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政华;王敏
目的:观察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的1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蠲痛丸,9g/次,3次/d,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睡前10mg,口服治疗,2组均28d为1个疗程.结果:①2组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平均秩次为49.85,治疗组平均秩次为71.15.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1161.00,Wilcoxon W为2991.00,Z检验统计量为Z=-3.502,P=0.00(双侧),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χ2=12.987,υ=1,P=0.00,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2组头痛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痛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紧张性头痛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范红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仁斋直指方论》为南宋医家扬士瀛的代表著作,该书对痰论述颇丰,杨氏在前贤妙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体悟,进一步总结出颇有特色的痰(病、证)理论,将痰和饮明确分开,并认为“痰为津液之异名”,痰(病、证)多端,亦可引起疼痛病患,在治疗上以“理气为上,调胃次之”为治疗大法,这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为后世医家明哲所借鉴.
作者:王国为;徐世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MCI病理状态下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方法:纳入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2名,针刺右侧太溪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2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前,静息状态、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针刺太溪穴捻针状态,激活脑区集中于左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40、左侧岛叶BA13、右侧额内侧回BA6、右侧颞上回BA22、左小脑前叶蚓部.结论: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作者:蒋垂刚;崔韶阳;聂彬彬;唐纯志;张家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连云港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采用王琦教授9种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1232例纳入者的中医体质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及不同性别纳入者的体质差异.结果:平和质占0.2%,偏颇体质占99.8%,偏颇体质兼夹普遍存在,男女体质分布不同.结论:该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阳虚质、气虚质和气郁质,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
作者:乔寒子;邢厚恂;许红;张丽华;宁倩;黄文婷;桂吟哲;蔡业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作者:章海风;陆红梅;路新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主治水热互结兼有阴伤的水气病症.过敏煎是祝谌予的经方,主治过敏性疾病,通过两方临证加减治疗药物变态反应性口炎取得满意疗效,为推广中医经方在口腔黏膜病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思路.
作者:贾莉;陈思明;岑凯;卢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OP)是多发病.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罹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位于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据调查估算,2006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罹患骨质疏松症;中国卫生部2002年至2005年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8.8%,名列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第三位.
作者:刘儒鹏;荣培晶;Gary Guishan Xiao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岳冬辉;苏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70%慢性活动性病人为阴虚内热型,养阴清热法为治疗慢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第一大法.养阴清热中药通过免疫抑制、抗炎、抗纤维化等多重药理作用和机制改善SLE患者症状,控制病情.
作者:黄慧萍;苏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有良好的疗效,本文试阐述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证治特点和临床运用.
作者:肖政华;王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流感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临床上以清解之法为治疗常规.笔者认为流感非独为热毒,亦有寒毒为病,倡导寒热并用的治则.遵循中医学整体现的辨证原则及现代研究进展,认为寒温并用治法的研究,应从“药性”、“药能”两个角度来诠释,借助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及病毒诱导免疫损伤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两条途径,从整体到局部系统地评价寒热并用法在流感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朱海燕;张华敏;颜乾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颗粒对痰热扰心证失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失眠症,中医辨证为痰热内扰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2组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个因子成分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舒乐安定停减率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痊愈、显效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颗粒是治疗痰热内扰证失眠的有效方剂.
作者:钱玉良;汪永胜;严冬;袁昌文;邓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为保证“基于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的中风等疾病中医药临床诊疗研究”的数据完整准确、高度结构化和利于分析,首先对于不同医院的电子病历进行模板审核、数据录入、合并解析.其次经过ETL转换、合并、抽取等过程,实现对各家医院的数据整合,保证数据完整、准确,及时导入细节数据仓库.通过人工和工具筛查并修改数据,终取得高质量的可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为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理念目标服务.
作者:宋红梅;刘保延;何丽云;张润顺;周雪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TXL)提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DF)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通络组(通心络结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组(干细胞移植).观察移植12周后临床症状和踝肱压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及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artial pressure,TcPO2)变化并进行评估,观察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通络组和干细胞组患者的疼痛、冷感、麻木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缓解(P<0.01)及通络组可提高患者ABI和TcPO2(P<0.01或P<0.05),降低MDA(P<0.01)和升高TAOC(P<0.01),干细胞组可升高TcPO2(P<0.01).通络组与干细胞组临床症状评分、ABI、TcPO2、MDA和TAOC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通心络组优于干细胞组.结论:通心络对于细胞移植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故通心络结合自体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方法.
作者:高怀林;丁来标;曹月香;李会玉;张华;孔青;尹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痛机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伤寒论》六经病(尤其是太阳病)中存在着小肠经腑的病变.本文重点从《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和太阳病外的小肠经腑的病变两方面来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所言太阳当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脉和小肠腑,而张仲景所言太阳病也应包括小肠经腑的病变,而“伤寒传足不传手”一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作者:刘玉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属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临床实践中医家对冠心病的论治各有不同,本文则着重以五脏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作者:郭齐;田昕;吴丹;吴宇峰;杨傲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从暗瘀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阐述彭勃治“暗瘀”说,并提出急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分为肝病感邪期、肝病暗瘀期和肝病明瘀期3期及肝纤维化期相当于肝病暗瘀期的观点.并据此创造性提出“从暗瘀论治”为其黄金切入点的新观点,从而找到阻断乙肝肝硬化的切入点并有望取得突破.
作者:闫永彬;丁樱;陈文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效果和机理.方法:选择门诊痔疮患者24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药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结果:应用Ridit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总有效率68.03%.结论: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疮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对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总体水平作出初步评价.方法:①以“(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建立文献数据库;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整体评价.结果:在117个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明确说明诊断标准的13个占11.11%,报告有不良反应的61个占52.14%,有随访报告的5个占4.27%.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质量普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寻找合适的试验形式、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可能是目前更紧迫的任务.
作者:温志浩;农一兵;潘朝锌;林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危害较大的疾病,针刀治疗有一定优势.本文从针刀疗法力学平衡理论和经筋“束骨利关节”的作用入手,分析韧带力学变化在膝骨关节炎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韧带力学变化引起关节软骨细胞力学信号传导,终调控细胞内部基因表达,一步步分析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力学信号传导机制,为针刀基础研究、膝部经筋理论和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金晓飞;郭长青;刘福水 刊期: 2011年第12期