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良
相关中医理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不好用、不想用、不会用、不好懂”等4个方面.“不想用”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不会用”是中医现代教育的问题,“不好懂”是专业限制和文化背景的问题.只有中医理论的“不好用”问题,才是中医理论自身存在的学术问题.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才会带来中医理论和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作者:刘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危害较大的疾病,针刀治疗有一定优势.本文从针刀疗法力学平衡理论和经筋“束骨利关节”的作用入手,分析韧带力学变化在膝骨关节炎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韧带力学变化引起关节软骨细胞力学信号传导,终调控细胞内部基因表达,一步步分析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力学信号传导机制,为针刀基础研究、膝部经筋理论和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金晓飞;郭长青;刘福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基础,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然而对其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从《诸病源候论》高频使用的“急”、“极势”入手,对其导引法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调身操作具有两个特点,在动作力量上,强调动作的的强度,在操作方向上,要求动作幅度的大化,其结果是,调身操作具有类似肌肉静力性锻炼的特点.
作者:刘峰;刘天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回顾与探讨“方证相应”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方证相应”学说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在“方证相应”学说研究中引入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可行性及“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构建,并对该方法的优点进行论述.
作者:郭超峰;施学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大道至简,日常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医之道,然而老百姓却日用而不知.该文从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三方面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从中参悟中医之道,旨在使人们认识到“道法自然”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引导人们了解中医并更好地运用中医.
作者:薛芳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作者:章海风;陆红梅;路新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为了从历史及哲学的角度分析2006年中医废存大辩论的根源,本文从中西医学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入手,讨论中国古典医学、老庄哲学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以及西方爱利亚学派、笛卡尔机械论、还原论和经验主义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影响.从而认为对在不同哲学框架内建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和评价时,必须首先厘清各自的哲学前设,这决定了不同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向.
作者:高音;吕爱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70%慢性活动性病人为阴虚内热型,养阴清热法为治疗慢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第一大法.养阴清热中药通过免疫抑制、抗炎、抗纤维化等多重药理作用和机制改善SLE患者症状,控制病情.
作者:黄慧萍;苏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凉开三宝包括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是开窍醒神法的代表方.清·吴鞠通对上述三方的运用颇有心得,见于《温病条辨-上焦》.吴氏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安宫牛黄丸,改进了紫雪丹、至宝丹,并将三宝运用在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冬温、温疫、温毒等外感温热疾病中.本文通过分析凉开三宝在《温病条辨》及后世医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病证规律,探讨其各自在疫病急救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彭鑫;汤尔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艾滋病中医药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如何在现有阶段利用有限资源针对艾滋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是“十一五”以来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将对此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艾滋病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
作者:刘志斌;丁红云;蒋自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TXL)提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DF)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通络组(通心络结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组(干细胞移植).观察移植12周后临床症状和踝肱压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及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artial pressure,TcPO2)变化并进行评估,观察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通络组和干细胞组患者的疼痛、冷感、麻木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缓解(P<0.01)及通络组可提高患者ABI和TcPO2(P<0.01或P<0.05),降低MDA(P<0.01)和升高TAOC(P<0.01),干细胞组可升高TcPO2(P<0.01).通络组与干细胞组临床症状评分、ABI、TcPO2、MDA和TAOC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通心络组优于干细胞组.结论:通心络对于细胞移植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故通心络结合自体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方法.
作者:高怀林;丁来标;曹月香;李会玉;张华;孔青;尹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近15年来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的研究,集中在挖掘医学理论的深化和方药的不断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把唐宋时期作为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角度,进行内伤杂病系统比较研究者鲜见.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恢复唐宋医学的本来面目及现代内伤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作者:郝军;严世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效果和机理.方法:选择门诊痔疮患者24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药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结果:应用Ridit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总有效率68.03%.结论: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岳冬辉;苏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有良好的疗效,本文试阐述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证治特点和临床运用.
作者:肖政华;王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本研究以形态学等检测技术,观察真武汤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研究温补肾阳传统名方真武汤对肾阳虚慢性肾衰模型肾脏病理的影响,观察真武汤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肾小球充血、囊腔扩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代偿性扩张.真武汤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病理可见明显损伤,真武汤能够使其逆转.
作者:宋伟;李明哲;关佳楠;刘芳;乔春红;赵甲秀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4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六味地黄汤.结果:2组治疗前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无差异(P>0.05),2组治疗前患者的血清IL-6、TNF-α、hsCRP、TC、TG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IL-6、TNF-α、hsCRP、TC、TG和L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六味地黄汤能有效地CK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有关.
作者:康雷;黄仁发;向少伟;龙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前对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进行了挖掘和创新的应用,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相对来说对它们的研究是薄弱的,尤其是安全性评价方面.本文拟就日见普遍人工养殖暹罗鳄进行这方面的探讨.鳄鱼从中医药历史使用来看鳄鱼血和内脏可以当作药物来治疗过敏、哮喘等疾病,也可以延年益寿,但食用鳄鱼血的安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服用鳄鱼血对大鼠的肝肾功、血液值及血清生化值、免疫应答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服用鳄鱼血是安全的.
作者:王平;李伟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从体质因素和疾病因素角度阐述中风日久必“虚”的原因,提出“瘀血”、“痰湿”、“气郁”3个病理产物中,瘀血为主为先、夹痰夹郁、相互影响,提出“补虚通络”治则,强调恢复期(6个月内)法用“从虚从瘀、重在化瘀”,中风后遗症期(6个月之后)法用“从虚从瘀、重在补虚”,归纳出从“脾胃”论治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以体现中医标本兼治、因时制宜特色.
作者:刘刚;梁迪赛;周嘉澄;袁智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主治水热互结兼有阴伤的水气病症.过敏煎是祝谌予的经方,主治过敏性疾病,通过两方临证加减治疗药物变态反应性口炎取得满意疗效,为推广中医经方在口腔黏膜病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思路.
作者:贾莉;陈思明;岑凯;卢富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