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急”“极势”分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特点

刘峰;刘天君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 急, 极势, 静力性锻炼
摘要:《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基础,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然而对其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从《诸病源候论》高频使用的“急”、“极势”入手,对其导引法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调身操作具有两个特点,在动作力量上,强调动作的的强度,在操作方向上,要求动作幅度的大化,其结果是,调身操作具有类似肌肉静力性锻炼的特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相关中医理论问题的梳理

    相关中医理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不好用、不想用、不会用、不好懂”等4个方面.“不想用”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不会用”是中医现代教育的问题,“不好懂”是专业限制和文化背景的问题.只有中医理论的“不好用”问题,才是中医理论自身存在的学术问题.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才会带来中医理论和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作者:刘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的临证探析

    临床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有良好的疗效,本文试阐述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证治特点和临床运用.

    作者:肖政华;王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近10年来《内经》阴阳升降理论研究进展

    《内经》的阴阳升降出入理论经过千年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效的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笔者将近十年来对“阴阳升降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了分析,分别从《内经》阴阳升降理论如何指导天地、天人相应、脏腑经络营血、临床辨证论治等认识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徐勤磊;周国琪;赵心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养阴清热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70%慢性活动性病人为阴虚内热型,养阴清热法为治疗慢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第一大法.养阴清热中药通过免疫抑制、抗炎、抗纤维化等多重药理作用和机制改善SLE患者症状,控制病情.

    作者:黄慧萍;苏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研究

    近15年来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的研究,集中在挖掘医学理论的深化和方药的不断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把唐宋时期作为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角度,进行内伤杂病系统比较研究者鲜见.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恢复唐宋医学的本来面目及现代内伤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作者:郝军;严世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伤寒论》六经病中小肠经腑病机探析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痛机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伤寒论》六经病(尤其是太阳病)中存在着小肠经腑的病变.本文重点从《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和太阳病外的小肠经腑的病变两方面来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所言太阳当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脉和小肠腑,而张仲景所言太阳病也应包括小肠经腑的病变,而“伤寒传足不传手”一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作者:刘玉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余师愚从运气规律认识温疫防治策略的特色探析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岳冬辉;苏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与述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OP)是多发病.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罹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位于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据调查估算,2006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罹患骨质疏松症;中国卫生部2002年至2005年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8.8%,名列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第三位.

    作者:刘儒鹏;荣培晶;Gary Guishan Xiao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视疲劳方用药特点探析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作者:章海风;陆红梅;路新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目的:对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总体水平作出初步评价.方法:①以“(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建立文献数据库;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整体评价.结果:在117个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明确说明诊断标准的13个占11.11%,报告有不良反应的61个占52.14%,有随访报告的5个占4.27%.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质量普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寻找合适的试验形式、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可能是目前更紧迫的任务.

    作者:温志浩;农一兵;潘朝锌;林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论脾虚生风

    风证是中医学独有的名词,具体可分为“内风”与“外风”两种.其形成的原因复杂,传统观念认为风证责之于肝,内经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本项研究表明风证的形成多有脾胃内伤,而后风证发作.因此本文侧重于脾虚生风的论述.

    作者:蒋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12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效果和机理.方法:选择门诊痔疮患者24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药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结果:应用Ridit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总有效率68.03%.结论: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捻针刺激太溪穴对MC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MCI病理状态下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方法:纳入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2名,针刺右侧太溪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2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前,静息状态、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针刺太溪穴捻针状态,激活脑区集中于左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40、左侧岛叶BA13、右侧额内侧回BA6、右侧颞上回BA22、左小脑前叶蚓部.结论: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作者:蒋垂刚;崔韶阳;聂彬彬;唐纯志;张家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谈日常生活中的中医之道

    大道至简,日常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医之道,然而老百姓却日用而不知.该文从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三方面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从中参悟中医之道,旨在使人们认识到“道法自然”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引导人们了解中医并更好地运用中医.

    作者:薛芳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力学信号传导机制探讨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危害较大的疾病,针刀治疗有一定优势.本文从针刀疗法力学平衡理论和经筋“束骨利关节”的作用入手,分析韧带力学变化在膝骨关节炎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韧带力学变化引起关节软骨细胞力学信号传导,终调控细胞内部基因表达,一步步分析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力学信号传导机制,为针刀基础研究、膝部经筋理论和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金晓飞;郭长青;刘福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仁斋直指方论》论痰特色探析

    《仁斋直指方论》为南宋医家扬士瀛的代表著作,该书对痰论述颇丰,杨氏在前贤妙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体悟,进一步总结出颇有特色的痰(病、证)理论,将痰和饮明确分开,并认为“痰为津液之异名”,痰(病、证)多端,亦可引起疼痛病患,在治疗上以“理气为上,调胃次之”为治疗大法,这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为后世医家明哲所借鉴.

    作者:王国为;徐世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张仲景注重“人”的因素浅识

    人是疾病的主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发病、病证类型、治疗护理及其禁忌等方面,揭示了《金匮要略》在诊治疾病时尤为重视人的因素.认为这种诊疗个体化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诊疗思维的特色所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吴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60例

    目的:观察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1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蠲痛丸,9g/次,3次/d,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睡前10mg,口服治疗,2组均28d为1个疗程.结果:①2组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平均秩次为49.85,治疗组平均秩次为71.15.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1161.00,Wilcoxon W为2991.00,Z检验统计量为Z=-3.502,P=0.00(双侧),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χ2=12.987,υ=1,P=0.00,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2组头痛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范红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不同中医体质血糖代谢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浙江平湖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血糖代谢状况.方法: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研究》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方便抽样横断面现场调查并以5∶1比例随机抽样行OGTT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2h负荷血糖、计算HOMA-IR和HOMA-β指数.结果: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为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组2hPG及气虚兼痰湿质组HbA1c水平分别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组FINS、HOMA-IR及HOMA-β指数分别与其他四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组HOMA-3指数分别与其他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是该地区糖尿病发病高频、高危体质类型;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的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损伤和痰湿质及气虚兼痰湿质的胰岛素抵抗致胰岛β细胞代偿性高分泌可能是该四类体质的糖代谢特征.

    作者:王文锐;倪海祥;魏佳平;姚实林;孙平;王彩萍;吕忠勤;何慧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浅谈《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

    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难治疾病,随着科室间的联系增强,针灸科近年来此类病人增多且疗效相对较佳.笔者研读《黄帝内经》的同时,结合老师的临床经验,将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原则总结为“辨病辨经辨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

    作者:许辛寅;江钢辉;沈创鹏;任玉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