热扰心证失眠4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颗粒对痰热扰心证失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失眠症,中医辨证为痰热内扰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2组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个因子成分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舒乐安定停减率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痊愈、显效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颗粒是治疗痰热内扰证失眠的有效方剂.

    作者:钱玉良;汪永胜;严冬;袁昌文;邓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温病条辨》凉开三宝在疫病急救中的运用

    凉开三宝包括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是开窍醒神法的代表方.清·吴鞠通对上述三方的运用颇有心得,见于《温病条辨-上焦》.吴氏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安宫牛黄丸,改进了紫雪丹、至宝丹,并将三宝运用在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冬温、温疫、温毒等外感温热疾病中.本文通过分析凉开三宝在《温病条辨》及后世医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病证规律,探讨其各自在疫病急救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彭鑫;汤尔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之解析

    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属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临床实践中医家对冠心病的论治各有不同,本文则着重以五脏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作者:郭齐;田昕;吴丹;吴宇峰;杨傲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捻针刺激太溪穴对MC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MCI病理状态下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方法:纳入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2名,针刺右侧太溪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2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前,静息状态、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针刺太溪穴捻针状态,激活脑区集中于左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40、左侧岛叶BA13、右侧额内侧回BA6、右侧颞上回BA22、左小脑前叶蚓部.结论: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作者:蒋垂刚;崔韶阳;聂彬彬;唐纯志;张家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真武汤对肾阳虚肾衰模型大鼠肾脏病理影响

    目的:本研究以形态学等检测技术,观察真武汤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研究温补肾阳传统名方真武汤对肾阳虚慢性肾衰模型肾脏病理的影响,观察真武汤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肾小球充血、囊腔扩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代偿性扩张.真武汤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病理可见明显损伤,真武汤能够使其逆转.

    作者:宋伟;李明哲;关佳楠;刘芳;乔春红;赵甲秀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养阴清热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70%慢性活动性病人为阴虚内热型,养阴清热法为治疗慢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第一大法.养阴清热中药通过免疫抑制、抗炎、抗纤维化等多重药理作用和机制改善SLE患者症状,控制病情.

    作者:黄慧萍;苏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中Ⅳ型胶原酶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影响Ⅳ型胶原酶诱导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1.25%、2.5%和5%浓度的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采用Boyden小室迁移法检测药物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并通过酶联免疫法和RT-PCR检测明胶酶A(MMP-2)和明胶酶B(MMP-9)分泌和表达的情况.结果:1.25%浓度含药血清对上述指标无影响,2.5%和5%浓度含药血清可显著提高内皮细胞迁移、MMP-2和MMP-9转录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和MMP-9水平.结论:血府逐瘀汤通过提高Ⅳ型胶原酶的表达进而诱导内皮细胞迁移,提示药物促血管新生功能可能与该作用相关.

    作者:高冬;陈文元;郑良朴;林薇;吴立娅;宋军;陈可冀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仁斋直指方论》论痰特色探析

    《仁斋直指方论》为南宋医家扬士瀛的代表著作,该书对痰论述颇丰,杨氏在前贤妙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体悟,进一步总结出颇有特色的痰(病、证)理论,将痰和饮明确分开,并认为“痰为津液之异名”,痰(病、证)多端,亦可引起疼痛病患,在治疗上以“理气为上,调胃次之”为治疗大法,这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为后世医家明哲所借鉴.

    作者:王国为;徐世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医结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克隆性疾病,以CD5+的B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肝、脾、淋巴结中大量增殖为特征.本病老年人多见,80%的患者>60岁.过去认为CLL在我国发生率较低,而欧美国家发病率高,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其总数呈增长趋势.因此,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CLL的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阳;吴学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