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余师愚从运气规律认识温疫防治策略的特色探析

岳冬辉;苏颖

关键词:余师愚, 疫疹一得, 运气, 温疫
摘要:《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张仲景注重“人”的因素浅识

    人是疾病的主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发病、病证类型、治疗护理及其禁忌等方面,揭示了《金匮要略》在诊治疾病时尤为重视人的因素.认为这种诊疗个体化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诊疗思维的特色所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吴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4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六味地黄汤.结果:2组治疗前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无差异(P>0.05),2组治疗前患者的血清IL-6、TNF-α、hsCRP、TC、TG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IL-6、TNF-α、hsCRP、TC、TG和L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六味地黄汤能有效地CK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有关.

    作者:康雷;黄仁发;向少伟;龙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

    伴随着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进程,量表概念渐被引入.尤其本世纪初开始,严格按照量表研制程序制备中医四诊信息和病证量表的工作方兴未艾.本文对目前国内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工作作一探讨,以资借鉴.

    作者:王少贤;陈家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目的:对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总体水平作出初步评价.方法:①以“(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建立文献数据库;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整体评价.结果:在117个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明确说明诊断标准的13个占11.11%,报告有不良反应的61个占52.14%,有随访报告的5个占4.27%.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质量普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寻找合适的试验形式、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可能是目前更紧迫的任务.

    作者:温志浩;农一兵;潘朝锌;林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论脾虚生风

    风证是中医学独有的名词,具体可分为“内风”与“外风”两种.其形成的原因复杂,传统观念认为风证责之于肝,内经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本项研究表明风证的形成多有脾胃内伤,而后风证发作.因此本文侧重于脾虚生风的论述.

    作者:蒋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之解析

    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属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临床实践中医家对冠心病的论治各有不同,本文则着重以五脏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作者:郭齐;田昕;吴丹;吴宇峰;杨傲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力学信号传导机制探讨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危害较大的疾病,针刀治疗有一定优势.本文从针刀疗法力学平衡理论和经筋“束骨利关节”的作用入手,分析韧带力学变化在膝骨关节炎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韧带力学变化引起关节软骨细胞力学信号传导,终调控细胞内部基因表达,一步步分析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力学信号传导机制,为针刀基础研究、膝部经筋理论和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金晓飞;郭长青;刘福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真武汤对肾阳虚肾衰模型大鼠肾脏病理影响

    目的:本研究以形态学等检测技术,观察真武汤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研究温补肾阳传统名方真武汤对肾阳虚慢性肾衰模型肾脏病理的影响,观察真武汤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肾小球充血、囊腔扩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代偿性扩张.真武汤组大鼠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病理可见明显损伤,真武汤能够使其逆转.

    作者:宋伟;李明哲;关佳楠;刘芳;乔春红;赵甲秀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传统动物药鳄鱼血的免疫效应和安全性研究

    目前对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进行了挖掘和创新的应用,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相对来说对它们的研究是薄弱的,尤其是安全性评价方面.本文拟就日见普遍人工养殖暹罗鳄进行这方面的探讨.鳄鱼从中医药历史使用来看鳄鱼血和内脏可以当作药物来治疗过敏、哮喘等疾病,也可以延年益寿,但食用鳄鱼血的安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服用鳄鱼血对大鼠的肝肾功、血液值及血清生化值、免疫应答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服用鳄鱼血是安全的.

    作者:王平;李伟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伤寒论》六经病中小肠经腑病机探析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痛机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伤寒论》六经病(尤其是太阳病)中存在着小肠经腑的病变.本文重点从《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和太阳病外的小肠经腑的病变两方面来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所言太阳当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脉和小肠腑,而张仲景所言太阳病也应包括小肠经腑的病变,而“伤寒传足不传手”一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作者:刘玉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虚从瘀(补虚通络法)论治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理论探讨

    从体质因素和疾病因素角度阐述中风日久必“虚”的原因,提出“瘀血”、“痰湿”、“气郁”3个病理产物中,瘀血为主为先、夹痰夹郁、相互影响,提出“补虚通络”治则,强调恢复期(6个月内)法用“从虚从瘀、重在化瘀”,中风后遗症期(6个月之后)法用“从虚从瘀、重在补虚”,归纳出从“脾胃”论治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以体现中医标本兼治、因时制宜特色.

    作者:刘刚;梁迪赛;周嘉澄;袁智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温病条辨》凉开三宝在疫病急救中的运用

    凉开三宝包括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是开窍醒神法的代表方.清·吴鞠通对上述三方的运用颇有心得,见于《温病条辨-上焦》.吴氏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安宫牛黄丸,改进了紫雪丹、至宝丹,并将三宝运用在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冬温、温疫、温毒等外感温热疾病中.本文通过分析凉开三宝在《温病条辨》及后世医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病证规律,探讨其各自在疫病急救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彭鑫;汤尔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不同中医体质血糖代谢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浙江平湖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血糖代谢状况.方法: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研究》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方便抽样横断面现场调查并以5∶1比例随机抽样行OGTT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2h负荷血糖、计算HOMA-IR和HOMA-β指数.结果: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为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常见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组2hPG及气虚兼痰湿质组HbA1c水平分别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组FINS、HOMA-IR及HOMA-β指数分别与其他四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组HOMA-3指数分别与其他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气虚兼阴虚质及气虚兼痰湿质是该地区糖尿病发病高频、高危体质类型;阴虚质及气虚兼阴虚质的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损伤和痰湿质及气虚兼痰湿质的胰岛素抵抗致胰岛β细胞代偿性高分泌可能是该四类体质的糖代谢特征.

    作者:王文锐;倪海祥;魏佳平;姚实林;孙平;王彩萍;吕忠勤;何慧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的临证探析

    临床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有良好的疗效,本文试阐述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证治特点和临床运用.

    作者:肖政华;王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近10年来《内经》阴阳升降理论研究进展

    《内经》的阴阳升降出入理论经过千年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效的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笔者将近十年来对“阴阳升降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了分析,分别从《内经》阴阳升降理论如何指导天地、天人相应、脏腑经络营血、临床辨证论治等认识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徐勤磊;周国琪;赵心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基于“药性、药能”寒温并用法治疗流感的研究策略

    流感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临床上以清解之法为治疗常规.笔者认为流感非独为热毒,亦有寒毒为病,倡导寒热并用的治则.遵循中医学整体现的辨证原则及现代研究进展,认为寒温并用治法的研究,应从“药性”、“药能”两个角度来诠释,借助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及病毒诱导免疫损伤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两条途径,从整体到局部系统地评价寒热并用法在流感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朱海燕;张华敏;颜乾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性阳痿大鼠阴茎平滑肌组织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DM)性阳瘘(ED)大鼠阴茎半滑肌组织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实验小鼠用2%链脲佐菌素液按60mg/kg,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然后在每只糖尿病模型大鼠颈项处注射阿朴吗啡80ug/kg,录像记录阴茎勃起次数.筛选DM性ED模型,将DM性E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高、低剂量组、达美康组、达美康+安雄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连续给药12周,然后处死测定阴茎海绵体胶原纤维,血窦结构,平滑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补肾活血活剂对胶原纤维,血窦结构,平滑肌有改变.结论:补肾活血合剂对糖尿病阳瘘大鼠阴茎平滑肌有明显效果.

    作者:张国豪;方再军;张国治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基于案例推理构建“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探讨

    回顾与探讨“方证相应”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方证相应”学说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在“方证相应”学说研究中引入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可行性及“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构建,并对该方法的优点进行论述.

    作者:郭超峰;施学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谈日常生活中的中医之道

    大道至简,日常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医之道,然而老百姓却日用而不知.该文从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三方面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从中参悟中医之道,旨在使人们认识到“道法自然”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引导人们了解中医并更好地运用中医.

    作者:薛芳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12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效果和机理.方法:选择门诊痔疮患者24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药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结果:应用Ridit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总有效率68.03%.结论: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